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本科是985或211,考研却去读了双非院校的研究生,这是一个就业扣分项。”这个是事实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你要是本科是985或者211,一般情况下怎么可能考研考到双非院校去?
只有一种可能,一战目标定的比本科院校还高,结果被刷,调剂到了双非院校,但是这个之前也又有可能调剂到你们本科母校呀!
说重点:如果本科是985或者211,考研调剂去了一所双非院校,这个肯定是人生轨迹的后退。万一遇到了这种情况,二战考本校吧,否则失去了很重要的考研意义:改变人生的或者人脉的平台。
这个得看专业还有实际情况。
我本科北航,考研时候考本校,导师都找好了,差了2分没考上……
后来调剂去了非985211的北京建筑大学。
虽然学校差了一截,但是实际上最后没有影响。
因为是交通专业,本科毕业基本上没有对口好单位可以去(一般都是研究院规划院之类的要求硕士)。交通专业对口的研究院规划院跟普通单位不一样,一个是要求硕士学历,一个是喜欢先长时间实习看能力怎么样。
读研时候相比原来的学校,有更多时间实习,在两个很好的单位都实习了一个学期的时间。而且因为时间比较多,我还各地旅行+写完了我的第一本书《北京公交车票史话》并公开出版发行。
最后就业时候,因为长时间实习能力认可+本身北京户口不占用户口指标,入职了不错的单位,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所以,得看实际情况,过程不重要,达到战略目的最重要。
我儿子就是985,双一流高校哈工大本科,明年毕业我想让他考双非硕士研究生(深圳大学),但他不愿意,宁可自费出国读研。
别说是985考双非,就是本科好的985考差的985都不是很理解,我研究生舍友本科复旦的,考研考的大工,是考的不是调剂,而且成绩初试第二复试第一,基本上刚开学的时候知道他是复旦的后其他人问他第一句话就是你咋想的?
您好,不请自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本人本科就读于哈工大(985),考研成绩不理想,接受调剂,就读于广西大学(省属211),现在某大型国企工作。我很认真负责的说,学历贬值了,还不如一个985的本科生,在单位人力系统中只显示广西大学,不认真仔细看谁知道你本科是啥[捂脸]而且人们普遍会有一个想法,就是肯定是本科混日子学习差才沦落到研究生不如本科的地步的,这种刻板偏见也一直给我带来很多麻烦。况且,3年的研究生时间啊!!!导致的结局就是,好多同事资历比你老,年龄比你小[捂脸]你说是不是扣分项
除了极特殊的像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或者是这个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第二的,别的不推荐
沉稳大叔
2022-10-26求职者在人才市场竞争过程中是否形成了自己能力或关联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自身的价值,而真正的岗位需求也更注重能力的考核,有真才实学或自己能带来关联资源是就业市场能够取胜的关键。从现实角度讲,不管985还是211,它都是就业市场中一块不错的敲门砖。你现在最大的迷茫就在于敲门砖含金量怎么样?研究生阶段若没了985或211招牌自己在就业市场里的竞争力是否会受影响?
首先要思考学校的背景为什么成了一块敲门砖?这里面形成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现在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太完善及实战性差,大学生一毕业就能解决就业单位的需求的寥寥无几,有大学扩招导致的人才培养质量相对下降的因素,也有科技进步与大学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等鲜明对比的因素,总之,人才市场结构化矛盾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而作为用人单位总要有录用标准,“瘸子里面挑将军”,985、211等就成为了人才筛选的“国标”条件,因为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大概率要比普通院校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及技能水平要好一些,但用人单位一般也明白,一旦具体到个人,这个标准基本上就失效了。也就是说,求职过程中总要有考核条件。
相比本科毕业生就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相对要好一些,主要是研究生相比本科生而言更向金字塔尖迈了一步。但研究生毕业的求职面相对要比本科狭窄一些,这时候人才市场竞争就发生了变化。原本用人单位由于大量的本科生的能力难以区分,而招聘成本及精力有限可能采用985或211高校背景一刀切作为一个门槛,现在由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数量级上已经发生了变化,相应的用人单位的选择余地就没有那么大了,就可能在人才需求上回归到内部实际需要,即招聘人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也因此,一般的用人单位不会对研究生毕业院校要是985或211做出规定。
当然,也要直面事实存在。一些事业单位仍然更强调研究生毕业生的院校的985或211背景,一是在意应聘者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扎实程度或者毕业生能关联的校友资源,二是设置的岗位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不是太高,基本属于一般人都能干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男女性别外,就是985或211这个“国标”了。
至于在本科阶段985或211,而研究生阶段双非院校到底是不是就业的减分项问题,还是要回归到现实。如果现实中,研究生阶段能够进入也是985或211或者更好的院校,自然是好事,但现实中如果研究生阶段只能进双非院校,建议选择前景相对不错的专业方向及实力较强的导师,前面讲了人才的稀缺性是求职者取胜的关键,更多的是在强调个人的知识体系及能力的稀缺性因素,人才的稀缺性还隐含着另一层含义,就是求职者能否给用人单位带来急需的稀缺性的资源。我们在面试一些研究生毕业生(包括博士毕业生)的时候,一般都会问及他做过的一些项目及导师相应的资源,其道理也是不言自明。而当用人单位真正遇到急需的人才时,能解决问题以外的标签都会被统统扔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