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简要叙述你觉得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在巜教育心理学》中已有明确的答案。
那些对家里人不好,却对外人很好的人,究竟是什么心理?
当人们处于社交场所的时候,考虑到人际关系和未来的发展,大家都会让自己看上去友好热情,文质彬彬,不过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只是社交面具,等到回到家之后就又会恢复至原本的模样。
尽管人们在外人面前和在家人面前的样子大多是不同的,但这种反差却并没有让人觉得怪异,或者说反差的程度并不算大,然而有一类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总是在工作和社交的场所中表现出热情友好的样子,然而回到家却对家人大发脾气。
有着双重面孔呢?他们对家里人不好,却对外人很好,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其实这来源于印象管理。
对于不熟悉的外人而言,给他们留下好印象这件事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你们之后的合作,可是在家人面前你就完全不需要伪装了,毕竟朝夕相处这么多年,彼此的本性早已摸清了解。
与其在家人面前伪装成友善的样子,倒不如踏踏实实的做自己,反正对方绝不会因一点矛盾就轻易离去。
不仅如此,对家人不好的人还习惯性的忽视家人的付出,或许是由于这种付出太习以为常了,所以大家记住的反而是不开心的时刻。
心理防御机制(Personality mask theory)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据精神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它属于自我的部分,当自我察觉到来自本我的冲动和欲望时,心中便会诞生出焦虑情绪,进而启动心理防御机制。
替代是防御策略中的一种,假如某个人被其他人惹怒或是遭受到侵犯之时,他的第1直觉绝对是报复回去。
但由于两个人的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再加上某些规定的约束,致使其无法立刻发泄出愤怒的情绪,所以他必须要找一个合理的渠道宣泄出不满的心情,于是他会把其他人当成替代对象,进而把脾气撒在这个人的身上。
比如因为父亲在工作中遭到了领导的批评,当下的他可能不会反驳领导,但回到家之后,但凡看到孩子做了一丁点的错事,他都会大发雷霆。
对于孩子而言,父亲在家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无法反驳父亲,更无法轻易的离开这个家,所以他只能默默忍受着这一切。
对外人很好却对家人脾气很差的人,大概率是在外面受到了委屈,所以才借故朝家人发脾气。
人格面具理论(Personality mask theory)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人格面具理论,每一个面具都代表着一个子人格,所有的子人格集合在一起方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
或许有的人认为戴上人格面具的这个行为会让自身看起来过于虚伪,因为你要把不属于你的特质强行的套在自己的身上,这么做不光会让整个人充满违和感,同时还具有着欺骗的意味。
事实上,戴上人格面具具有社会适应性意义,它能够让人与人和谐相处,哪怕是与不喜欢的人打交道,也能维持住友好的样子。
如果你想在事业上有所进步,就免不了要与周围的人处好关系,所以在实现梦想获得成就这件事上,人格面具绝对是进步的基础。
和家人待在一起就完全不同了,和家人在一起是最为放松的时刻,我们完全无需在对方的面前伪装自己,但大家一定要明确一点,人心都是肉长的,哪怕你与家人有着血脉关系,当你说出伤人的话,或是做出冷漠的举动时,对方依旧会感到伤心。
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多体谅家人,千万不要因为彼此的关系足够密切就不在乎对方的心情,无论是与陌生人打交道,还是与最亲近的人打交道,我们都要有所克制,不要随便的发脾气。
更何况这世上唯有家人是最爱我们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把最好的脾气留给他们呢。
还有一些人对家人的态度糟糕是因为他们天生自私,这类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这种人从未试图理解家人,也不曾尊重家人,如果大家发现你的身边就有这类人,千万不要被对方营造出的假象所迷惑,他对至亲至近的人都不愿意付出耐心,更不要说把真心交付给普通朋友了。
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没什么坏处,也许你不经意间的改变就能让家人感受到融融的暖意。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一起聊聊吧。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没简述,因为心理学是针对各种心态来理解并解释,就像中国十三亿多人,最少有十三亿多种心态,何况有的人心态随时能变,就更多了。
教育心理学主要的对象就是教育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感觉、嗅觉、情感、视觉等产生的思维意识的心理活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它是研究学生在课堂环境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学生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的过程。
学生要学习好,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而良好状态的形成,必须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要形成良好教学环境,就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教授学生时,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
传授知识必须合符认知规律,给学生讲述新知识时,应当注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近,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在学习上,学生才能不断进步与提高。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必须摒传统的、旧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传统的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改抽象的教授知识,为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改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有趣课堂秩序。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心理状态的发展。
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直接引入课堂环境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更好地学习提供帮助。
四、教师在教育学生,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审时度势,不能只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师生鸿沟,无法与学生融为一体,从而导致教育失去作用。
综上,是笔者的肤浅理解。
还有的人把压抑的感情发泄到其他对象身上。比如,老师批评了自己,因此对老师心怀不满。但他不会向老师本人发泄不满,而是把不满发泄到对自己没那么强硬的人身上。比如,会对妈妈发脾气。心理学对这种幼稚的发泄行为称为“踢猫效应”,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其实非常懦弱,缺乏自信,只敢把怒火发泄到比自己弱小,或是对自己表现出善意的人身上。——《修心三不:不生气不计较不抱怨》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从这一角度看,焦虑并非性别压抑或难产导致的结果——这两种解释都离题太远。我们发现,虽然有些孩子有母亲的陪伴、帮助和支持,但依然会感到焦虑。这种不知道从何而来的焦虑是控制母亲的有效手段。我们并不满足于描述一个人愤怒时的生理状况,经验表明,愤怒是控制一个人或某种情景的手段。每种身体或心灵的表现肯定都以遗传内容为基础,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我们的注意力要放在这些内容是什么,并全力利用它们达到最终目标。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真正对象。——《自卑与超越》
教育
2022-11-25作为老师,只谈学校里的教育心理学。
我个人认为,学校里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体现在教学三个方面,育人一个方面,共4点:
1,教学备课设计,要体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准,变深奥为通俗易懂;
2,上课讲方法。摒除枯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形式;
3,学生学习动机,不能千篇一律,要因情施教,逐步转化;
4,育人方面,要懂学情,根据学生各自言行和心理水准、需求,做出因果之间的合理判断和各自不同方式、程度的教育,尽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