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

秦和明朝时期用长城来抵御北方民族,中国历史各朝面对的北方少数民族有哪些?最终结果如何?

想咨询一下关于秦和明朝时期用长城来抵御北方民族,中国历史各朝面对的北方少数民族有哪些?最终结果如何?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7 个回答

  • 淡定人生

    明朝九边九镇:边防安全下的长城守卫系统(上)
    说起中国古代著名的边防建筑就不得不提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加强边关防御以来,历朝历代的执政者都对边防事务慎重其事。
    从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始就屡次南下骚扰大明的蒙元势力从未放弃过复辟的野心,所以明朝对抵御元朝残余势力的长城修筑工作也一直未停止过。
    明朝统治者在原长城的基础上下令修建北方山区的边墙,直到最终修筑完成一条连接东西,贯穿全线的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抵御外敌。
    明长城-灵武段
    明朝弘治年间还按照防御要求沿长城设立了九个防守区域,类似于今天的省级军事行政区域,也就是《皇明九边考》中称为“九边重镇”的防御体系。
    “驱逐胡元,混一寰宇”的九边重镇前身
    1、十三塞王统辖诸南卫所
    明初立时,在尊王攘夷的思想下朱元璋将镇守边关的十三位皇子藩王封为塞王,《明史》记载:“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
    也就是说,明朝最初的边防是由出身皇族的十三塞王统辖管制,负责扩土开疆,检阅驻军和屯田生产等事务,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就是后来的明成祖。
    这一时期的边防政策是效仿元朝“朔方铁骑纷如蚁”,朱元璋的目的是让边防卫所在漠南游牧化,让边防军队如北方鞑靼一般,养壮兵马。
    于是下令漠南民众除产粮区不许放牧,鼓励他们去荒闲的山场草场牧放樵采,不许诸藩王占山占地,否则严惩,军队还要有自己的牧群用于挤奶自给。
    2、诸子夺嫡,卫所内徙
    因为十三塞王出身王族而非外臣,明初时他们的权力是很大的,塞王们手上不止有调兵遣将的兵权,更有任命地方官吏的任命权。1399年声望日隆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造反。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入主南京,改年号永乐,继续实行建文帝时的削藩政策,进一步削弱了其他藩王的兵权。同时为了避免塞王们学自己起兵造反,朱棣还将卫所南迁内徙,对边疆大将何福等人批复:“尔奏欲立东胜卫,此策甚喜,须俟镇虏、定边,诸卫皆定然后立之,则永远无虞。”
    这时候的朱棣不再相信漠南卫所的忠诚度和安全性了,但北方的鞑靼、瓦剌等游牧民族的威胁不容忽视。
    于是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边镇大宁卫赏赐给兀良哈,主动放弃了边防第一道线,转而加固修葺以宣府镇、大同镇为首的第二道防线,这样一来既方便了中央对边防军务的管辖,也收缩了军事部署范围,加强了边关防御。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明代防线
    1、九镇分布路线图
    明长城全场六千七百余公里,沿长城划分的九个军事防御区域按照战略地位和地形地势划界,承担了北方防务的重任。
    九镇分别是南起凤凰城,西抵山海关的辽东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蓟镇;居庸关四海冶至西洋河的宣府镇;东起镇口台,西至鸦脚山的大同镇;山西保德至黄榆岭的山西镇;以及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等全长共计一万两千七百多里军事重镇。
    《明史·兵志》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永乐迁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统以后,敌患日多。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如是。”
    边关九镇包含四十五路(明时的军事防御单位,由参将管辖的重要城堡和路段),共约720个军事城堡,150个关口。
    分布密度从边关到京城逐渐增强,大体上是“一里一小墩,五里一大墩,十里一寨”的分布,整条防线以“镇,路、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为各级防御单位,每一级军事单位都有相应的驻地,辖区和职权,战时受上一级军官调遣。
    阳高守口堡明长城
    军堡往往地势较高,位置险要,便于瞭望观察敌情,其余卫城所城负责各自地段防御。这样的管理组织结构和军事级别设置在古代战争中起到了巨大的战略作用,堪称明代的“马奇诺防线”。
    2、九边重镇的军事防御体系
    明长城防御体系不只是墙体和修筑建筑等,还包括官兵们驻扎的路城,军堡和屯种的军户。边地设立户籍为军户,世代世袭不得脱籍,三分戍守,七分屯种。
    平时守城兵和屯田兵各司其职,一方戍守一方补给,形成了自给自足的闭环。可以说这些世代驻扎在边疆的军户和修筑的长城一道构成了完整的九镇防御系统。
    镇边堡,位于阳高县长城乡,属长城边堡,是明时大同镇边墙五堡之重要关口。
    理论上这样的防御体系应当是完美无缺的,因为世袭军户军丁的存在,边防官兵们对朝廷粮草的需求大幅减少甚至不需要朝廷输送补给,几乎做到了养百万兵马又不费百姓米粟的理想状态。但纸上谈兵何其容易,纸面上的事到了现实还是避免不了人为因素和制度漏洞。#古代史#

  • 良心宝贝

    长城到底有啥用,真的可以抵御外敌吗,欧洲诸位老铁深有体会

    根据《史记》的记载,长城起初是由战国七雄之一齐国建立的,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便将长城重新修建。而之后的各个朝代都会修筑长城以抵御外敌。其中较大规模修筑的就是明朝了,现在看到的长城大多数都是明朝时期修建的。长城横跨了北京,河北,天津,辽宁等十五个省,长度达到了两万多米。

    各个朝代为了建造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那么,建在连绵的山上的长城,真的可以抵御外敌的入侵吗?

    古往今来,中原地区一直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建立长城也并不是为了将外敌完全地抵御在外面,而是在长城的几个关键地方都设置了卡口。这些地方通常都有重兵的守护,大大减少了边关的战患。

    当时中国游牧民族由于资源甚少,经常向北方边关地区发动掠夺战争,但是因为长城的阻挡,游牧民族无法进一步向中原腹地迈进。但是为了民族的延续和生存,不得不改变战略,转而向西挺近。西行的游牧民族可以说是所向披靡,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甚至都打到了贝加尔湖畔,号称不败之师的古罗马军队吃尽了苦头

    因此,长城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袭扰,为维护中原安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 教育

    结果就是出了三个汉人最悲惨的时期。一是五胡乱华,汉人成了两脚羊。二是宋时的金和蒙古。金时,皇帝和大臣献妻女以保平安(献了也没保住);蒙元时的四等汉(蒙人有初夜权,为保血统,汉人杀死第一个孩子)。三就是满清了,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 淡定自如

    首先,中国历朝历代面对的北方少数民族很多,历来东北以及黑龙江区域就是少数民族兴发之地,是丛出不穷的,一个民族消失了会有其他民族兴起,甚至有其他民族兴起之后驱赶原有民族的例子,像金国兴起之后驱赶契丹辽国。

    其次,北方少数民族的归宿很多,像匈奴西迁至欧洲,西辽西迁至中东中亚,大概北方的战略纵深是向西和向北甚至向中东,这些少数民族的归宿,除了迁徙之外,基本上是被汉族同化了。

    第三,也有西方和中东的少数民族东迁至中国北方,像突厥族就是中东迁来的,也可以说是中亚或新疆等地迁来,这些民族也是战略纵深在西在中东,突厥最后退回中亚中东,但是沙陀部朱邪氏深入中原建立后唐,最后汉化了。

    第四,蒙古帝国是很独特的,向西向中东征伐之后,四大汗国最终消亡,进入中原的元朝最后退回漠北,也是一个汉化不完全的例子。

    满清则是汉化非常彻底的例子,也是东北方向的少数民族,据说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是与中国少数民族相同起源的,如果俄罗斯衰败之后,这些少数民族可能再度兴起。

    总体上来看,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的归宿,除了迁徙就是汉化,即便能够入主中原,也是一时的兴盛,最终要汉化于中华文明。

  • 风去了无痕

    中国历史上共有494位皇帝,能被称为是千古一帝的,或许只有这4位

    自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并自称为始皇帝,一直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光荣退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共出现过494位皇帝。

    而在这些皇帝之中,有贤能勤政的君王,也有昏庸无道的暴君。虽说不同的皇帝,最终导致自己的国家出现不同的走向,但中华文明的发展,却从来没有因为某一位帝王的出现而就此停止。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这494个帝王来说,尽管优秀的皇帝有不少,可真正称得上千古一帝的皇帝,仅仅只有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以及明成祖这四个人。

    其的,像宋太祖赵匡胤、清朝年间的康熙等等,依旧差了那么一丢丢。

    尤其是康熙,太过善待八旗子弟、吏治腐败,以及连年征战,导致国家内部空虚,都是使得他榜上无名的重要原因。

    秦始皇

    在这四个千古一帝之中,最没有争议的应该就是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帝王,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将近500多年的动荡,让中国迎来崭新的发展。

    尽管这是奋六世之余烈的必然结果,可要真换一个帝王来做这件事情,谁能保证一定可以像秦始皇一样做得完善呢?

    不仅如此,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货币等等,更是让中原文化更加统一。

    国外曾有学者评价,秦始皇的出现,让中国文化的传承,有了国家这个强有力的载体,他对中国的贡献,是古代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的。连外国人都对秦始皇如此肯定,难道国人还要对秦始皇有所怀疑。

    当然,很多人曾以秦始皇的诸多暴政来讲进行反驳。可只要仔细思考就能明白,修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以及北方其他游牧民族,焚书坑儒杀的是那些欺君罔上的方士,手段虽然激烈,但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

    如果以往的功绩因为这样的事情就被抹除,那未免对秦始皇太不公平。再说了,就前几项功绩而言,又有多少帝王能够比拟?

    汉武帝

    其次,就是汉武帝,作为汉朝抗击匈奴的第一人,汉武帝一生都致力于对匈奴的打击。

    后人不太能够理解,汉武帝所作所为的重要性,也同样无法感受到匈奴人,当时对汉朝的威胁。事实上,

    如果当初不是汉武帝坚持抗击匈奴,一旦匈奴对汉朝发动侵略性的进攻,那么中原文化的未来,都很有可能因此发生改变。

    除此以外,对国内的文化发展,汉武帝也同样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法令,确定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这让封建王朝的思想认知有了指导方针。

    而推恩令、附益法、左官律等等,同样对维系国内环境的和平稳定,有着非常深远的作用。如果没有汉武帝的主动改变,哪来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唐太宗

    通过玄武门事变继承皇位的唐太宗,虽然饱受诟病,但在民族关系上面,唐太宗李世民,算得上是中国所有皇帝的楷模和榜样。

    很少有皇帝能够像李世民一样,与各民族交好,并且让各个民族心甘情愿地称他为“天可汗”。尤其是唐朝边远地区的一些独立民族政权和团体,同样对唐太宗心悦诚服,这就十分难得。

    很多人可能会想,除此之外呢?唐太宗在其他事情上面似乎表现得平平无奇。

    可我们要知道的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不是真的平平无奇,而是让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全面提升。

    要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所有年代事件,都有相互的关联性。如果没有贞观之治,也不可能有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

    明成祖

    最后则是明成祖朱棣,很多人常在朱棣和康熙两人之间犹豫,纠结谁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对此,部分史学家给出结论,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的永乐盛世,是封建王朝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个盛世,而后来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

    康熙时期,国库空虚,乾隆年间虽然发展至顶峰,但“二打一”未免牵强。

    反观朱棣,军事方面远征漠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皇帝身份做到勒石燕然的人。

    政治方面善待建文旧臣,让明朝的国家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更重要的是文化方面,郑和七次下西洋,向世界各国宣扬中原文化。仅就这一事件而言,就值得人们认同他为千古一帝。

  • 教育

    中国古代的主要有两个经济形态,一是中原地区的农业区的农业经济,二是北方草原的游牧经济,游牧经济的日常生活高度依赖农业经济,所以草原上的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农业经济区相爱相杀二千年。但整体结果上,游牧经济在军事上有优势,但农业经济的在生活上有优势,其结果是北方民族可以在军事上征服汉族,但最终却会在生活上被汉族所征服。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面对的北方强敌主要有两支,一是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二是东北森林中的东胡(鲜卑、乌桓),匈奴完成了内部的统一后,给秦汉王朝造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但东胡却是分裂的,秦汉王朝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对鲜卑、乌桓进行分化收买,解决掉东胡的威胁。


    匈奴和汉朝竞争了二百年,在军事上虽然互有胜负,但在生活上则完全不是中原农业经济的对手,匈奴人最后完全离不开“中原制造”的各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到东汉时,中原王朝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匈奴人进行分化,收买南匈奴,打击北匈奴,最后匈奴人大量内迁到山西、陕西的北部地区,实际上放弃了草原故土,成为了中原王朝的臣民,最后彻底汉化了,匈奴最终消失在历史之中。


    长城就是在秦汉时代为了抵御匈奴为建的,但要注意的是,长城实际上并不能够有效地阻止匈奴骑兵的南下,真正打起来仗来,骑兵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完爆死的长城,长城的真正作用,是给匈奴人打贸易战,中原王朝是利用长城,建立起一个封锁线,阻断草原和中原的贸易,切断匈奴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即,你不跟我好,我就不卖东西给你的目的,迫使匈奴人分化,一部分匈奴人(南匈奴)主动投入汉朝的怀抱。


    唐朝的在北方的对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前期的突厥,一个是后期的回纥。突厥对唐朝,用的仍然是匈奴的策略,就是掠夺中原农业经济的财富,但唐朝面对突厥的时代,是唐朝最强盛的时代,采取的主动进攻策略,集中优势兵力,追着突厥王廷打,将他的王廷打散,造成统一的突厥汗国迅速崩溃,然后分化收买各个突厥部落,彻底解决了突厥问题。


    回纥吸取了突厥的教训,意识到以战争的方式掠夺中原农业区的产品,还不如主动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来获得中原王朝主动提供的经济援助,所以回纥跟唐朝之间关系一向友好,但唐朝也为维持这种友好关系,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实际上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全面收买整个回纥汗国。


    结果是回纥人实际上成为唐朝的同盟者,他不再能够代表草原部落的根本利益,而遭到草原上除了回纥人以外其它部落的反对,结果导致了草原上的反对力量此其彼伏,回纥人在草原的统治被其它部落联合起来推翻了。


    突厥、回纥的失败,蒙古高原一度陷入的漫长的空虚期,从9世纪到中叶到13世纪初的四百年间,草原上再也没有强权出现。直到蒙古人重新统一蒙古高原。


    蒙古人在13世纪成为最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征服者,但游牧经济的低水平的生活,对强大起来的蒙古人再没有吸引力,蒙古汗国建立后,很快就自己分裂了,西征的蒙古人,在西亚、中亚、西域留了下来,建立以西亚为基地的伊儿汗国、以西域为基地的察合台汗国,入主中原的蒙古人,则背叛了草原传统,建立以中原为基地的元朝,到13世纪末,真正的蒙古汗国已经不复存在。


    明朝建立后,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一直试图打回中原,但因为内部的分散,无法再次统一起来,形成合力,中原王朝继续利用经济优势,修建长城,阻断草原和中原的民间自由贸易,跟蒙古人打贸易战,然后分化收买蒙古各部,蒙古人始终无法统一行动,明朝虽然偶尔会在军事上失利,但整体实力决定了分散成许多部族的蒙古人,不可能吃掉庞大的明朝。

  • 左岸

    必定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无非是几种情况 :

    逃跑隐居、自生自灭、被同化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