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6

1个普通本科生与10名清华北大硕博研究生同时获聘,中投公司被质疑“萝卜招聘”,你怎么看?

想咨询一下关于1个普通本科生与10名清华北大硕博研究生同时获聘,中投公司被质疑“萝卜招聘”,你怎么看?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6 个回答

  • 沉稳如松

    在提出我的看法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吧。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简称中投公司)于2007年9月29日在北京成立,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从事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的国有独资公司。该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为200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主权财富基金之一。公司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业务以境外金融组合产品的投资为主。 中投公司拥有员工约600人 ,其中董事会成员共10人,包括2名执行董事、5名非执行董事、1名职工董事以及2名独立董事。5名非执行董事分别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5个部委。

    从该公司董事会组成人员来看,任何一名董事都非常有影响力,在企业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只需要一句话,或者委婉的提示,都会让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清楚该录用谁。我想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你别忘了人情关系不管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里都普遍存在。

    再说,录用的问题,很多人质疑点在于11人中,只有一人是本科学历,结果这就引发了轩然大波,认为这是“萝卜招聘”。你当然可以这么想,但是用人标准近些年一直唯学历论,可能已经成了很多人普遍的认知,为什么就不能打破这种规则呢?公司聘用什么样的人才,当然要由公司自己决定,如果有争议定当上报公司董事会决定。如果董事会同意通过,那外人再怎么议论都没用。

    所以说,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人,恰好利用了中投公司的招聘来掩饰自己的酸涩。并且很多人把企业招聘人才和考国家公务员扯到一起了,这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再者说,这名本科生的岗位是公司行政部门,用得着博士和硕士学位吗?因此,奉劝那些非要凑热闹的人,省省心该干啥就干啥吧。

  • 教育

    我觉得这就是“萝卜招聘”。
    中投公司这种级别的公司,每年必定是所有应届生趋之若鹜的对象,原因很简单:平台高、待遇好、以后再跳槽,个人履历也好看,所以你看他录取的前10人,可以说是学校极强强悍,学历硕士起步了。据说大公司的简历筛选系统,都有一个是否985或211的筛选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绍兴文理学院这种学校,在第一轮简历筛选时,就会被淘汰。

    对于这个招聘结果,中投公司给出的解释理由是,这个岗位是行政岗,大专以上学历就行,言外之意是,这个女生学历足够应聘这个岗位。但问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是,在这个岗位的招聘过程中,其他同等学历的应聘者,是否得到了公平的竞争机会?特别是中投在事件爆发后还特意修改了招聘简章,更让人觉得里面有猫腻。

    中投公司在这件事上很难自证清白,但它至少可以向大家说明,究竟有多少人投递了这个职位,有哪些简历符合应聘条件,最后又是为何选择了这个本科女生。

  • 岁月沉香

    没槽可吐。。。人家中投公司的招聘本来就分着专业岗位和行政岗位,专业岗位的学历要求高,所以招了10个名校的硕博研究生,行政岗位招个文秘,专科生负责点也能干了,招个普通院校的本科生,合情合理吧?

    如何判定这个岗是不是萝卜坑?

    想要判定中投公司今年的招聘是不是挖了萝卜坑,其实也简单,翻开往年的同类岗位招聘对比一下,如果往年招人的条件、结果明显比今年的高,那肯定是实锤挖萝卜坑了。

    如果每年的招聘条件、结果都和今年相同,或有高有低,那就没啥可说的了,人家也许就是凭实力进的。

    当然,我懒得翻人家往年的招聘情况,所以我绝对不会喷人家萝卜坑招聘,那些眼红了的,怎么讲呢。。。

    怎么只许你名校应届生优秀,不许普通本科生有实力?

    那么多企业家,也没见说不是名校毕业不能发财的啊。。。。。

    真是萝卜坑了,想怎么样?

    其实萝卜坑招聘这种事,在这类企业中很难避免,毕竟大环境是人情社会。

    弊端当然是存在,萝卜坑招聘往往会因为新设岗位与组织体系的脱节,降低整个工作体系的效率,企业管理者会不知道?

    只不过很多岗位放在那里,本身就不会伤元气,一个月几千块的工资支出,对于企业来说,可能就是多了一点点不疼不痒的“招待费”,所以,网民着什么急,人家有关系,你们眼红的看不下去了?

    真是萝卜坑招聘也没啥好说的,散了吧,有关系的开挂飞,没关系的自己撅起屁股努力奋斗吧,至少你自己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公平合理的!

  • 董沫然

    中投公司的这起招聘持续在网络上引起发酵,包括《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纷纷给予转载,对于这起事件,笔者认为,必须一分为二来看待。

    一方面,在中投公司2018年的这起招聘公示中,这是否存在内定行为,需要有关当事方能够进一步披露其中的拟录用的条件、依据、过程等,还公众一个知情权,也是给予自身一个清白,尤其是这种国有企业,是否存在“萝卜招聘”,是否存在不公平,当事人和上一家主管部门应该主动回应社会关注,如果确实存在问题招聘,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罚。

    另外一方面,当前质疑的关键点是这名毕业生的出身问题,她毕业并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学府,而是来自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试问,如果这样认为,这就是典型的教育歧视,难道普通生就不能进入知名的企业了吗,知名企业的机会就必须是知名毕业生吗?

    因此,在这起事件中,毕业生的出身并不是讨论的焦点,而是这起国企的招聘是否存在不公平,或内定问题。

    有靠谱回答

  • 沐馨

    中投是国家(非国资)直接管理的超级国企,既然在网上公示,就是要主动接受公众监督的。这不是民企私企个体户,老板想招谁招谁。国企招聘,虽然鼓励使用市场化招聘手段,但必须全过程接受监督,基本执行或者参照执行公职体系的规章制度,主要是防止寻租行为,全民围观是正常的,表示质疑和猜测,也是应该的,这就是公示的目的所在啊。

    从网友的议论来看,主要有三点矛盾点:

    第一,猫腻与勇敢。中投敢于这样公示,明明白白公示,没有藏着掖着,精神可嘉,行为值得肯定。比如,高明的人有多种形式处理,假设这个人是“萝卜人”,完全可以放在基层一线招聘,过个半年锻炼,再调回总部就可以了。但中投敢于这样公示,与民众炸锅,形成第一个矛盾反差。你公开了,就让人感到有猫腻了。玩个招人技巧,也就没有围观了。第一矛盾。

    第二,学历与程序。国企和公职体系招聘,绝对不同于民企私企,因为这里面有不公平和寻租因素,老百姓有监督权。有时候程序重要性要大于本质内容。比如,这个绍兴文理学院的本科生,一方面能有机会进入这种高档企业的总部,大家为打破学历歧视欢呼,另一方面这个反差又违背了世俗的程序认知。这样的人,怎么进入程序的呢?这种高大上企业,进入的程序门槛是很高的,这是公众的普遍认知。按照常理,你连大门都进不去,怎么展示你的与众不同的才华的?对于这一点,中投公关应给正面回应,消除质疑就可以了。

    第三,矛与盾的普遍反弹。网友炸锅了,有的认为,这是打破学历歧视的壮举,凭什么普通本科就不能进名企?凭什么不给普通学生机会?凭什么说普通学生就没有实力?但也有的认为,这是内定的,剥夺了其他学生竞聘这个职位的机会(权力)。有些人就说了,你们有呼吁不要学历歧视,现在有个低学历的例子了,又咋呼不对了?你们不是自相矛盾吗?

    综上,网友们之间普通存在三个矛盾点,引起广泛关注和议论也很正常。网友呼吁打破学历歧视,给普通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更呼吁程序公平、机会均等。目前中投回应,这个岗位是行政文员岗,招个普通本科够用又稳定。但这个解释,民众认为还不够清晰,因为这样高大上的总部行政文员,也是炙手可热的岗位,需要拿出实力的证明。

    当然,如果这位绍兴文理学院的普通学生,发表了很多作品,写作能力强,组织协调服务能力很强,也无可厚非。人家就是有实力,没背景,靠本事吃饭。如果该公司公关能够正面回应、正面引导舆论,甚至做一把正面宣传,比如,这个学生虽然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毕业,但她能力出众、作风扎实、表现优秀,征服了所有评委,我们就是要打破唯学历论,敢于启用低学历有真才实学的普通学生。这才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期待这样的回应。——我们更喜欢这是一件正面的里程牌式的事件——不拘一格降人才!

  • 岁月悠长

    看到这样的问题,我忍不住说一下,身边的故事。我曾经就职于国内一家知名国企。

    当年与我同期进公司,有一名全公司公认的美女(以下称A君)。

    A君毕业于浙江某民办学院。按当时公司的惯例,应届毕业的新员工岗前培训以后,无论是以什么岗位招聘进来的,都必须去各生产部门实习半年左右,以了解公司的运行流程,而A君则直接进管理部门。

    事后,有年龄大的同事分析,A君必定属于关系户,而且基本是上面有人看上了她,或者是看上她的人与上面有关系。

    果不其然,A君到岗后,就经常出差,至于以什么名义出差,她同部门的很多都不清楚。

    (可能很多人没有在国企混过的人不知道,其实国企出差常常带有福利性质,因为很多出差都是参加某某会议,而且只需要签到一下就可以,因此去某地出差,就意味可以去那里公费旅游一番,所以一般出差任务都是轮着来的,大家也互相盯着比较紧。)

    慢慢的A君故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是总有愣头青不知道死活,或是色胆包天吧,竟然公然追求A君,但是没有多久,这位追求A君的西北工大高才生就不知道去什么地方,反正直到我离开那里再也没有见过。

    A君在公司待三年左右,以技术骨干的名义调到研究所转为事业编制,后来又听原来的同事说,A君成某市级的公务员。

    当然除了A君以外,见过类似她的人还很多,有的人以后勤岗位进来,竟然没有过多久,就挂着设计师岗位,干着后勤的活。不做技术的,被评为技术带头人。

    中投招聘这件事,我不知道是不是萝卜招聘!不过就算是,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毕竟这类事情还少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