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古代为什么把北方民族称为“胡人”?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本人以为胡人是和血统或者叫基因有关。因为北方蒙古高原冬天极其寒冷,为抵御寒冷所以那里的原始部落族群中男人的长相应是脸上眉毛浓密络腮胡子,高鼻深目,从轮廓特征看像欧州人,肤色看是黄种人,身体体毛丰厚。黄日华版乔峰应该很像契丹人。这与华夏族群的体毛较少有明显效果区别。所以自战国时期就已经称他们为胡人。
虽然经过几千年各民族融合,毕竟民族间通婚还是较少见。因此今天胡人的基因应该还遗传较为完整。 本人推测男人当中有络腮胡子,体毛较多。女人腋毛,体毛较多的其基因应更接近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基因,即更接近胡人。
非要说汉族,那什么是汉族?是中原人的意思吗?老秦不是中原人,楚人不是中原人,他们是汉人吗?晋朝衣冠南渡,北方五胡入侵,最终演变成隋朝统一天下,他们算是汉族吗?长孙尉迟独孤慕容都是胡人,甚至李世民都有胡人血统,他们既不全是汉族,也不是纯正的汉族,那凭什么说长城是汉族的功劳?
古代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被中原汉人称为胡人,自从五胡乱华之后,胡人开始大举入主中原地区,而中原汉人因为频繁战乱被迫大举南迁,历史上中原多次南迁,流落到江南,乃至岭南一带,于是北方汉人被迫和胡人互相同化。
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和变迁,
在南方汉人跟北方人打交道的时候发现他们已经变了样:开始变得胡言乱语,胡说八道,一派胡言。这是北方被《胡化》的结果,而北方的官话也是胡话的一种。
岭南汉人把不仅把古汉语白话/粤语,潮汕话,客家话延续了下来,还保存完好。
在岭南,汉人的文化传承包括:宗祠,祖庙,公庙,族谱,家谱,粤曲,大型端午龙舟节,清明重阳祭祖节,代表古汉人文化的岭南影视歌,舞醒狮舞龙,英歌舞,妈祖文化,龙母诞,炎黄大帝祭祀,岭南人把关圣帝看得比内陆很多地方都要重。
相比之下由于北方被游牧民族胡化,现在越往北靠越看不到代表古汉人文化的祭拜祖先圣贤的宗祠,祖庙和祠堂,北方人还把拜祭祖先,缅怀先烈称为:封建迷信。甚至发问里面是不是都是棺材和骨灰,感到害怕。如此愚昧无知实在令人作呕,宗祠里面只有灵位和灵牌,没有什么棺材骨灰,而且只有德高望重的前辈先人才有资格进去,后人尊重先人加以供奉,望期保佑子孙,福荫后代,怎么会有如此愚昧无知之人觉得恐怖或者加害后人呢?这或许就是被胡化的结果吧,毕竟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是颠沛流离,四处流浪何来的宗祠文化?不过他们建立西方的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倒是非常勤快,真是讽刺
胡人,这个称呼的含义是非常复杂的,在不同的时代,胡人所指代的对象是不同的,而且,在同一时期,胡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胡人,最早指代的是一群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大致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和辽河流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这样的胡人出现了,包括林胡、山胡等等,最为著名的是后世普遍称为匈奴的那个族群,他们也叫胡人。但是,在河北和山西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并不是所有的都是胡人,只有一部分被称为胡。先秦时代,河北山西最多的是戎、狄,包括各种狄人和各种戎人,戎狄与华夏各族群的距离很近,交叉分布,关系密切,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他们大部分都在秦朝统一之前就融入了华夏族,与华夏各族群、东夷、古羌人一样,都是汉民族的先民之一。但是,当时的文献资料,从未将各种戎狄称为胡人,无论是山西的、河北的、陕西的、甘肃的、河南的戎狄,他们都不曾被叫做胡人。胡人,是比戎狄更靠北、更野蛮的一群特定的人,是与华夏民族有着本质不同的一个特定族群。
有种说法认为,胡人是因为他们毛多、胡子茂盛,才被称为胡人,对此,我不能苟同。古代,胡子的称呼有很多种,包括髭、须、髯等等,很少被叫做胡,即使偶尔叫胡子,用的也是鬍这个字,而不是胡字,在繁体字背景下,这是两个不同的字。所以,将包括匈奴人在内的一群北方游牧民族称为胡人,绝不是因为他们毛多的原因。
之所以叫做胡人,其实完全是出于音译的原因。先秦时期,那群被叫做胡人的野蛮人,有多种不同的称呼,包括胡、匈、玁狁、荤粥(读yu四声)、獯鬻、浑,等等。连起来读,这些叫法的发音,听起来都差不多。所以,胡人,完全是一种音译。
生活在后来长城附近的山胡、林胡,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匈奴,生活在河西走廊的乌孙、月氏、浑邪、休屠等族群,都属于这个意义上的胡人。这群叫做胡人的游牧民族,既不同于后来的突厥,也不同于后来的鲜卑-契丹-蒙古,根据有关文献和考古资料,他们是一种具有比较明显的黄白混血特征的游牧民族,但其黄种人成分更强烈,白种人成分偏弱,普遍没有深目高鼻等特征。
为什么说他们与众不同呢?其实,在史书中可以发现,匈奴、大月氏、乌孙生产生活方式高度相仿,但他们与后世的突厥、鲜卑之间都有明显的差异,自从匈奴、乌孙和大月氏先后消亡之后,再也没有这种人了。所以,胡人是一种已经消失的北方游牧族群。
【关于这群北方的胡人,我自己有一个不成熟的猜想,没有什么专业史料的支撑,完全是一己之见。在夏商及之前,东亚大陆有很多白种人和棕种人生存,这些人就是常见于夏商时期贵族墓葬的那些人殉和奴隶。在强大威武的黄种人快速发展、向东亚各地迁徙的过程中,白种人和棕种人逐渐被杀戮和驱逐。白种人被黄种人一路追杀,追杀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民族融合,主要是黄种人融合白种女人。久而久之,在遥远的北方就出现了一群黄白混血、以黄为主的特殊族群,胡人。胡人是黄种人称霸东亚大陆、白种人在东亚彻底消亡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的中间产物,在东亚这片土地上,他们注定不会长久。关于匈奴的起源,史记的说法是北漂的夏朝移民征服当地土著而形成的,这一说法与我的黄白混血假说,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再说一遍,这只是一家之言,没什么过硬的依据,仅供参考。】
书归正传,将北方那种黄白混血游牧人称作胡人,这种称呼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秦汉魏晋时期,最后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逐渐消亡了,是随着匈奴人的消亡一起消亡的。比如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个胡就是指那些不同于戎狄的特殊的游牧民族。《过秦论》说,“胡人不敢南下牧马”,乐府诗说“胡马依北风”,这都是再说匈奴,《史记》《汉书》等大量的正规历史文献,也将匈奴人称为“胡虏”、“胡骑”。而匈奴人也乐于自称为“胡”,而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如,在汉武帝晚期,狐鹿姑单于倾举国之力击败了深入到蒙古高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大为扬眉吐气,于是扬言说什么“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可见,胡人,就是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自称。可是,胡人的这一维度的含义在逐渐走弱,而另一个维度的含义在逐渐走强。
随着张骞凿空西域,胡人逐渐有了第二个意思,那就是中亚、南亚、西亚的那些深目高鼻的人种,包括塞种人、粟特人、吐火罗人、波斯人、印度人等等。当张骞来到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汉代中国人很可能第一次见到长成这副德行的怪人。后来,随着大量的西域人来到中国出使或经商,中国人也就见怪不怪了,将这群奇形怪状的人称为胡人,将从西域引进的各种东西冠以胡名,比如胡瓜、胡琴、胡笳、胡笛、胡床等。到了晋朝以后,匈奴人那样的胡人逐渐消亡了,胡人逐渐开始专指西域人种。特别是到了北朝、隋唐时期,胡人就是指西域人。北方的鲜卑、柔然、突厥、铁勒等游牧民族通常不会被称作胡人,他们也绝不会像匈奴那样自称胡人。比如,唐朝时期,东突厥有个贵族子弟叫做阿史那思摩,封夹毕特勤,但是,处罗可汗认为,阿史那思摩长的像胡人,而不像突厥,一直怀疑思摩不是阿史那家族的种,始终不给思摩兵权。可见,突厥人、胡人是绝对不同的品种,突厥人绝不会将自己视同胡人。另外,唐朝有个混血将军叫安禄山的,曾经说自己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因为他亲爹可能是出身中亚撒马尔罕的康姓胡人,其继父是出身中亚布哈拉的安姓胡人,其母亲是突厥阿史德氏的一个女巫。安禄山也指出,另一个唐朝大将哥舒翰与自己的情况正好相反,哥舒翰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因为哥舒翰的父亲是西突厥哥舒部的首领,其母亲其西域于阗国的公主,于阗国人也是中亚胡人。可见,到了唐朝,胡人专指西域的白种人,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再也没有关系了。
胡人这个概念本来是如此的清晰,但是,随着唐朝退出西域,中国与西域逐渐失去了官方联系,胡人这个概念也逐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此以后,胡人,从一个特定民族的称呼,变成了一个泛泛之称,凡是北方的、西北的与汉族不同的人,蒙古人种的游牧民族也好,欧罗巴种的西域人也好,都可以被称作胡人。胡人成了一个广义的词语。
其实,胡人概念的泛化,并非从唐朝退出西域才开始的,这个泛化从一开始就有。早在战国时期,黄种人的东胡,也就是鲜卑、乌桓、契丹、蒙古的祖先,也被称作胡。不过,这还是有道理的,因为鲜卑人中确实也包含了很多白人和黄白混血人。从汉朝,胡人既可以指代匈奴人,也可以指代西域人,这就有了以胡人指代所有非汉族北方和西方文明的苗头。到了东晋时期,北方出现了五胡乱华,这个时候,胡人这个概念就已经泛化了,五胡是指南匈奴、羯族、鲜卑、羌、氐,其中匈奴是第一种胡人,羯族是第二种胡人,但是鲜卑、羌和氐这三个并不是胡人,他们既不是匈奴人那种胡人,也不是西域人那种胡人,可是,他们仍被统称为五胡。当然了,这里的五胡是后人给起的名字,在十六国当时,人们通常不会把非匈奴人、非西域人叫做胡人。比如,网红冉闵,曾经下了一纸杀胡令,号召人民群众拿起武器,杀光胡人,这里要杀的就主要是西域胡人,即羯族,次要杀残余的匈奴人,与其他少数民族无关,广大鲜卑人、乌桓人、敕勒人(就是后来的铁勒)、羌、氐等不在黑名单上。后来,随着浪漫的文学的发展,随着中国与西域失去官方联系,胡人这个概念就越来越泛化,可指代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大,再也不是一个特定的专有名词了。在文学中出现的胡字,完全没有特定的指向,一切非汉族的都是胡。
那么,既然胡人这个概念已经虚化了,等到元明时期,中国人再次见到西域来的深目高鼻的人,会怎么称呼他们呢?这时,这群人被统称为hui*hui人。就像胡人的概念一样,hui*hui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从广义上看,一切色目人都可以被统称为hui*hui,波斯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突厥蛮人、俄罗斯人、印度人,都可以被叫做hui*hui。从狭义上看,hui*hui专指来自中亚的塔吉克人,也就是由粟特人、波斯人、吐火罗人共同杂糅而成的说波斯语的民族,当然也有突厥蛮和阿拉伯血统掺合进去,这是狭义的概念。再往后,到了明朝,跟着蒙古人一起来到中国却没来得及一起逃走的这群hui*hui人,逐渐与广大汉族融合成为一群信仰伊斯兰教而说汉语、有特殊风俗习惯的人,即汉语穆斯林,他们还是被称作hui*hui。到了建国以后,出于特定原因,散居五湖四海、各自毫无关系的这群人被识别成一个“民族”。
就这样,hui*hui这个词也被挪用了。那么,明清时期,再有西域人来到中国,人们用什么名词来招待他们呢?中国人又从吐蕃的名字中创新出一个新的名词,番,这些西方来客被叫做番邦人。远道而来的欧洲人也可以叫做番,但后来,人们意识到了,欧洲人与西域人完全不同,叫做番不太合适,人们开始用其他称呼来款待欧洲人,比如红毛鬼、红毛夷、佛郎机(即法兰克)等。再往后,晚清时期,因被满清统治二百年、已经变得愚昧无知的中国人突然发现,这些红毛鬼远比中华更牛叉,于是,一个新的词语被创造出来,洋人。
胡人是自春秋后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战国之前中国对四边的其他民族称呼为“四夷”,东夷、北狄、西戎和南蛮。经西周和春秋五六百年的时间,北狄部落在晋和秦国的扩张中基本被吞并,战国期间只剩下中山国一个北狄国家,战国期间北方就出现了以“胡”称的其他民族。最早是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胡服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衣服,其特点是便于骑射。战国后期又出现了以“胡”为称的其他民族的称呼。林胡,在赵国西北,秦国东北现陕北内蒙交界之处,后灭于匈奴。东胡,辽西以东的地区民族,也是灭于匈奴。进入隋唐后,西域其他民族都被统称为“胡人”,而北方的突厥和铁勒等民族一般就很少称其“胡人”。
胡人之称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特征“胡子”。主要是连腮胡。中原汉人腮下颌下没有胡须,腮颌下五绺长髯,是两鬓长髯,嘴边下垂两髯,再加颌下一髯,共五髯。“胡”字本身是指腮颌与脖颈之间的下垂之肉,“胡”字从肉月。
中原人没胡子,而北方游牧民族有胡子,就被称其“胡人”了。严格意义上说“胡人”并不是一种民族的称呼,也不是特指“有胡子的人”,应该是“域人”的概念,到了隋唐“胡人”就成了西域之人。“民族”一词是近代定义的名词,古代并没有按照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区分划类人群。古代的“。。人”与现代的“。。民族”有很多的不同。
沉稳前行
2022-10-26在云南鹤庆游玩,古董店里看到几把“交椅”,要价几百到几千。关于交椅很多人不熟悉,就是一种可以折叠起来的椅子,而“第一把交椅”这个词大家都应该熟悉,是尊贵和唯一的称谓。
几年前我在海口看见一家专门卖新交椅的店,其中交椅有多种款式,但是要价都不低,特别是黄花梨都要几万、甚至十几万一只,老板说买交椅一般都是送礼的,而且送给单位二把手的,也是只送一只就够了。
交椅也叫“胡床”,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用品,“胡”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胡人的称谓,而“床”就是小凳子的意思,不是现在的床。李白诗“床前明月光”,就是小凳子前有月光,而不是睡觉的床。
“胡床”一词汉代就有,而到了宋代开始叫“交椅”,这也是水浒传中梁山伯好汉做第几把交椅的说法。
古代交椅的重要性还是可以携带与移动方便,主要用于行军打仗、狩猎出巡使用,一般情况下只有最尊贵的人才能坐。
这种交椅,你家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