想咨询一下关于你们学校的领导都是从什么样的老师中提拔的?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现在中小学校长是凭教学能力提拔的吗# 不一定,有些校长是从一线教师一步一步走上来的,这样,校长对课堂就比较重视,也有些校长是空降的,对教学没有接触过,主要从事管理工作,但是教学上不一定重视。
就像很多教育局局长不是做教育出身,林业局局长也不是搞林业出身,等等,很多领导从事的职位不一定和自己的专业有关。
这就是现实社会吧。
同学说他学校的教导处,有一位刚来学校6年的年轻老师,被提拔到教导处担任教导处副主任,事先老师们一点也不知道,就连学校的中层领导也不清楚,是校长一手提拔的,不知道合不合程序,校长的权利真是大啊
现在许多学校调入的校长和副校长都是带着"任务"来的,遗憾的是大都不是工作"任务"。
有的是为了镀金,混个科级、副科级后好提拔;有的是为了职称,晋升高级教师后便走人;有的是为了"挣钱",弄个盆满钵满后便退线。但学校和师生需要的有教育情怀、有远见卓识和奉献精神的校长、副校长,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发展,师生才有希望。
根据多年观察,发现学校领导的来源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业务型的,业务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或较为突出)。再就是自己有上进心,有当官儿的想法,从来没有自己业务突出、成绩卓著被选贤任能选上的,都是自己争取上的。像诸葛亮那样等着人家三顾茅庐来请是不可能的,只能毛遂自荐。当然得跟领导套近乎,博取领导的欢心,人脉资源自然也是少不了的。这部分老师可以说既能低头拉车又会抬头看路,那种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的老黄牛肯定是当不了领导的,业务能力再强也不行。因为主要是凭借业务能力走上领导岗位的,这部分人多多少少还保存着些知识分子的清高。
另一种就是马仔型的,这部分人心思不在教学上,整天揣摩领导心思,很会看人眼目行事,总是想方设法讨领导喜欢。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嘴甜、眼尖、腿勤,鞍前马后的事做起来得心应手。因为善于察言观色、善于跟领导套近乎,一般来说,校长也把他们当作贴心人,有机会的话会推荐提拔他们。这部分人成为领导后完全没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可以说是俗之又俗,还是一门心思往上爬,削尖脑袋往上钻。
现在形势有些变化,业务能力不行,光靠投机钻营当领导的越来越少了。当上领导最大的好处是能尽快地评上高一级职称,过去有些没教过几天学的领导都早早地评上了高级教师;现在不在教学一线的根本没资格评,评职称更看重教学业绩。没有了这份好处,当学校领导就没那么大的吸引力了,逼迫着这些人把精力转移到教学上去。
winter
2022-11-26先从我自己的经历说说吧。原来我是一个农村小学的校长。当然起初我也不是校长,我也是从普通老师一步步做起的。
毕业五年后,我到了教师生涯的第三个学校担任了教导主任。那时,教导主任只负责业务方面的工作,开开会,传达一下上级的文件精神,查查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试卷批改情况。
我还担任了两个班的数学课,也是忙的不亦乐乎。在学校里没有时间备课,都把备课本带到家里写备课。
担任教导主任一是工作上要积极肯干,二是你得有人推荐,没有人推荐,领导知道你是谁啊。好好表现,好好干工作那是最主要的加分因素。
只要迈上了这个台阶,以后就奠定了基础。三年后,我担任了一个只有161个学生,7个教师的村小校长。
我不说我干的成绩如何,我用事实说话。当年也就是2002年的11月份,我们这么小的学校,就被教委主任直接指定参加全县的教学督导工作。最后督导结果出来了,我们学校是12处三类村小中的第6名。
后来,再后来,我像走马灯一样的被调到这个学校,又被调到那个学校,12年的农村小学校长,挪动了4个学校。
经历了数次各种大型小型的检查,最后形成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长期失眠。
当了10来年的小校长是得还是失?其中的滋味只有自己自知。
我们现在的学校是中心小学,有1位校长,2位副校长,还有报帐员和部分分管科室的人员。校长和副校长都是县局经过层层选拔后,按照干部程序任命到学校的。
报帐员也是由县局统一调动的,也是由县局结算中心统一考试选拔的。
分管科室人员大部分都是原来当过完小校长的,因为工作关系调到中心小学的。
总之,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最主要的是干好本职工作是最主要的。靠胡吹胡侃只能起到一时的效果,没有踏实的工作,在哪里也不好混。在工作中,干工作是需要智商和情商互相结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