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有哪些?,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有哪些发展史,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有哪些,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有哪些,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发展史,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现在去哪里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姓氏,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人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呼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为何游牧民族会有“贱老”和娶后母、寡嫂的风俗?
翻开厚厚的古代历史,会发现过去有着丰富的文化,因此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只言片语的文字信息了解到过去发生的事情,对于史学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不过我们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古代中原地区的文化主要是以汉文化为主,中间又夹杂着其他的文化,因此文字的记录难免就会涉及到他们。
有些信息是通过战争获得的,有些则是通过和平文化交流获得的。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可以了解对古代中原地区而言十分奇特的习俗。比如古代交集的最多的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匈奴,在周朝的时候就以犬戎来称呼了。他们古代的文化习俗自然也传到中原地区了,因此就有“贱老”和结婚娶后母或者寡嫂的行为。显然这是不符合伦理观的,那么他们为何这样做呢?
在上古时期因为人类的发展有限所以同姓的话必定是同宗属于有血缘关系,不过那时候的人们更多的是为生存考虑,所以对于这种上升到文化思想的行为还是缺乏一定的认知。因此即便是同姓或者同氏族还是存在通婚的情况。
不过随着周朝的建立周公制定以礼治国,因此“礼”成为约束一切道德法制的存在。在《礼记·大传》中就有记载,“系之以姓……虽百世昏姻不通者,周道然也。”意思就是说,因为出于对伦理和生理方面的考虑,所以有周礼约束“同姓不婚”否则便“恶不殖也”。
而后的统治者们都认识到同姓通婚存在的不足,因此专门规定了同姓不婚,还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既然同姓不可以结婚而后的社会文化又发展出与同姓相关的人也不可以进行结婚。这虽然不会对于后代子嗣产生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会出现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
然而这些对于伦理道德的问题约束大多都只出现在我们的中原文化中,在古代中原以外的地区存在很多挑战伦理观的文化习俗。比如古代的草原游牧民族就存在“贱老”和娶后母、寡嫂的行为。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行为,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里以及社会整个文化系统中不存在所谓道德观认识。古代的游牧民族在中原文化中被称为“蛮”或者“狄”。如此称谓他们并不是单纯说他们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很大程度就是不认可他们的文化系统思维。
古代的中原文化中最讲究的就是“孝”,因为父母生自己养育自己那么自己长大了就该报答父母,这是农耕社会的一大特色。然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时候没有保障,手工生产力又十分落后所以一切以生存为先。当生存都受到一定的挑战时,所谓的“孝”就十分不值钱了。
因为老人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前,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势必要年轻的人进行奉养,然而年轻的人都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老而没有劳动力的人自然就没有任何用处了,没有用处可不就是“贱”,所以就有了“贱老”的习俗。虽然是生存环境的挑战,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的道德观文化的缺乏。
而随时娶后母和寡嫂的行为动机同样是因为他们缺乏所谓的伦理观、荣辱观,所以并不觉得这种行为是一种错误。在他们看来,女人就是繁育子嗣的,至于是兄弟的妻子,还是自己的后母,都无所谓,反正他们没有那层文化价值,所以不需要背负那样的道德枷锁,如此他们的行为进行的畅通无阻。
第二个原因是发展人口的需要。参考古代的游牧民族之所以频频侵犯中原地区,都是为了资源,因为他们的生存资料实在是缺乏。在游牧民族中,青年男子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因此不可舍弃,而小的孩子是未来的社会资源,自然也是不可以舍弃的。
但老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如果正常的活着势必需要一定的粮食,所以就存在一种对游牧民族来说浪费社会资源的现象。毕竟你什么也没有产生,但就是在消费,可不就是在浪费资源。所以在如此的环境下,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注定被人们所“贱看”。
如果低看老人之后,他们就会活不下去,然后就会把资源让出来,那么让出来的社会资源就可以分配给有需要的人,如此情况下,新生的人口就可以延续下去,因此人口得到了大量的补充。
同样的,娶后母、寡嫂的行为也是发展人口的需要。女人也是人力资源之一,他们在后方承担着繁育子女的职责。古代是冷兵器时代,经常会进行战争,因此人口衰落十分快。为了补充快速降低的人口,那么那些游牧民族的男人自然是不会在意对方究竟是自己的后母,还是兄弟的妻子。
总之,她们失去了男人,那么自己就是可以占有的。所以娶了她们可以快速怀孕生孩子,如此人口就得到了补充,那么部落就有发展下去的希望。如此下去,那些所谓的道德伦理观统统可以抛之脑后。
通过用古代的中原文化对比其他的游牧民族文化,我们就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不只是嘴巴上说说而已,它完全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是符合我们世人的价值伦理观的,所以才会经久不息、从未断绝。不过通过客观的了解,我们也会发现古代的游牧民族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他们对于是非伦理观的认识不够清楚。
不过,无论他们是否认识清楚,那都是过去的文化了,如今在我们中国境内是没有这样的文化习俗了。
风华不减
2022-10-26为何游牧民族会有“贱老”和娶后母、寡嫂的习俗?
你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吗?她为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牵起一条友善交流的友谊之路,时至今日,她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形象依然高大。然而人们很少知道的是,她嫁给过两代单于,丈夫死后又嫁给了单于的儿子。
放在现在看来,是否觉得匪夷所思?嫁给一对父子,让人觉得有违纲常伦理,哪怕当时的中原人看来也是难以接受。毕竟中原倡导的是三纲五常,轻易改嫁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有朋友会说,这样的风俗简直骇人听闻。这的确与我们文化倡导的尊师长、讲孝道、重纲常的传统习俗大相径庭。毕竟在中原文化中,如果一个人没有孝心,或者娶了自己的后母、寡嫂都会被唾弃,轻易改嫁的寡妇,也会一辈子直不起腰做人。
然而在游牧民族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难道他们真的,有这样看似违背纲常伦理的习俗吗?其实并非如此,他们也不想有这样的习俗,只不过受限于现实条件,不得不用这样的方法,来保证自己部落的延续。物竞天择,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他们骁勇善战,却一直盘踞在北方草原地区。那里天气严寒,生存条件恶劣,每年被冻死饿死的大有人在。他们随水草而居,不仅要应对战事,还要面对大自然的死亡威胁。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原文化和他们总是相互碰撞,其实也是为了族群的发展延续。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粮食就是天,能吃饱就有活下去的权利。众所周知,草原物产匮乏,主要经营畜牧业,不过这是现在,在古代还是以粮食为主,肉食终究不能代替主食。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只好不断地侵略边境,抢夺粮食来谋生。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学者都给“礼”下了定义,也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觉得,无论是什么样的境地,都要遵守伦理纲常;也有的学者认为,在生存面前,礼仪根本就没有分量。
早在原始社会,部落之间其实没有那么多规矩,大家抱团取暖,各司其职。女人负责生育,男人负责保护部落的安全,所以近亲结婚的现象就十分普遍。直到原始先民意识到,这样的孩子并不健康才开始改变。
所以能够看出,在生存面前礼节还真的微不足道。同理可知,在资源匮乏的游牧民族也是一样的道理,资源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早已将人的品级划分为三六九等,天地君亲师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北方游牧民族划分的等级却更为直观,也更加与众不同。他们是按照资源为主要划分原则,最不重要的将会被舍弃,首当其冲的就是族群里的老人。
这里的资源可以理解为族群贡献值,对部落贡献大的等级就高,相反等级越低。在他们当中,等级最高的一类人就是青壮男性,他们孔武有力,年轻且体力充沛。不仅能够随军作战,保卫营房和部落,还是家里的顶梁柱。
其次,就是正处于生育年龄的女人。在古代社会里,家里的孩子多劳动力就多,孩子们长大以后,能够得到的劳动报酬就多。所以在以前,越是贫苦的人家,孩子就会越多。游牧民族常年征战不说,还面临着大自然随时减员的威胁,补充人口也就成为重中之重。其次,孩子们是族群未来的希望,虽然现在无法做大人们做的事情,但是终有一天他们也会长大。
最末等的就是家里的老人,虽然他们的生活经验更加丰富,但是活力已经不如从前。他们需要家里供养,成为族群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游牧民族中老人地位低下。
根据能够提供的贡献划分等级,也按照这样的划分,分配生活物资。老人分到的都是人家挑剩下的,长此以往,部落中的老人们就越来越不受重视。如果生存条件有限,首领会毫不留情地放弃他们,这就是生存法则的残酷之处。
按照这样的分析,他们因为资源问题,而产生“贱老”的问题也就情有可原。毕竟比起尊师重道,更重要的是让整个部落都活下去。那么迎娶后母和寡嫂的习俗,确实是违背纲常伦理了,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
要说纲常伦理,这些其实是中华民族,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时至今日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其实,要按照法律的眼光看,既然没有血缘关系、也不是近亲,就没什么不可以。
古时候的游牧民族,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习俗,根本原因其实我们已经说过了,就是人口问题。在中国古代,除了粮食,人口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资源。人口就代表着劳动力,代表着军队的数量和战斗力,所以繁衍生息,是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
首先,他们繁衍生息的本领就比较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草原上医学相对不发达,孩子早夭的比例十分庞大。其次,每一个部落之间不是互通的,所以青壮年劳动力能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都算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再者,除了战斗减员,由于草原恶劣的自然环境,非战斗减员也是一个大问题。
游牧名族中,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地位比较高的原因,正是能够为族群生下更多的孩子。在没有血缘关系的前提下,一户人家的后母或寡嫂,还在生育年龄之内,就会被家里的男主人迎娶,为了诞下更多的孩子。
古代游牧民族这样的习俗,其实不能说违背了纲常伦理。只能说是大自然的选择,为了整个族群的生存发展,不得已衍生出这样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