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专家、学者和教授、导师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会有不同称谓和概念?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教育微头条# 博导是个荒谬可笑的称谓吗?
HUST教授HDP认为,在咱们国家,博导已经被当作一种资格、身份、职称使用,而且是比教授更高级的职称,代表权威的学术地位。社会舆论同样对博导另眼看待,报纸杂志注明学者身份时,照例要加上一句“博士生导师”的称谓,以证明其不同于一般教授的权威资格。而在国外,指导博士生就是高校教师的一项份内工作,根本不是什么特殊身份或学术资格,也从来不会有人自称是“博导”。以美国为例,讲师只要有了成果和研究项目,就可以带博士生。他建议取消目前博导评聘制度,副教授指导过两届硕士生的,就具有博士资格!
大家怎么看?[呲牙]
一:相同点,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教授导师,他们都有高智商高学历,都具有各自领域里的专业特长,为祖国作出他们的贡献。
二:不同点,无论专家学者还是教授导师,他们有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钻研科技、教书育人,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忘我地工作,令人爱戴,受人遵教;有的道貌岸然,高高在上,比如杨燕娞教授,出鬼主意不但让失去工作的老人延迟退休,还要不发退休的老人退休金,甚至叫这些老人去侍候更加年老的老人。这种教授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老百姓的灾难。
三:专家是某个领域的最高级人才之一;学者是文化领域里的知名人士;教授各领域都有,它是一种职称;导师是一种叫烂了的称呼,真真假假,鱼龙混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导师叫导师,他们站在讲台教书育人;文艺圈里有些人小学初中都没毕业也叫导师,他们坐在主席台做评委选人。
学者范围最广。
某个具体领域的学者就可以称为专家。
教授是高校教师的最高职称,也是分领域來评定的。能评上,也可以称是该领域的专家。
导师就是指导老师。
这些称谓怎么用只能视具体情况了。
#教师的称谓有哪些# 在今天,人们对老师的称呼很少,除了“老师”外,还有“教师”,这是很正式的称呼。另外,在一些校规等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尊重师长”,“师长”也是指老师。如果上了年纪的人,则会把老师称为“先生”。
基本上就是四个,大学里一些学生可能会把导师称为“老板”,还有一个比喻称呼,即“园丁”。
蜡烛,园丁,春雨,人梯,孺子牛,人类灵魂工程师,春蚕,先生,西席也都是关于教师的称谓。
很巧,专家、学者、教授和导师我都碰到过,并且和他们都有深入地交流,有的甚至是好朋友。我以自己的经历来描述四个称谓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为什么要有这些称谓。
我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奥斯汀分校访学一年多,期间碰到了许许多多全国各地、各个高校的老师。这些老师大都是副教授、正教授,“教授”是他们的职称,是他们经过多年学习、研究、发表文章,并在某个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后,评上了教授。
所以,教授是职称。教授不局限于高校,还包括各个研究所、研究院的研究员。同时,还包括那些荣誉教授。
这些教授一般都带研究生、博士生,所以,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称号“导师”,比方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学者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的人,如果他(她)能持之以恒地在某个领域内做研究,那么他(她)还是一个专家。
但专家不局限于学者和教授,还包括许许多多学历中等,但一生都执着地做好某件事、研究某个领域,比方电影工业中的动画师、摄影师、美术指导,他们不在高校工业,但在实际工作中慢慢探索、孜孜以求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
简单讲,专家包括的人群很广,但能成为专家的人很少。学者是一个小群体,属于那些高级知识分子,并且专门的研究某个领域。教授是职称。导师是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指导老师。
我碰到过一些优秀大学老师,他们还真把专家、学者、教授和导师的身份融合到他(她)自己身上。像我的老师——张教授,她是一位研究台湾文学的专家,也是一位学者,同时还是著名大学里的教授和硕导、博导。
为什么有专家、学者、教授和导师的称谓,我想应该是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和身份。
金色回忆
2022-11-26当今书法界,各种层面的“导师”骤然大增。“导师”这个听起来似乎比“教师”、“老师”更“高大上”的称谓,被许多从事书法教育、培训的职业人士充分运用了起来,进而成为一种“时尚”,且有蔓延之势。
在这个书法艺术大繁荣、书法教育渐火热的时代,书法教育的层次提升当是题中之义,专业教师的扩容也当是时势所趋,都是值得欣喜的好事,本应无可非议,但是作为“导师”,如果没有客观全面的清醒判断和正确引领,书法艺术这种具有悠久历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有可能逐渐滑向丑怪的泥沼。
附拙作一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