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7

同是研究杂交粮食,为什么李振声是科学院士,而袁隆平是工程院士?

想咨询一下关于同是研究杂交粮食,为什么李振声是科学院士,而袁隆平是工程院士?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2 个回答

  • 秋水共长天

    两位院士在行业内都有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力。研究的方向和关注点有所不同,成果都很大。

  • 金色回忆

    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点真才实学,这次疫情,一开始都是科学院院士,后来都改为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张伯礼

  • 最美

    二者之间都是共同研发…但李振声在国称科学院士…而袁隆平在职称上未平…可能袁老为杂交水稻研究…深刻…如饥似渴地为中国人民吃饱饭…而这种对实际解决吃饭问题而不断追求…实实在不T名利…不T职称…精精益益付出…这种忘我不T虚名精神…值得国人敬配…虽然袁老走了…但我国人民纪念他为杂交粮食而付出一生心血…怀念他…

  • 教育

    谁最先研究和提出杂交育种理论并推广使用的,谁就是原创者!袁老是国际上提出杂交育种第一人,袁老自然比李振声院士厉害,但李振声院士也非常值得尊敬,他也为中国粮食杂交育种做出了极大贡献。

  • 沐馨

    首先李院士可敬,袁老仙逝也可敬,不要互比了,互比大不敬,我为袁老之伟大写个不合格律,但能平凡中伟大的心语,为当代神农袁隆平说句话。

    心田装着人民的饭碗;

    稻田丰满伟大的平凡。

  • 陈楚涵Royal.Free

    可能前者更注重理论研究,而袁隆平则是在已有理论下进行技术突破。

  • 淡定生活

    李振声比袁隆平起点高,李振声是找出问题,研究问题。袁隆平是在发现问题后,开始深入研究,李比袁高一点。不知对不对。

  • 秋水伊人

    我们都知道杂交水稻袁隆平知道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吗?听说过“南袁北李”吗?
    李振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李振声(1931年2月25日),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 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振声主要是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育成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 及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

  • 秋水伊人

    据悉两老都研究过杂交水稻,袁老是完善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并在全球首先开发杂交水稻,但科学院偏重原创科研成果,于是袁老被评为工程院院士。李老后来转入研研杂交小麦,取得了丰硕成果,再因为国内外尚无人搞杂交小麦科研项目,李老率先原创完成杂交小麦科研并取得成果。符合科学院重视原创的要求,所以被评为科学院院士。

    本人认为,不管他们是哪院院士,两者都是国际科学界的伟人,为人类作出了丰功伟绩,世人应该永远敬仰他们。

  • 教育

    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我们都知道杂交水稻之父是袁隆平院士,那么种植面积更为广大的小麦有没有专家呢?
    答案是有,他就是被称为杂交小麦之父的李振声。2006年,李振声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也是对他在小麦杂交领域做出贡献的最大的肯定。
    北方的网友们,需要了解一下

  • 岁月如歌

    1956年,中国境内小麦条锈病横行,而小麦旁边的牧草却长势喜人,李振声灵光一闪,一个主意让小麦增产1000亿斤。

    这个主意就是让小麦与牧草杂交。

    那么,让草与粮食杂交,培育出来的会是什么?

    李振声的想法不是没有依据的。

    他曾在山东农学院系统地学习与小麦有关的知识。

    1951年毕业后,为了国家建设,他又开始对牧草进行了四年有余的研究。

    1956年,中国小麦条锈病肆虐,小麦减产高达30%到50%。为此,李振声被分调到陕西杨凌救急。

    来到黄土高原,看到成片的病小麦,25岁的李振声心痛不已。

    他走访了片区大部分麦地,发现病小麦旁边的牧草都生长良好,为此,他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让小麦与牧草杂交,从小麦的后代获得草种的抗病基因。

    可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团队成员的支持,大家都觉得这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可李振声并不介怀,他对自己四年的牧草研究有着非常大的信心。

    他从800种牧草中,挑选了3种抗病性强的草种,并从这3个草种中,选择了契合度最高的“长穗偃麦草”与小麦杂交。

    可是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长穗偃麦草与小麦的第一代杂交种子播种后,长出来的并不是小麦。

    李振声并没有因此放弃,毕竟第一代种子有了小麦的雏形。他决定,让培育出的第一代种子与小麦种子,二次杂交。

    经过不断改良,1979年,李振声团队终于研制出小偃6号抗病性小麦,粮食恢复高产,新的杂交小麦开始小范围推广。

    可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大问题。

    李振声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他继续带领团队攻坚,又接连出台了小偃4号、5号、81号等,随着品种改良,条锈病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李振声也该好好歇一歇了,可是,他却说:“小偃系列耗费了太长时间,没有让国家早早解决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我还要继续攻关。”

    他又撸起袖子大干起来。

    这一次,他又做了一件令人惊叹的事:用牧草杂交出颜色不同的小麦,按色选出良种,达到研究和种植的效率。

    短短几年后,李振声依靠这项杂交技术,再次培养出50多个新品种,推广面积高达3亿亩。

    即使这样,也没能满足中国那噌噌上涨的人口。1985年到1987年,中国人口增长了5000万,小麦的产量却创不了新高。

    为了实现粮食产量再次突破,李振声到全国各地的小麦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寻求突破口。

    就在河南封丘,李振声发现,只要对中低产田进行有效改良,小麦产量就能增加2倍以上。

    有了详细调研,李振声将封丘县的经验,用到黄淮海平原地区,改造中低产田。

    1993年,全国小麦增产1000亿斤,生产有了新的突破。

    今年,92岁的李振声院士依旧活跃在田间,为小麦的增产增收搞科研。

    有人曾问李振声:您与袁隆平谁更厉害?

    而他却笑着摆手说:“没有必要做比较,有人说‘南袁北李’,领域有别,但是目标一致。只要培育出好品种,农民增收了,这就是我的幸福。”

    当荣誉在身时,李振声仍能保持初心,他具有中国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共同特征:牺牲、奉献,专注科研,不求名利。

    吃水不忘挖井人,正因为有袁隆平、李振声这样的科学家,才让中国人民吃得饱、吃得好。

    世间哪有岁月静好,只是前人替我们承担了蹉跎。

    【资料来源】网易视频

    作者:哈哈

    编辑:剩草

    #历史人物##头条历史#

  • 良心宝贝

    拿科学院谢华安院士比较更贴切,都是杂交水稻,谢院士还是因为袁院士才向杂交水稻领域研究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