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中进士与唐代的什么制度有关?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天水头条#分布在甘肃清代进士你的家乡有几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有人说,进士的学历,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导师。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类似职称的说法,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教授,或者研究员。明清时候,全国进士也就是平均每年才录取100人左右。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明经、进士两科。
为科举制的完善作出突出贡献的帝王有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人。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
1、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太宗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为此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2、武则天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称帝后,还破例开了武科,即在科举考试当年同时进行武举考试,内容有骑射、步射、马枪、负重等内容,考中的可以任用为武官。
3、唐玄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玄宗时进士科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你不了解科举制发展,唐朝时期科举没有保密制度状元进士都是官宦子弟。宋朝开始全国一张卷严格执行保密制度。明朝因为南北地域区别不得已杀了状元然后开启南北卷。清朝更进一步改为分省录取。新中国的高考就是延续清朝的分省录取制![抠鼻]所以考生只和本省考生比拼!国家也严禁高考移民!!!
在古代出人头地,为何只有科举一条路?
在中国古代王朝传统选官制度中,科举是用于选拔人才进行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由于采用了分科取士的方法,故称其为科举。它不仅能避免权力集中,还能通过科举制度为王朝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国力昌盛。但是在古代科举制度的弊端下,有的人因科举制度下平地而起、一鸣惊人;有的人则在“四书”“五经”中耗尽年华,沦为笑柄。
像清朝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孔乙己,便是深受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思想的荼毒,使其蔑视劳动,一心求取功名,最终被打折腿结束了悲惨的一生。难道在古代想要出人头地,就只有考科举这一条路吗?中国科举制度始于何时?科举制度是利大还是弊多?
由大象出版社推出的《隋唐科场风云》是王士祥老师在中央电视台“百姓讲坛”大型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的讲稿。全稿共27讲,将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的改革到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娓娓道来,旨在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诞生、发展、改革的分析,来揭示科举制度下的利与弊。
在隋朝时期,科举制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度,只是以新创立的分科举士确立下读书、应考和做官的基本框架。直到唐朝,科举制度才逐步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即便是科举制度不断的完善,仍无法避免的出现一些漏洞,像举荐造假导致大权旁落等。
作者在隋朝科举制度的解析中,让我们看出隋代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明显的弊端:推荐的官员怕受连累、主管的官员刁难人。到了唐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帝王则积极推进科举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行进士科,为大唐选拔了大量的寒门才子,一改隋朝秀才科难考,无法选拔优秀人才的局面。
在唐朝进士制度兴起初期,唐高宗曾与进士科出身的上官仪密谋废黜武则天,虽然最后事情败露,上官仪被杀,却在无形中表明了进士科出身的上官仪在仕途上的发展以及在皇帝身边的地位。
“二圣”临朝后,武则天大力推行进士科,扩大招考范围、增加录取指标、重视进士官员,使进士科真正成为显科。故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始,科举是寒门学子唯一一条能够出人头地的路。
当时的武则天虽大量增加录取指标,仍旧无法改变一部分人难于上青天的考试,这也就在无形之中滋生出社会的毒瘤。唐代第一科场案——龙朔科案便是在此时爆发出的科举弊端。
王士祥老师在书中详细地分析了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改革间所发生的各种科场事件的成因,既让读者感受到古代文人中举时的喜悦,亦让读者品尝到古代科举制度下文人艰难登高的辛酸,更多的是通过科举制度的不断改革,所展现出的科举在古代政治生活与文人生活中的地位。
科举制
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后,在唐朝进入迅速进入发展的时期,唐朝的科举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大科。秀才科是在唐朝时期创立最早的科目,由于秀才科难度太大,应试的人数又少,在永徽二年(651年),秀才科从中国科举史上消失了。
在唐朝时期的读书人喜欢参加的科目还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主要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的内容,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古代历代统治者注重用儒家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这也就是明经科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明经科同样重要的就是进士科,唐朝初期,进士科主要时务策五道,文章词华的优劣来作为考试的标志。在这个注重文学的时代氛围中,许多还没经过吏部铨选的任命为官员的进士,身穿百姓的衣服救被人们视为未来的卿相。进士科吸引了很多的读书人来应试,导致竞争激烈,及第难度大。“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样的说法,如果三十岁考上明经就已经老了,五十岁考上进士还是很年轻的年龄。可见进士科的考试难度要比明经科大。
唐朝科举,进士科最难,因此唐人有谚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即三十岁考上明经科,已算是年老,因为是而立之年,而五十岁登进士第,应该是不会存在,因为是知天命之年。因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也因此,时人称进士及第者“白衣公卿”。
岁月如歌
2022-11-22中进士与唐代的科举制度有关。“中进士”是明清时期的叫法,在唐代时称为“举进士”。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完善、发扬于唐朝。唐朝的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是定期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但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科举、含金量高的优点成为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
唐朝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生等十几科,但主要的有两科,即明经科、进士科。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进士考的难度比明经考的难度高,当时有俗语“三十考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由于难中,所以非常尊贵,时人称进士及第者为“白衣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