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同样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辽,金之间有何关联?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统一的中华民族为什么必须拥有蒙古和新疆。
今天为什么要给予新疆,及其他边疆地区无比的财政补助待遇呢?
原因
一是、地形地势
二是、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外患因素决定的。
三是、文化因素
四是、由政治形势决定的。
地形地势:新疆除天山和阿尔泰山系外主要以草原、平原、隔壁构成。并和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相连。在远处就是与蒙古大草原相连的汉族核心区:河西走廊、山西、山西、河北、北京、东北。因一望无垠,无险可守。新疆蒙古非常容易形成统一的游牧民族。从汉匈奴、唐突厥,唐后期回纥,宋契丹和辽,南宋金和蒙古,清是准格尔。
统一的游牧民族实力强劲,随时扣关边塞。
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因素:1、(1)游牧优势导致: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游牧方式,骑行的生产活动方式,同军事结合,使得全族人口,先天就具有高度组织性和自然军事力——无需训练,随时投入军事行动,没有训练和装备成本,或者成本非常低(2)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劣势导致:游牧方式的二大天灾:一是雪灾,二是瘟疫。游牧对风雪没有抵抗力,古式没有定居,没有储存冬季草料的技术基础。一旦雪灾就牲畜大多冻死,不抢,就无力度过冬天。而瘟疫是另一个不可控因素。连农民都知道瘟疫的可怕,农耕民族还有粮食救急和储备。游牧民族则只能依靠牲畜。牲畜大面积死亡,为了生存也只能对外抢掠。2、农耕民族,安土重迁,小农经济都造成了组织性分散,军事力弱化。非经过一定时间严格训练不得战斗力。武装农民的成本非常高,从征集,训练,装备,常备军的日常给养,死难抚恤,军纪管控成本,常备军导致的政权稳定成本(防止将军篡权)。
文化因素:1、游牧民族,在杀生、血水、苦寒地域中生存,天生就尚武。军力蕴藏在民间,这是民族基金。
2、尚武精神:春秋战国及以前,中国内地文明没有泽及普通百姓。知识只在贵族中流传。
民间私斗,地域私斗,部落私斗,诸侯攻伐不绝。
汉刘邦白登山之围开始,以修养生息,黄老之术治国,以发展生产,恢复民力财力。尤其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儒家文化统一思想,为求稳定天下,秩序愚民。从思想上,卸掉尚武精神,将尚武精神在军民之间隔绝开。
政治形势:秦始皇开创的统一王朝,使得北方分裂游牧民族不再具备威胁中央王超的势力。春秋战国及以前,游牧民族多分裂为各个小部落,例如犬戎,娄烦,北狄等。因形就势,北方游牧民族为顺应农耕社会的政治变化,在战国后期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匈奴兴起并也进行了大一统战争。大致在秦始皇时期,就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匈奴王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立即北击匈奴,建万里长城,修军事高速公路——秦直道700多公里,直达阴山的河朔草原,建军事要塞。大秦是一个王霸级朝代,若没有赵高李斯擅权,屠戮忠臣良臣,秦朝将以法制巩固一统,最后北灭匈奴,进击河西和新疆。就没有汉武帝的事情了。赵高杀人,杀到每天都要去刑场看人血。秦国岂能不忘,民众岂能不反。
结论:由此几个核心要素,导致统一的中央政府,凡事要巩固北方之根本,则必巩固蒙古。凡事要巩固蒙古,就必须要巩固新疆。新疆是冷兵器时代中央政府军力所达极限,也是主动积极防御国策的极限,更是军事政治的前沿。
新疆和蒙古一旦失手,则统一的草原民族将实力大到无以复加之地,随时进出内地。
即使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和清,也必须控制蒙古和新疆,才能确保大一统。否则,大一统中央王朝就没有根基,势必分裂。
明朝中后期,蒙古和新疆分裂为二个部落,也先尚且携一半草原军力直扣京师。若没有于谦的灵机力挽狂澜,大明朝国运将砍一半。
大清朝在进关之前,就通过黄教、联姻、分而治之,控制了蒙古。但新疆还是一直威胁蒙古和北京。准格尔最近打到了距离北京五百里之地,康熙亲征才打退。直到雍正,才利用准格尔内乱,彻底剪除中亚准格尔帝国,派驻伊犁将军府统御,也仅换来不到百年和平。清末左大将军才力奏建省,内外归一,行政治化,才有了百余年稳定。若乌里雅苏台建省,也可保蒙古稳定。至于蒙古的独立,则是后话,此处不表。
一,匈奴名字的来历
匈,古代汉语里通“凶”,试想一下,中原北部这些游牧民族,他们骑着马,拿着箭,没有受过任何文明教化,当然让中原汉族人民害怕,觉得他们很凶恶。奴,在中原人民看来,这是奴隶的意思。匈奴两字合起来,就相当于“凶恶的奴隶”,或者是“凶恶的下等人”。
匈奴汗国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以东的鄂尔多斯高原,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76年至公元前128年,国土面积达到六百万平方千米,人口300多万。
匈奴在强盛的时候,东破东胡,南并楼兰、河南王地,西击大月氏(月氏,音肉支,rou zhi)与西域各国,北服丁零与西北的坚昆。范围以蒙古高原为中心,东至内蒙古东部一带。南沿长城与秦汉相邻,并一度控有河套及鄂尔多斯一带。向西跨过阿尔泰山,直到葱岭和费尔干纳盆地,北达贝加尔湖周边。被称之为“百蛮大国”。给中原王朝造成很大困扰。
《史记》:“匈 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也就是说,司马迁认为,匈奴和许多少数民族同样,也属于华夏民族之后裔。
五胡乱华及南北朝时代,成为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场洒泪告别演出。自此以后,匈奴这个民族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二,突厥名称的来历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的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
关于突厥的来历和名称,来自《周书》。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邻国所灭,当时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士兵见他小,没忍心杀他,便将他砍去双脚扔到荒野中。后来,小孩被一只母狼救去,长大以后与狼结合,邻国国王听说这小孩已长大,担心留下后患,便派人把他杀了,见他身旁有一条狼,也想一起杀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边的山洞里。在那个山洞里,狼生下10个小男孩,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后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阿尔泰山形似作战时的头盔,当地人称其为突厥,所以他们就以突厥为族号了。
三,契丹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
契丹同样也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东北地区,采取的是半农半牧的生活。早期分契丹八部,唐朝初年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唐太宗以后,唐朝设置松漠都督府,赐姓李。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天宝四年(745年),后突厥为回纥(gu)所灭,此后百年间,契丹人一直被回纥所统治。
唐朝末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即可汗位,神册元年(916年)称帝,国号契丹。大同元年(947年)辽太宗改国号为辽, 统和二年(984年)又改称大契丹;咸雍二年(1066年)恢复国号辽。辽国自建立以后,共传九帝,享国二百一十八年。
四,柔然
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古草原上继匈奴、鲜卑等之后崛起的部落制汗国,最高统治部落(可汗郁久闾氏本部)为鲜卑别部的一支。
北朝时称为蠕蠕(rú) , 南朝时称为芮芮(ruì) 。《隋书》称为茹茹 。本来是东胡族的一支。开始时属于拓拔部。 南北朝时开始强大起来,当时中原正经历东晋十六国后期、南北朝纷争对峙。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柔然与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长期的并立。
柔然主要游牧范围大体为今蒙古国全境、俄罗斯联邦贝加尔湖地区,西面可达阿尔泰山西麓,东面至额尔古纳河西岸地区,核心区在今蒙古国,有时汗国向西势力可达古代西域即今中亚和中国新疆,向南势力可达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一带。
鼎盛时期的公元449年,柔然汗国国土面积达到373万平方公里。后来在西魏废帝时被突厥所灭亡。
五,女真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居住在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等地。 周朝时称肃慎氏 。 汉 、 三国 、 晋 时称挹娄 , 南北朝时称勿吉 , 隋唐时称黑水靺鞨(mò hé) , 五代时开始称女真 。后来属 辽 ,因避辽主耶律宗真讳,改称女直 。 宋朝时曾建立金国。 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 后金 ”政权,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改“ 女真 ”为“ 满洲 ”。1644年入 关 ,不久统一全国,改国号为清。
六,鞑靼
鞑靼(dá dá)的称呼,最早出自宋朝,在早期历史中所指各有不同,至明代时是明朝对成吉思汗嫡系北元政权以及其治下蒙古高原东部草原部落的统称,与蒙古高原西部的瓦剌对立,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永谢布部)、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他们自称蒙古,明朝称其为鞑靼,卫拉特人称其为达延。与欧洲人所称的“鞑靼”无关。
鞑靼是柔然可汗大檀的后代和部众的自称。中原人对游牧草原各部的统称。鞑靼还分为生鞑靼和熟鞑靼,生鞑靼是指被成吉思汗征服的漠北蒙古诸部,熟鞑靼是白鞑靼,也就是汪古部。
鞑靼部落建立起的游牧国家有蒙古、元朝、北元三个阶段,后来并入清朝,延续429年的蒙古帝国从此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好像这四个民族没啥关系,最大的特点是都掌控过草原,但是和它相比,都和汉人关系很近也是特点。他们的发源什么的,完全不同。
匈奴是黄帝后裔,汉朝时控制草原,和汉帝国分礼抗争。但本质上,匈奴和汉帝国是亲家关系,西晋时,匈奴人刘渊就是打着恢复汉家江山,恢复汉世的名义争天下。
突厥是白种人,是被亚历山大大帝打败后,从中亚逃到东亚后,被柔然收作奴隶。但是突厥人继承西方背信弃义的特点,先背叛柔然,再背叛大唐,最后被回鹘所灭。据说他们的后裔建立了奥斯曼土耳其,所以今天土耳其把突厥认为是祖先。
契丹是炎帝后裔,它的疆域基本继承匈奴、鲜卑北魏,但是也有自己特点,最大特点是胡汉分治,是中国古代分治系统的北方最完备系统。
金的祖先是东北民族,东北民族先后有高句丽,渤海國,金国是第三个,大清是第四个。今天韩国把高句丽当做它的历史,其实没什么理由,因为韩国是一批来自美国的亚洲人占领朝鲜半岛建立的国家,它的文化源流和高句丽没任何关系。
他们和草原关系都不一样,最突出的就是金,金占领草原正赶上蒙古崛起,所以金国不曾完全占有过北方草原。突厥和匈奴是都占领草原,但是匈奴是汉家亲戚,突厥是养不熟的狼崽子。契丹和大清(后金)都是同时具备天可汗和皇帝身份的北方大国,但是契丹是南北朝,清是大一统帝国。
这四个民族共同点太少了,难道用帐篷算他们的共同点?
匈奴、突厥、契丹、女真,皆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活跃华夏之北,强盛于秦汉之际;突厥游牧于西,崛起于南北朝时期的551年;契丹族游牧于北偏东,兴盛于唐末五代初;女真族渔猎于大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崛起于契丹辽与北宋末年。此四族皆为曾称雄中国北方的古民族。
【匈奴】匈奴战国时期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强盛,统辖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匈奴之族源,据《史记》所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对于这段话,历来学者意见不一。现代学者结合考古资料进行考查,一般认为,匈奴与商周以来的鬼方、獯鬻、荤粥、猃狁、胡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匈奴族是在上述诸族基础上,吸收周围各族人民发展起来的。故而可以说,匈奴族是由戎、狄、胡多种民族成分组成的“民族共同体”。匈奴最初活动于漠南阴山及河套一带,阴山与鄂尔多斯地区是其民族形成的摇篮。
【突厥】突厥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五世纪中叶臣服于柔然。六世纪中叶崛起,灭柔然,建汗国,称雄大漠南北。突厥,广义包括所有属于铁勒和突厥的操突厥语诸部,狭义则仅指突厥族和突厥汗国。关于突厥的起源,史书记载不一,《周书》称突厥是匈奴的别种,又载“或曰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而《隋书》则说“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突厥之先世可追溯到纪元以前的丁零,《晋书》称丁零为赤勒、敕勒、涉勒,《隋书》作铁勒。故丁零、敕勒与铁勒等,皆为同一突厥语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汉文译名。
突厥源于敕勒,敕勒上承丁零,下启突厥、回纥,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赤狄,乃至赤狄的前身殷商时的鬼方。春秋战国时期,丁零分布在东起贝加尔湖,西至阿尔泰山以北地区,从战国末期至西汉后期,丁零曾两次被匈奴征服;至三国时,丁零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西北额尔齐斯河及阿尔泰山、塔城一带的称西丁零。另外还有南迁、东徙的丁零。丁零——敕勒——突厥为突厥发展大致脉络。
【契丹】四世纪中叶,鲜卑宇文部败落,始独立而成单独部落,自称契丹,北魏以来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沐沦河)、土河(今老哈河)等地域。契丹族来源有两说:一说源自东胡,为鲜卑族之一支,属宇文部,《魏书》、《新五代史》、《辽史》、《契丹国志》等载为此说。一说源于匈奴,《旧五代史》、《册府元龟》等史籍所载,但史家否认此说。《新唐书》:“契丹,本东胡种,其先为匈奴所破,保鲜卑山。魏青龙中,部酋比能稍桀骜,为幽州刺史王雄所杀,众遂微,逃潢水之南,黄龙之北。至元魏,自号曰契丹。”东胡——鲜卑——契丹是契丹发展大系。
【女真】女真,五代(一说唐初)时始见其名,辽时渐盛,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东至日本海,渔猎为生;臣属契丹辽。女真族源清晰,目前一般认为即先秦之“肃慎”,魏晋时之挹娄、勿吉,隋唐时之靺鞨。《松漠纪闻》载:“女真,古肃慎国也,东汉谓之挹娄,元魏谓之勿吉,隋唐谓之靺鞨。”《三朝北盟会编》载:“女真,古肃慎国也,本名朱理真,番语讹为女真……隋谓之黑水部,唐谓之黑水靺鞨者,盖其地也。”肃慎——挹娄——黑水靺鞨为女真族发展脉络。
综上所述,匈奴、突厥、契丹、女真并无族源关系。当然,民族是各种人之共同体,不是血缘集团,它在形成过程中虽有一个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民族间因错居杂处、通婚等会有融通的。历史上,匈奴曾两次征服突厥的先族丁零,两族间肯定会有融通,关系会密切些。鲜卑族的成分很庞杂,其中确实有不少来自匈奴之“余种”,宇文部更是如此。东汉和帝年间(89——105年),北匈奴被汉军击破,北单于率残部西徙,鲜卑各部趁机南下进入匈奴故地,兼并匈奴余部十余万落(户);但这十余万落、五六十万匈奴人并未继续称以“匈奴”,而“皆自号鲜卑”了。而契丹为鲜卑族属,辗转而言,契丹亦可与匈奴扯上些许关系。至于大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族,除了与契丹有臣属关系外,应别无其他了。
淡定从容
2022-10-26匈奴、契丹、柔然、突厥、鞑靼、女真,该如何区分?现在就懂了
华夏族刚刚出现之时,便有少数民族也跟着出现,在周朝时,便已经有犬戎这个少数民族。但也正是因为少数民族太多了,且政权又频繁更换,导致许多人学习历史时感到心烦意乱,对于少数民族的区别分不清。
在秦朝以前,那时的中国是多个诸侯国林立,没有统一的国家,但是生活在中部平原地区的人们总是视自己的文明为高级文明,是正统的,而偏远的少数民族则被称为劣等民族,因此他们用少数民族生活的方位来称呼他们,例如南蛮、东夷、西戎、北狄等等。
被称为南蛮的民族是因为生活在南方方位,南方以高山为主,地势较为险峻,交通不便,当地民族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被称为“蛮”。
东夷这个少数民族在秦朝以前被称之为东夷,后来则被称之为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匈奴,鲜卑这两个民族是比较出名的,因为昭君出塞的故事,所以对于匈奴这个民族,大多数人都是非常熟悉。
而匈奴也凭借自己“打不死的小强”的实力,一直在边疆骚扰中原地区的政权,也让执政者头疼不已。而鲜卑则实力更为强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北魏,被后世铭记。
西戎和北狄在周朝则因为分封制而融合在一起,有些人与诸侯国融为一体,而有些则成为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在西周政权覆灭之时,犬戎更是功不可没,周幽王便是死于戎主的剑下。
秦统一六国之后,少数民族则在较为贫瘠的地区建立政权,这时期称之为匈奴。由于物质上的缺乏和较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匈奴对中原地区抱有很大的敌意,因此不断骚扰中原地区的边境,企图进入中原分一杯羹。
但是秦始皇是一个有血性的皇帝,他并没有安抚匈奴,而是派大将军蒙恬攻打匈奴,但是却没有完全消灭匈奴。到了汉朝,匈奴便要开始猖狂,汉朝的皇帝没有像秦始皇那样派大将攻打匈奴而是将公主嫁到匈奴,以和亲的方式来解决与匈奴的矛盾。
不过,在汉朝各项实力鼎盛的汉武帝时期,曾派大将霍去病北击匈奴,但后来又逐渐衰弱了,于是又只能和亲。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就是汉朝皇帝将昭君嫁去匈奴,换回了汉匈两国50年的和平。
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则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叫鲜卑的少数民族,在北方的草原上建立了政权。到了西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实力已经超过了中部平原地区的民族,于是他们的野心也逐渐显露出来,不断地侵扰边界地区。
到了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一分为二:一个建立了北魏,一个则经历了柔然。建立了北魏的鲜卑族在史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更有甚者,后世有许多位皇后都出自鲜卑族。
到了隋朝时期,阿尔泰山脉出现了一个名为突厥的少数民族政权,后来又分化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吞并柔然等小国,实力更为强大。
唐朝时期,东突厥的实力更是今非昔比,而野心也随之而膨胀。于是,不堪其扰的唐朝出兵攻打东突厥,东突厥的政权瞬间瓦解,西突厥也投降,于是原本强大的突厥瞬间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而到了宋朝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又得到了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少数民族政权鞑靼。在宋朝统治中原的时期,还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之抗衡。例如契丹、金朝还有蒙古族。
在唐朝政权土崩瓦解的那一刻,出现了五代十国,于是中原地区又进入了混乱的局势,少数民族趁机崛起。
先是契丹稳扎稳打占领了漠北地区,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国。宋朝时期,契丹与宋朝缔结了澶渊之盟。后来,女真族建立了金朝,对宋朝发起猛攻,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登基,迁都临安,南宋开始。
蒙古族崛起之后,打败了金朝,之后实力强大的蒙古族更是打败了南宋进入中原,建立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元朝。
但是由于蒙古族少数民族出身,对农耕及经济一知半解,并且上有着少数民族的血性,喜欢开疆扩土,于是不断发动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天灾人祸以及当政者只会寻欢作乐的昏庸无能之下,中国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最终元朝被朱元璋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打败,明朝建立。
而被蒙古族打败的女真族退回边远地区疗伤,恢复了实力之后又继续觊觎富庶的中原地区,一直在找机会进军中原。于是,在明朝由盛转衰之后,它卷土重来,攻破明朝的国都,建立了大清王朝,成为继元朝之后的第2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
千百年来,大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相爱相杀的戏码一直在不断上演,于是新中国建立之后,便在中华大地上盛放了56朵花。至此,大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仇总算告一段落了,构成了一个新的定义——中华儿女。
如今海晏河清,四海皆平,各个民族,相亲相爱,共同发展,团结统一,共同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千年的时光沉淀了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情感,见证了在中华大地上发生各个民族的文化冲突和融合,最终汇聚到一起,形成了名为长江和黄河的文化。那么,屏幕前的您你的如何区分少数民族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