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2

有些人为什么每天都在不断地犯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

想咨询一下关于有些人为什么每天都在不断地犯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沉稳如山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仅仅知错能改是不够的,因为只是纠正了错误的行动,不理清犯错误的根源,就无法避免再次犯错。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陈独秀自废武功,主动放弃立场,将革命前途全部寄托在国民党身上,犯了“右倾保守主义”的错误,结果两次政变让革命力量差点被扼杀在萌芽之中。

    极端的保守,又导致极端的激进,在陈独秀之后,瞿秋白的短暂领导中,革命指导再次出现偏差,在敌我力量差距十分巨大的情况下,盲目组织各地起义,又纷纷招致失败,这就是瞿秋白时期的“左倾盲动主义”。

    因为吃了激进、冒险的大亏,大家在思想上又陷入了极端的保守悲观之中,就连日后横扫解放战场的“东野001”也发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幸亏教员在关键时期接连发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篇雄文,从战略指导上为红军指明了方向。

    但好景不长,在根据地刚刚发展壮大之时,以李立三为首的领导集体对敌我力量的判断又出现重大失误,再次出现了冒险、激进的战略指导,提出了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让初创的红军屡遭重创。

    “立三路线”之后,是比李立三更“左”的王明、博古。在根本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王明等人用马列教条和苏联经验完成了对红军的顶层设计,结果给党和红军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白区力量损失100%,苏区力量损失90%”,从而被迫长征,这就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历史上交替出现的“左”和“右”的错误,看似两个极端的偶然事件,但归根结底都是主观认识偏离了客观实际,或急躁、超前,或保守、落后。

    遵义会议后,教员的领导地位虽得以重新确立,但仅仅是纠正了错误的军事行动,还并没有来得及纠正部分同志身上根深蒂固的主观主义思想。

    在教员看来,如果不从思想路线上解决问题,每次只是单纯纠正错误的行动,只能治标不治本,再次出现重大错误也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在1941年5月,教员亲自领导了一场长达四年,史无前例的思想改造运动,即延安整风。整风,主要“整”的就是不切实际的主观主义。

    “延安整风”已经过去了80年,对今天的我们还有没有借鉴意义呢?

    我认为是有的。

    当年那群犯了主观主义错误的年轻人,哪一个不是青年才俊、精英知识分子。王明21岁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因深受校长米夫的赏识,被推举为学生公社主席;博古24岁即出任苏维埃临时中央总负责。

    强如他们都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在思想路线上出现问题,更何况作为普通人的我们。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当年“整风运动”的经验,完成对自己的思想改造,重塑思维认知,因为这才是让自己慢慢变强的关键!!

    1

    人为什么会犯错误?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犯错误,哪怕强如教员,也会犯错。

    是因为经验不足?能力不足?缺少运气?

    陈云同志在《怎样才能少犯错误》一文中,对犯错误的根源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

    “在延安的时候,我曾以为自己过去犯错误是由于经验少。毛主席对我说,你不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不对头。他要我学点哲学。”

    “过了一段时间,毛主席还是对我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他以张国焘的经验并不少为例加以说明。”

    “第三次毛主席同我谈这个问题,他仍然说犯错误是思想方法问题。”

    “后来,我把毛主席从井冈山到延安写的东西都找来看,研究他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再次考虑,错误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我得出一条结论,是由于主观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偏差。凡是错误的结果都是由行动的错误造成的,而行动的错误是从认识的错误来的。认识支配行动,行动是认识的结果。”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陈云的“哲学老师”毛主席本人是怎么说的:“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实践论》

    2

    要学会学习。

    《实践论》告诉我们,“理论要来源于实践”,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毕竟有限,不能事事实践。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涉及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学习,学习的本质就是借鉴别人从实践中获得的理论。

    延安整风的开端,正是教员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

    他在报告中说,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学习态度:一种是马列主义的态度,就是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

    另一种态度是主观主义的态度,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他们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夸夸其谈,自以为是。

    两种态度,高下立判。一个再好的理论,如果只是飘在天上,不能用来指导实践,也只是空中楼阁。

    王明、博古为什么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就是因为方法上出了问题,他们单纯地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

    现在学《毛选》的人越来越多,写《毛选》的自媒体也越来越多,很多同志总结了大量实用的学习方法,但最根本最管用的还得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风去了无痕

    我个人认为,是一个人的觉悟。

  • 陈楚涵Royal.Free

    当他们的问题被当面指出时,太多的人感到非常羞辱。 要么是反驳,要么是解释,甚至是对指出自己错误的人的攻击,“我做得不好,你做得不好……”

    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思维下,错误往往不容易改正,甚至会形成顽固的印象。 虽然说“进步很大”,但真正能“一日三检”的人寥寥无几。

    想必大多数人都认识到自己并不完美,而且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 很难找到自己的不足,更别说提升自己了。

    就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别人的全貌,但很难看到自己的全貌,即使在镜子前,也只是片面的。

    因此,时不时的自我反省,及时纠正错误,未必是完美的,但这会让一个人不断地接近完美。 这不就是履行“最低限度”的义务吗?

  • 教育

    不断的反思自己,才能知道自己那些做法是错误的,为啥有的人不断的在犯错误,不断的觉得自己很倒霉,其实仔细想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会复盘,还觉得自己一直很对,所以导致生活一团糟。

    就像谈恋爱,一股脑的认为对方应该咋样咋样,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有没有认真的考虑过,当初为什么会走到一起,遇到的事情可不可以有效沟通,自己的做法是否是对的,对方的做法自己心里是否能接受,如果接受不了,也沟通不了,那在一起的意义是什么?俩个人是否合适在一起,如果问题不解决,那就算结婚了,生活是否过得下去。

    生活中也一样,不断的复盘,不断的纠正,才能提高自己,生活中的大道理都懂,但是是否能直面自己的内心,静下心来冷静对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