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6

为什么很多博士生宁愿进入高校当老师,而不愿意进大公司工作?

想咨询一下关于为什么很多博士生宁愿进入高校当老师,而不愿意进大公司工作?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9 个回答

  • 教育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

    我在高校里生活工作20年,高校里的一些事对我来说是司空见惯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理由其实很简单,并没有什么深挖的必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博士生愿意进高校当老师,是因为他们想从事自己的专业。

    答案就是这么简单。想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是多数人从本科毕业就会有的朴素愿望。用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原理来讲,这叫“沉没成本”。一个本科生花了4年时间来学自己的专业,这4年学习是他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他当然希望这4年不要白费,除非他非常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当然,本科教育很大一部分是通识教育,也就是说大部分教育是为了让你可以做好任何职业,所以本科4年的沉没成本并不高,这也是很多本科生(包括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没有从事自己专业的原因。

    但博士不一样,他们花了十年时间来学自己的专业,首先,他们不讨厌自己的专业,否则坚持不下来,其次,他们接受的是专业教育而不是通识教育,最后,他们年龄更大,再调整的空间比本科生要小很多。因此,博士的“沉没成本”更高,即是说,如果转型,其付出的代价更大。这就是博士更愿意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原因。

    当然,去企业也可以做本专业,但是,企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它不会站在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是个人来适应它。博士到企业后,是否能从事本专业研究取决于企业的需求。进去的时候能做,将来是不是还能做,取决于企业发展情况。有的博士可能会被迫转专业转方向,有的博士可能会直接遭遇项目终止、裁员。那个时候再去转型,成本更高,几乎难以承受。

    什么地方能让博士可以长期(甚至一辈子)从事自己所学专业,而且还可以选择用什么方式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教学可以、从事研究也可以、从事社会服务或成果转化也可以),这样的单位只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任何一个风险厌恶型博士,都会选择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

    高校里的有些事,看透了就是这么简单。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感兴趣,请点击关注我哦。

  • 我当过公司研发人员,也当过大学老师。我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不同。2004年计算机、自动化博士毕业,同实验室的博士有8个人毕业,7个去研究所、高校。我是唯一一个去外企公司的博士毕业生。当时 第一流博士去国外、第二流去外企,第三流去国企、央企,第四流去ucloud、联想。17年前,互联网公司还没有成气候,有个别人进去。

    去公司钱多,当时去的是一个法国500强的公司,工资8000元多,一上班就超越了正教授的薪资。比2004年高校当时讲师、副教授、正教授 4、6、8,多一些。

    然后去2006年美国企业,工资涨到1万5千。

    2009年到2011年,工资30万左右。

    2011年到2013年,去美国读博士后、留美工作。2014年回国,去美资企业100万年薪。2017到2019年国内互联网公司,年薪200万。 2020跳到高校,月薪8000元。

    随着工作年限的变化,40多岁公司里到到200万年薪时。同一时期博士毕业的,基本都是教授了。

    近些年,我又跳到高校当副教授了,因为没有成果,只能是副高职称。 因为现实问题是孩子学籍没法解决,买不起学区房,高校附小、附中给解决了。从年薪百万跳到年薪10万。只能到处利用不讲课的时间,兼职,挣钱。

    计算机专业工科去公司我个人觉得,目前这个环境,薪资待遇非常不错。教授十几年薪资没变化,只能想法设法搞项目,弄公司才能维持一个相对跟公司待遇差不多的水平。(个别著名教授除外)

    去大学比较清贫。尤其青年教师,文科的学科尤其惨,项目没有大项目。而且近几年项目经费审计的很严,劳务费不能随便放进自己兜里。

    工科教授有技术研发亮点还行,申请国家课题,还能富裕一点。甚至还能开公司,弄个上市企业。但是基本上大多数教授,发表文章、做研究、做大影响力,攫取更多多的社会资源,搞更大的横向课题,把钱放进兜里。

    公司的博士,要以成果、产品为导向,能把产品做到极致,能卖出去,给公司带来很大价值,这个是评价博士贡献的唯一标准。

    个人觉得,如果想做学问、研究,那就去研究所、高校当研究人员。或者个别外企的研究院、央企国企的研究院。 个人想把自己所学工程化,做成产品,多挣钱,不是仅仅发表论文、做原型,那么去公司比较合适。

    40多岁,无论在高校还是企业,都要练好内功,否则在高校还是副高职称、美名没姓,清贫如洗,北京也就1万的税前月薪,稳定又如何,自嗨意淫罢了。公司如果经验丰富,博士一般到了中层、高层,选择到芯片行业、信息行业、互联网行业,100万不成问题,但是要承受压力,要随时做好失业准备,随时走人的打算。

    总之,个人认为在公司高薪的同时,时时刻刻还有危机感,保持对技术、新知识的学习,要有狡兔三窟的警觉,提高自己年龄越大、竞争力越强的能力。

    无论在高校还是公司,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在任何时候,提高自己不被替代的能力,在高校要有打碎自己饭碗的能力,在公司要有任何年纪跳槽的能力。

  • 教育

    目前中国的高校教育,在硕士和博士教育上面其实比较尴尬。

    经常有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的现象。因为,一流的都去国外了。

    本科毕业如果学校非常有名,并且专业很好找工作的,只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学的比较好的,大部分都不会去读研究生,而是直接去工作了。

    在本科阶段选的专业并不是非常热门的,就业形势不太好的,或者是考的学校并不是非常出名的。这些同学就会大部分选择去读研究生,通过读研究生把自己的毕业院校提升档次,自己的专业转换成热门专业。

    而到了博士的阶段,很多时候决定性因素也不是学习成绩或者是智商的问题了,而是愿不愿意读下去,或者愿不愿意择业的问题。不得不承认一部分的博士生在处理复杂的人际问题上面是比较欠缺的。宁愿呆在学校里面,面对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

    同时作为博士毕业,如果去外面的公司,即使是像ucloud这样的大公司,他们的起薪与从本科开始工作与他同龄的那些老员工相比,还是差得比较多的。

    如果要在里面工作多年,达到和同龄人的相匹配的工资,很多博士是接受不了的。只有少部分能力确实非常强的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很多博士在这样的大公司里面,要么因为工资跟同龄人的差距造成心理不平衡,要么因为实际的工作业绩并没有和他的学历相匹配。就会选择离开。曾经就有报道说,像ucloud这样的大公司里面博士学历人群的流失率会比较高。

    但是想在大学中当老师这样的工作,一般来说,学校最低要求就是博士学历。这与他们的学历相匹配。并且进入学校岗位以后,以博士的学历拿到的职称和同龄人的岗位职称不会有很大的不同。不会有心里不平衡的现象。

    并且工作几年之后,一般来说,按照工作时间论资排辈一定是可以被评为副教授或者是教授的。当达到教授级别,其实年收入也不会差太多,并且来说还相对轻松。

    此外成为副教授和教授以后,还可以给外面的教材出版社当挂名编辑。只需要用自己的头衔出一个名字,拿到的收入并不比外面实际辛辛苦苦写书的作者要少。

    部分专业还可以给外面的公司做科研项目,项目经费其实一点都不低。

    所以同去外面的企业工作相比,作为博士在大学里面有时候可以过得更轻松,并且收入也相对合理。大学的教学任务也不是非常繁重,并且还有寒暑假。这是外面的企业比拟不了的。

  • 董沫然

    为什么博士生宁愿进学校教书,也不愿意进企业上班?
    进学校教书可能年薪只有20万,进企业年薪40万到80万不等。
    但是,进高校教书可以解决户口问题,可以解决住房问题,现在房价那么高,奋斗10年也买不起,好在学校有安置费,多得能拿到100多万。
    而且当老师有寒暑假,能多出好多时间陪伴家人。
    #博士生#

  • 风华不减

    #为什么很多博士生宁愿进入高校当老师,而不愿意进大公司工作#
    我想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考虑工作的稳定性。高校工作相对是比较稳定的,固定的编制,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基本就是终身制,不管你教得好与不好,科研有没有成果,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赶走的,神安安稳稳做一辈子老师。
    第二、工作的自由度。高校老师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一般不上课是不会要求坐班的,不上课的时间都可以自由安排。如果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追求,不想评高职称也不想挣多少钱,就没有必要去努力做科研,没有去突破科研难度的压力,完全可以守着两门课每个年级重复教就是了,两个假期也不用像其他做科研的老师那样拼命,完全可以自由放松。
    第三、很多博士只会科学研究。现在这种博士越来越多,基本只会做基础的科学理论研究,没有技术研发能力和实践经验。我前两年就有两个比较实际的课题,想找几位新来的博士参与进来做研发,找了几个都不敢接招,根本原因是这些博士缺乏实际的动手能力,只会理论研究。后来不得已,我只好找我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参与进来,和我一起开发。
    实际上前几年曾经热烈讨论过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我们国家整个学术界重视技术的程度不够,培养的很多学生都是理论强而动手能力弱,能写文章,能推导公式,强于科学发现。但不能写代码,不能做电路,弱于技术发明。往往一个学校上百名教授,能够做出实际产品的教授屈指可数,这是普遍现象,这也造成了大多数博士只能进高校或研究所而不能进大公司的情况。

  • 风华正茂

    有的人,是为了钱,为了自己活着!

    有的人,是为了国家,民族,人民活着!

    因此,不是人人都愿意像机械一样的,去赚那年薪30万,40万的钱。而在大学教授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更重要。

    即使用一生时间,做不成科学家,但,这个为理想,为国家,为社会奋斗的过程,也是很充实,很值得骄傲的。

  • 淡定自如

    高校博士毕业以后,是进入高校当老师,还是进大公司工作?这个是由专业决定的。不同的专业,他们在选择当老师还是进大公司的时候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讲,文科类专业的博士和理科类专业的博士,留在大学当老师的概率会比较高,因为他一般很难再在其他的公司里面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而工科的博士,进入大企业工作的概率相对来讲比较高,因为现在一些大型企业,同样会有一些研发部门,也需要这样一些高水平的工作。还有一类就是管理类金融类的博士,由于他毕业之后待遇会比较高,所以这类博士一般毕业之后,到大企业去的人数也相对会比较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我想的话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很多博士将来就业的范围其实很窄的。

    相对有些专业来讲,博士就业范围是比较窄,他不可能去一些比较低级的工作,而是要找一些与博士水平相当的这样一些岗位,这些岗位的相对来讲选择性就比较少。对于很多博士来讲,能够进入高校进行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目前很多高校,到教师的待遇也还是不错的。

    第二,很多企业如果不是研发部门,也不需要博士。

    作为企业来讲,能招到的人最主要是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企业大部分需要的还是一线工人,或者是最基础的劳动力。对于研发人员的需求,它是有一定的数量的限制的,不可能像一般工人那样需要那么多人,所以对于国企业讲,能够接受的博士数量也是有限的。

    第三,对于博士来讲,高校还是比较熟悉的环境。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很多博士毕业之后,因为对于社会的了解不是很充分。所以他们更熟悉的是在学校里面,一直在学校那边找个工作,对他们来讲这种适应度更快一些。

    第四,现在高校的待遇也还不错。

    目前高校的老师还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待遇也还好。事业发展也有比较明确的路径。每年还有每年有寒暑假。

    虽然对于很多大企业来讲,工资待遇会比学校更高,但是从工作劳动强度来讲,在企业里面的劳动强度肯定会比高校的劳动强度更大一些,所以说可能,更多的人会选择当老师,而不是去企业工作。

  • 我们来看看ucloud聘用博士生的一些数据,ucloud做个一个统计,就是从2014年进入ucloud的博士,累积流失率达到54%。这个一个非常高的一个数字,高薪,高技术,高形象如ucloud类的公司,在博士的使用上尚且有如此的无奈,并别说其他的一些大型公司,想来情况应该差不多,甚至比ucloud还差。

    而根据对ucloud的离职博士的调查来看,离职原因不外乎几点,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博士专业方向不对口,有一种无力感,不知道从哪里发力,再就是主管领导的水平压抑了博士的发挥,这几条占大多数的离职原因,没有一点与薪资有关。

    攻读博士,笼统的说,就是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和硕士的专业老师找问题,硕士找解决办法已经不同了。所以,如果让博士,在一个不是自己专业的方向上从新来过,重头学起,对他们来说,应该是相当痛苦的。

    而高校不同,他们选择了一个有他本专业的高校进去以后,只要自己提出一个方向,并且找到课题经费,那么,他就可以动手实施,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自由度和空间,对于一个讲求短期效益的起来来说,很难给予,这也是现在博士偏向于去高校就业的一大原因。

    所以ucloud也在反思,思考不给博士定方向,让他们自由发挥,这个想法不错,但是第一就是要求这个人才足够优秀,ucloud才肯下本钱,第二就是这个路还很长,机制的形成还需要时间,而高效,则是现成的管理模式与方法。

    相信随着以后的企业越来越有钱,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和投入以后,这个问题会有所改观。

    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精英菌点个赞哦~

    高薪职位,猎头服务就上无忧精英网(www.51jingying.com)

    点击右上角关注无忧精英,了解更多职场支招!

  • 良心宝贝

    我既是一名执业律师,也是一名在读的博士生,我可以说说我的感受:

    第一,读到博士的人,大部分年龄都较大了,30岁左右很常见,相比于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年轻气盛,奋斗的冲劲儿已经减弱,而这个冲劲儿对于去企业工作很重要,因为再大的企业(一些国企除外),必然以效益为指标,业绩的压力、裁员的压力、换工作的压力,都不可避免。

    第二,除了一些高科技研发岗位所需专业之外,企业的很多岗位对专业性知识的要求并不高,而读到博士的人,在一个细分的知识领域基本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样的知识水平,在有的企业里有些岗位,有些“浪费”。

    第三,高校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且有基于专业知识的职业晋升体系(职称),对读到最高学历、具备某一细分领域专业知识的博士来说,更“对口”。

    第四,高校工资水平虽然不高,但是稳定,且业绩压力、换工作的压力比企业小的多,近三个月长的寒暑假更是其它工作没有的。如果是教职,时间就更自由了,一些应用型的专业,可以去社会上兼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