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9

如何找到一个倾囊相授的导师?

想咨询一下关于如何找到一个倾囊相授的导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8 个回答

  • 墨香

    这个思路有问题,导师能直接给你的只是“鱼”,但鱼会吃光,到时候你会觉得导师有所保留,不是倾囊相授。好的导师只会教你“渔”,渔是无穷无尽的。但你只想拿现成的,所以你永远找不到“好”导师。

  • 沐馨

    修行靠个人。

  • 淡定人生

    找不到一个倾囊相授的导师,如果是愿意相授肯定是建立在一定的关系之上的,这个关系要不就是真正的师生关系,要不就是简单的金钱关系。

  • 风去了无痕

    最近在读Sheryl Sandberg的《向前一步》,正好谈到了这个问题。其实我很早就注意到“导师”这个概念,当我读名人传记时总会感慨,为什么他们在人生的关键点总能幸运地碰到几位贵人,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启发,最后走向成功?

    在导师的寻找上,我们似乎有一种误解,正如Sheryl所说,“关于导师的寻找对于女性来说近乎于对于白马王子的憧憬......只要找到合适的导师,就能更上一层楼,潇洒地成为女高管,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导师的确很重要,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强调导师的重要性而忽略了mentee本身的能力,以至于让她们带着依赖的心理去寻找导师。在人际交往中,我相信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神奇的磁场,当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的东西,比如教育背景,人生阅历或者性格,他们更容易相互吸引建立起社交关系。相反地,当两个人差异过大时,话不投机是常有的事,你能感觉的到对方的不自然,一股抗拒的力量会把你们推开。事实上,不是“找个好导师你就能变得优秀”,而是“脱颖而出,你才会得到一位好导师”。当你足够优秀,总会吸引到一些人,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就可能成为你的导师。Sheryl在读哈佛大学时,就有教授主动提出指导当她的毕业论文,而在哈佛很少有教授主动要求为本科生这么做,如果Sheryl只是一名资质平平的学生,我想她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Sheryl也提到了“要求一位陌生人做自己的导师,成功的概率并不大”。比如通过参加名人演讲后在提问环节主动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做自己的导师。我们可以不必这样急躁,如果换一个心态“我很欣赏ta,怎样立刻引起ta的注意和兴趣?”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充足准备,充分了解演讲者,找到ta感兴趣的方面,或者你们共有的东西,比如你手中的项目正好是ta关注的方向,找一个共同点来切入才不至于太唐突,也给自己赢得了表现的机会。

    我们通常会把导师定义为一个德高望重或者资历深厚的人,能以导师的名义来指导自己,所以很多人会跟我一样觉得自己并没有碰到这样的人。Sheryl提醒我们:“‘导师’这个词从来不需要挂在嘴上说,实际的关系比名义重要的多。”那些在工作中经常给你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的同事,社交关系中给你提供过资源的人,都可以是你的mentor,也值得你用心去维护这样的关系。

    对于年轻女性来说,找到一位合适的导师并不容易。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顾忌性别问题。“资历较浅的女性和资历较深的男性常因顾忌他人的眼光而避免建立指导或赞助关系。”要知道,流言和绯闻会断送一个人的前途。年轻女性除了用出色的工作表现去获取高层人员的注意,也可以通过参与一些正式项目找到自己的导师,当然前提是公司能提供这样的机会。

    如果你足够幸运获得了一位导师的指导,最好别忘了这是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在被指导者能善于利用时间、真心接受反馈时,导师会继续为之投入。这种关系可以发展为友谊,但仍然是以工作与职业关系为基础。”女性大多比较感性,和导师交流时我们千万不要把ta当作心理咨询师,把所有工作上郁结的情绪都宣泄出来。“很少有导师能花大量时间去手把手指导门生,他们中大多数都必须应对自己的工作,压力也大。情绪积极、准备充分的被指导者会让他们眼前一亮。”“大多数处于指导地位的人都很擅长解决问题,那么就给他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 淡定自如

    从主观上说,绝大部分导师对学生都会倾囊相授。自古至今,可以说老师是最无私心的师傅!

    从客观上说,导师是否倾囊相授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学生是否有学习的主动性,倘若学生懒散、不求上进,则老师会觉得无倾囊相授的必要。

    2、学生是否有知识储备,倘若学生知识面窄,很不必需的知识都不知道,则老师既使倾囊相授,学生也消化不了。

    因此,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倾囊相授的导师,是个伪命题!关键是学生自己要做好自己!

  • 岁月如歌

    那就去感恩他,感动他。把他当做你的父母一样对待。他也会把你当他的孩子一样付出。这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岁月如梭

    这次疫情之后教育部推出了大规模的研究生扩招计划,2020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在2019年76万多人基础上增加了18.9万招生指标,扩招规模巨大。因为从历史数据来看1990年全国本科招生规模为60万人,而30年之后的2020研究生全国招生规模接近100万人,因此这次扩招是一个重要的指向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起点从本科阶段开始转为从研究生阶段开始!

    而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区别很大,最重要的区别在于:1,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更加集中,更加关注某一学科下的细分垂直领域,比如通信学科方向,具体会聚焦信息的产生、信息的传输或者信息处理的某一种典型场景下的科学问题的解决。比如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等;2,同一个研究生专业下的研究生的研究和学习内容取决于导师,研究生入学后导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本科专业背景和特长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前在研项目指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都是针对个体的(个别不负责任者除外),同一个导师每年招收研究生3名左右,这三人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也会有所不同,甚至没有交叉。3,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一般包括3年6个学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前面3个学期,根据导师的培养计划有基础课程老师完成通识课程学习,后面3个学期进入研究生课题和论文阶段,在该阶段由导师完成硕士论文相关研究和试验工作和根据研究和试验总结出来的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形成硕士论文。研究生的工作技能只要在该阶段培养。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和第一责任人,,导师的选择至关重要,如何选择导师?首先在研究生报考之前要通过学校官网、论坛和已经毕业的该导师的学生了解情况,最好能够直接和导师提前建立联系,真正了解导师的研究特点和个人风格,客观的讲大学之后研究生导师是和学生一起生活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之一,现在的大学生自我意识都很强,一旦出现入学后不能适应导师的风格,从学业的完成到生活的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提前了解,多接触是必须的准备工作。

    第二导师是否会倾囊相授?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因为研究生阶段研究和学习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导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方向,具体的工作实现方法和实现步骤的科学性评判,主要是做把关,同时为研究生提供研究环境和平台。我记得我读博士期间导师大概1个月左右问我一次进展,同时做判断告诉我下一阶段主要问题和方向,研究和开发工作都是独立完成。导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在不断地研究方向性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如何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并正确执行,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和工作习惯。因此在学习和研究中多和导师交流就能得到更多的熏陶和影响,进而达到迅速提高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

  • 教育

    谢邀。找一个好的导师还是很困难的。

    首先,你要用心去感受,相信自己判断。比如复试前,你会找导师沟通。去学校复试的时候,多找机会去和导师面谈。不在学校的话,可以通过邮件和电话多和导师沟通,邮件为佳。

    其次,想办法提高自己。找到好的导师,他不一定会在意你。所以,你要多注意导师以往发表的文章,以及导师感兴趣的领域的大牛写的综述。通过阅读,要形成自己的idea,哪怕不成熟的idea,然后去找导师谈,让他看到你的努力。导师都喜欢努力的孩子。

    第三,可以去结交一些往年该专业的师兄师姐,可以从侧面了解一下该导师。

    你的努力和老师的高度决定了你以后的前途,两者缺一不可。

    如上,希望能帮到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