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唐代考进士是当年发榜,还是次年发榜?

想咨询一下关于唐代考进士是当年发榜,还是次年发榜?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教育

    洪武三十年,即公元1397年三月初五,对许多士子来说是一个翘首以盼的日子,三年一次的会试在这一天放榜。
    明初会试录取不分南北,会试录取的贡士,须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因为,殿试发榜后,中式进士即可分甲授官。一个读书人,中了进士,才算有了功名。
    这一天,士子们早早来到秦淮河北岸的贡院门前,这里是张榜的地方。辰巳时分,鞭炮声响起,一名监场官员手持黄榜,将黄榜悬挂于辕门之前,榜上共有五十二名贡士的名字。
    士子们像潮水般涌向黄榜,看到榜上的名字,一时,有人狂喜有人垂泪。也有细心者发现,榜上录取的五十二人全是江南人士,北方人无一上榜。
    这一发现,立刻引起北方举子的愤怒,现场人群大哗,矛头直指主考刘三吾、白信蹈等人,怀疑他们偏袒同乡。有人甚至情绪难控,向黄榜投掷泥团石块,认为考官不公。
    随后,这些人怀着失落的心情,成群结队,沿路喊冤,从贡院来到主管科举的礼部,要求面见考官,进行对质。
    礼部官员获知情况后,急忙派锦衣卫弹压。可是,面对群情激愤的士子,连“皇家警察”也束手无策,在事情还没有搞清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敢随意抓人。
    很快,在南京的街头巷尾贴满了传单,舆论纷纷指责主考官员搞“地域歧视”,有失公允,其中必有隐情。
    无数士子的情绪仿佛被点燃了。接下来,他们到处喊冤、申诉。事件越演越烈,礼部官员不敢隐瞒,迅疾向皇帝上奏。
    会试主考、翰林学士刘三吾是学界泰斗,他认为本科考试取士都经过他再三挑选,不会有任何问题。
    所以,在朱元璋召见他陈述经过时,刘三吾坚称,北方一直处于元朝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民不聊生,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南方相比,士子们在文化素养上确实有所不如,才会造成一榜尽是南方人的局面。
    朱元璋认为这次录取确有偏向。他想出了一个折中办法,让刘三吾适当选几位北方人入榜,以安定人心。
    不想刘三吾拒绝了皇帝的要求,他固执地认为,上榜的五十二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没有任何问题。
    朱元璋大怒,将刘三吾赶出宫城,副主考白信蹈被停职。
    朱元璋即命翰林院侍读张信等12人对考卷进行复查。消息传出,北方举子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他们结群在礼部衙门前山呼万岁,表达对皇帝的感激之情。
    张信等人组织人力重新阅卷。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天里,他们被关在贡院,闭门不出,不得回家,也不与任何人接触。会试复查成为京城人人关注的头等大事。
    四月十三日,朱元璋亲临奉天殿,听取复查结果,六部九卿贡院与原主考人一起进宫听旨。
    张信当众点评了几位北方举子的试卷,突然,他调转语气,拿北方卷与南方卷比较,认为北方卷确实不如南方卷,一榜尽取南人事出有因。此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朱元璋十分恼怒,指责官员官官相护。这时又有人告发,说张信等人是在刘三吾的指使下,有意将水平差的北方考生的卷子呈送皇帝审阅。
    朱元璋听了越加生气,宣布他将亲自阅卷,并下令将张信、刘三吾、白信蹈等人缉拿下狱,严加追问。
    最后,罗织张信的罪名是“为胡惟庸鸣冤,反叛朝廷”,刘三吾、白信蹈等人摇身一变,成为蓝玉余党。
    此时,距离胡惟庸之死已十七年,蓝玉之死五年。
    朱元璋明知罪名为罗织所致,但为了打击廷臣的反对势力,安抚北方人心,仍将在案人士处以极刑。张信、白信蹈等人被凌迟处死。刘三吾年老免死,发往边疆充军。
    朱元璋亲自阅卷,重新录取了六十一人。六月再次廷试,全部为北方人,南方举子无一人入选。史称“南北榜”或“春秋榜”。
    一场本意是选拔人才的会试,想不到以完全相反的结果呈现,而且,因有人无辜被杀而充满血腥味。
    南北榜案是冤案。事实上,南北经济及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一直存在着。如果单从选拔人才着眼,势必会造成地区间更大的差异,甚至会影响地区发展和政局安定。
    对于这些问题,刘三吾、张信是不会考虑的。他们是考官,只讲公平。
    而对于朱元璋来说,寻求南北政治平衡,分配不同群体间的政治权力,巩固统治地位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朱元璋采取极端措施,来平息北方知识分子的不平,还有更长远的考虑。
    明朝建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不断侵扰北边,北方士子又“多有不欲仕者”,一直脚踩两只船,迟迟不愿依附明朝,用科举笼络北方文士实乃当务之急。
    但无论怎样,都不能成为他杀人的理由。
    君臣之间如此不信任,缺乏真诚,由嫉生恨,惟屠杀才可了断。根子上,与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密不可分,与他残酷迫害知识分子的做法一脉相承。
    “南北榜”事件过去二十八年后,设立南北卷制,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到宣德、正统年间,南北各让出五个名额给中部地区,以取得地区间所谓的平衡。
    然而,“南北榜”对思想文化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却是长久的。自分南北取士后,明朝官场上“乡党”关系盛行,同榜而出的考生拉帮结派成为常态。尤其从万历年间开始,一直到大明灭亡延续了几十年的“党争”,都可以看到“分榜”制度的影子。
     
     #有趣的历史故事##头条历史##明朝##明朝皇帝##明朝那点事#

  • 岁月如梭

    唐代考进士,学子们赴的是“秋讳”,而发榜则是在春天,所以也叫“春榜”!发榜之时,长安城中春花正盛,春意盎然!各地的学子会聚长安城,等待着属于自己的荣光!

    有何为证呢?

    孟郊这个唐代很有名的诗人,相信很多人都会背诵他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但是孟郊还有另外一首诗,就和这个唐代的“高考”及“发榜”分不开了!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后,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写下了这首诗!从这首诗中之意也能印证,唐代进士考试放榜日是在暮春,百花盛开的季节!诗人孟郊在这首诗中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

    孟郊科举不算顺利,两次落第才高中。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唐宋时期,对于高中的进士,皇帝会赐其“夸官”。就是令高中的进士穿红挂绿,骑上高头大马,马头上也要扎花,后面跟着一队人敲锣打鼓,由人牵着马在大街上的进行“夸官”!

    另外,新科进士们会聚到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

    孟郊的这首诗就是写“夸官”的场景!诗中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上。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

  • 教育

    当然是当年放榜。不论春闱与秋闱都很快放榜的,除非有考场舞弊行为被发现。武则天为了选拔自已的人才来控制朝政。将最后一关作为殿试,亲自选拔录用。将及笫进士分三个等级,三甲。进士、赐进士、同进士。

  • 金色夕阳

    道光十二年的清晨,43岁的父亲和22岁的儿子并肩去赶考。乡里乡亲看到两人,对这一对父子指指点点起来。院试发榜这天,父亲的名字破天荒的出现在榜上,儿子落了榜,却在另一张告示牌上发现了自己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落了榜的儿子就是曾国藩,这是他第六次落榜了。

    但是他在另一张告示牌上发现自己的名字。原来,曾国藩被学台“挂牌批责”,考卷因文理不通被当做反面典型了。

    曾国藩不光在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这对曾国藩的打击很大,这是他长这么大头一回被当众批评。

    回到家之后,他便一头钻进自己的书房里,再也不出来了。坐在书房里,他开始反思多年考试读书的经历,要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

    其中一个原因他觉得自己太笨了。

    湖南乡下当时还流传着关于他小时候的一个笑话。

    说他从小读书非常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就不睡觉。

    有一天黄昏,他坐在桌前背《岳阳楼记》,有一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等这家人睡着了,下来偷东西。

    结果没想到,曾国藩怎么背也背不下来。小偷在房梁上都睡了两觉了,醒来一看他还在那背。

    后来,小偷看了都很着急,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指着曾国藩鼻子:“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

    说着,从头背到尾,一甩门,扬长而去。留下曾国藩在屋里目瞪口呆。

    确实,曾国藩的父亲考了十几次才中了一个秀才。他自己考试也都很费力。他的叔叔考了一辈子不过还是一个老童生。

    连续六次失利的考试,让曾国藩明白了一个事实,自己虽然有着很强的进取心,但是上天没有给自己一个与雄心相配的聪明大脑。

    于是,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考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看来看去,他总结出来,自己写的东西过于拘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于是,接下来的任务就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了。

    道光十三年,又是科试年。他又一次离开了家门,踏上了科举的路。

    经过一年的下功夫的苦学,他的脚步似乎比以前更坚定了些。

    这次考试,看过考题后,曾国藩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于下笔,而是先默坐思考了半个时辰,在脑子中构思了整体脉络。然后才一股一股的展开,然后在文笔上细细打磨。

    放榜的那天,他又起了个大早。在人群中举目搜索自己的名字。果然,他的名字赫然在列。虽然位于榜单的尾部,但是他毕竟还成了”秀才“。

    中了秀才的次年,这年秋天,曾国藩又到长沙参加了举人考试。

    这次考试比考秀才难多了,每次乡试,湖南全省不过能中四五十人。

    这时候的曾国藩已经掌握了考试的诀窍,写应试文章越来越得心应手了。顺利如愿地考进了举人。

    道光十八年,曾国藩再一次进京考试。背水一战,终于高中了进士。

    这一年,曾国藩二十八虚岁。

    中了进士的曾国藩,又参加了一次从进士当中选拔翰林的考试。

    结果曾国藩在这次考试中超常发挥,取得一等第三名的好成绩。道光皇帝亲自阅卷时,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改为第 二名,授他为翰林院庶吉士。

    消息传到曾国藩的家乡,整个湘乡都为之沸腾了。出了一个翰林,是全县乃至全省的大事。

    湘乡的县令前来曾家拜访,称曾国藩的父亲为“老太爷”,称曾国藩的祖父为“老老太爷”。

    曾氏一家人激动地夜不能寐。


    @简慧说
    曾国藩的成功是必然的。他知道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天赋和脑子,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付出超人的努力。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靠的住。

    他全靠的是笨功夫打通科举的这条路。

    所以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很笨拙、很踏实的方式去做。

    我们做人做事都应该学习下曾国藩坚韧的品格和精神。

    人生也不要给自己设限。

    你们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