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唐代的科举考试的流程如何,都考哪些内容?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公共基础知识:大唐的没落与士族的兴起
公共基础知识在各类考试中占比较多,其中不乏常识内容。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个文史小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中国封建君王执政的时候,每一位权臣都不可抑制地向往权利。而对君主而言,如何捍卫王权、制约权臣,便成了重要的一门课。
历数封建王朝,每位君主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都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方针与制度。而自从东汉建立至末年,中国涌现了门阀士族,大大制约了皇权。
这些士族手中的权力不比当朝皇帝手中的权力较小。甚至有些权臣凭借皇帝对他的信任,从而对皇位产生了觊觎,这也造成了君主的困扰。
但在唐朝建立之后,辉煌了700年之久的门阀士族却不像从前那样光鲜,反而走向了没落,而对于君王来说,他们也不是威胁自己手中权力的主要力量了。
一、门阀士族
自东汉建立之初,皇上为了巩固统治,平衡朝中势力,便开始重用士大夫。并赐予他们相应的权利,提高士大夫的地位,为皇权服务。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士大夫阶级不断上涌,门阀士族由此诞生。唐初士族之首的崔家,虽没落,仍被追捧。不乏大官争相与之联姻。
门阀士族的兴起是在东汉时期。当时没有科考,所以朝廷在选拔官员之时,主要就看一个人的家世出身,所以在当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而这也导致在朝廷上,大多数权力都掌握在门阀士族的手中,甚至于皇帝也会受牵制于门阀士族。而门阀士族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权势地位,则会采取联姻的方式,以此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后面的两晋南北朝几百年乱世便源于此。士族崛起,威胁皇权,甚至取而代之。
三国时期,所形成的曹魏、蜀汉、东吴三股势力也是与其出身密切相关。曹操出身于官宦人家,刘备贵族后裔。孙氏更是江东士族之首。三股势力出身不同,但相同处在于,皆具有强大的社会名望。
二、唐朝的士族
科举考试,建立于隋,完善于唐。而科举的出现,也给了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那些想要依靠先辈庇荫,就在朝廷封官拜相的,也不会像从前那般容易。在唐朝的历史中,所有有功勋、有功劳之人,都会得到相应封赏,形成了聚天下英才之势。
因此李世民便推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这其中关东士族就占了15位。例如我们熟知的房玄龄、秦书宝、程咬金便都是关东士族。可见此时士族仍在统治中占据重要地位。
当时的五姓七宗也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彼此的地位。例如在唐高宗时期,薛元超虽然是一国宰相,地位尊崇,但他仍旧有遗憾,那便是他的一生当中从未娶五姓七宗的妻子,因此他总会感到低人一等。这些所谓的门阀士族,在此时,仍具备优越感,甚至连皇帝都不放在眼中。
三、唐朝的制度
经历了百年辉煌的历史,这些门阀士族也将自己摆在极高的位置上。而唐太宗李世民自从登基后,就对当朝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打破了困扰中国上百年的门阀士族垄断局面。
在这之后,英才顺势而起,而门阀士族后嗣大多也到了衰败之地,无法垄断朝政和权利。换言之,曾经让人羡慕的门阀士族,随着时间的更迭,只剩下了一个空壳。
于是门阀士族在朝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走向没落。而且在唐太宗李世民所颁布的一系列制度当中,也对士族的权利进行了压缩打击。到了唐高宗在位之时,曾经那个证明氏族身份的姓名录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更改。只要有所为,位居五品的家族都可以被写入姓名录,于是这样一来,门阀士族们的地位便岌岌可危了。
朝代的更迭使得辉煌了百年的士族走向了衰败,而科举的完善也让社会风气一度向上。寒门入仕成为可能。为大唐的百年辉煌奠定了基础。
【试题练习】(单选)科举制诞生于( )。
A.唐初 B.宋朝 C.汉末 D.隋朝
【中公答案】D。解析:科举制度形成于隋,完善于唐,故而本题正确答案为D。
公元618年,唐朝以长安为都宣告建立,在政治上继续沿袭隋制。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曾下贡举敕,沿用隋代秀才、明经、进士三科考试入贡士子。
等到唐太宗即位,出于对以文治国的高度重视,太宗皇帝在秀才、明经、进士此常科外,另设制科考试,即根据国家的实际需要随时开设专门的人才考试,此举极大丰富了科举的考试内容,适应了国初人才匮乏的局面,无怪乎唐太宗会高兴的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但不管科举名目如何增加、变化,自唐高宗时期明经、进士两科逐渐成为主要的科举考试科目,之后随着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规范的不断完备,最终进士科成为唐代最主要的考试科目。
进士科也是最难的,分为三场考试,先考贴经,经义精通方能通过,通过后再考文赋,再过者考策问,只有三场皆通过者才能成为“进士”。
有唐一代,每年明经与进士及第者名额一直在一百五十人左右,贞元年间唐德宗曾下敕:“明经不得过一百人,进士不得过二十人。”此后进士名额虽略有增加,却一直维持在三十人左右。
每年各地送往京师参加进士考试的往往在千人以上,应考者三、五十人中方有一人被录取。因此相较于明经科的高录取率,唐人常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正因为进士录取低,地位崇高,玄宗开元以后,士子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成为飞黄腾达的捷径,士人趋之若鹜。
也正是得赖于进士科在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地位,催生了进士第一名“状元”这个被国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的称呼。
【星空漫笔之湖北襄阳03】张柬之64岁考全国第一
张柬之(公元625年—706年),湖北襄阳人。公元655年进士,“贤良征试”科全国第一,唐朝名相、诗人。
青少年时期,张柬之曾被选入国立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深造。在校期间,张柬之学习勤奋刻苦,尤其是在经典子集,特别是“三礼”(《周礼》《仪礼》《礼记》)研习方面,颇有心得,深受时任校长(国子监祭酒)、名士令狐德棻赞许赏识。令狐德棻认为,张柬之天赋异禀,未来必将成为辅国之材。狄仁杰、姚崇等名相都推荐他当宰相。
公元689年,经武则天提议,大唐朝廷决定组织一次名为“贤良方正”的制科考试。制科或称制举考试,是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有别于进士科、明经科等常科考试,目的是发现选拔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当时已64岁高龄的张柬之,报名参加了考试。
其实张柬之早已有功名了(30岁就中了进士),那他为什么在“风烛残年”还要参加本次考试呢?猜想他大约是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表明自己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的态度,为天下读书人做出表率,算是表态吧。二是要证明一下自己身体倍儿棒、脑袋瓜够用。三是自己虽为进士,但30多年来,才混了个副县级,根本实现不了自己的远大理想。意欲在官场政界上更进一步,实现更大的抱负。
在本科考试中,张柬之好好向世人展现了一把什么叫做年老不让少壮。他的对策答卷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采斐然,当之无愧地拿了第一,在让朝野为之轰动的同时,也使一干年轻竞争对手心悦诚服。张柬之这一考,考出了个千古佳话!
果不其然,张柬之以后于国家干出了“倒武复唐”的大事;于家乡(襄阳)修起了“张公堤”,名留青史。
附:1、《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一》记载: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也。少补太学生,涉猎经史,尤好《三礼》,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甚重之。进士擢第,累补青城丞。永昌元年,以贤良征试,同时策者千余人,柬之独为当时第一,擢拜监察御史。
2、《新唐书·张柬之传》记载: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少涉经史,补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异其才,而以王佐期之。中进士第,始调清源丞。永昌元年,以贤良召,时年七十余矣。对策者千余,柬之为第一。授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
注:这里说“时年七十余矣”是错误的。张柬之出生于公元625年,永昌元年是公元689年,这一年,张柬之是64岁,而不是70多岁。
我也答一下。
科举考试制度肇始于隋,确定于唐,史料甚明。
唐代科举制度就科目性质区分,有文科、武科(亦称武举)之别,而以文科为主。
就开科时间区分,又有岁举和制举的不同,而以岁举最为重要。岁举大体每年进行一次,有时也有以米贵或其他原因而暂停一、二年的。故又称“常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殿试: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19.05.26晚间随笔
唐朝的外国进士
唐朝考进士实在不容易,录取率很低。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年轻的呢,按照今天的标准都快到了退休年龄了。
在唐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
明经一科比较简单,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比较难,要考贴经,杂文,实务策。
帖经是填空题,从儒家经典中选出段落篇章,设置填空。
杂文是写诗和骈文。
实务策是论述题,又是材料作文或者是话题作文,内容是针对当下的时政问题,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看法。
这一项针对性很强,也最难,不是死读书可以做到的,所以考上不容易。
诗歌写的那么好的李白杜甫,在唐朝也没考上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复习了三年,第四年才考上。
有个外国人,参加唐朝的进士考试,却一举成功,这在长安都是个大新闻。
他叫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向往唐朝文化,从日本来到唐朝,流连忘返,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
他被任命为唐朝的官员,为唐朝服务几十年,到了公元753年,他被唐玄宗任命为出使日本的外交使节。
任命一个日本人,做出使日本的使节,这便是唐朝气度。
阿倍仲麻吕也很高兴,他要和他的老朋友,日本人吉备真备一起回国。
这位其备真备,利用汉字为日本发明了文字。
外国人在唐朝考上进士的不止一位。
在历史书上,我们常说,外国人在唐朝考上了进士,至于是谁,多语焉不详。
当时的几位外国进士,至少有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新罗人崔致远,阿拉伯人李彦升。
多少外国人到了唐朝不愿意回去,为什么?
因为唐朝的制度和文化。
以至于有些国家的外交使节,到了唐朝,完成了外交使命,也不回去,就住在唐朝人为他准备的外交官官邸里,鸿胪寺,一住几十年。
外国商人更愿意来,这里公平的买卖制度,良好的市场管理,让它们在唐朝自由发财。
唐朝的广州,有很多外国生意人,波斯人,斯里兰卡人,印度人,阿拉伯人,东南亚人。
这些外国人热爱广州,黄巢攻打广州,他们和广州的中国人一起保卫广州城。
黄巢打开了广州,被杀掉的外国侨民达12万人之多,包括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
外国人在唐朝,不仅仅是做生意,也不光是考进士,还可以还可以大大方方的做官,大臣有天竺人迦叶济,外交官有波斯人李密翳,名将有高句丽人高仙芝。
世界上多少聪明人都愿意到唐朝来,在这里建功立业。
今天的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像唐朝?
应该有的。
乡试(秀才),县试(举人),殿试(进士)。内容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
在唐朝农民很多都是不认识字。你只要会认识字,就能被举荐为秀才。
这相当于小学生入学了。在被举荐为秀才之后呢,可以进入私塾或者是公立学校。
在之后呢,你可以去上学。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这秀才们呢,可以,学专门做经济或者工程数学的明算科。也可以学专门修历史经书的明经科。或者是想当审案法官的民法科。大概有50多种专科吧。但比起上述这些专科,更多人愿意选择常科进士。也就是熟读四书五经求坐班指导。
如果一个人想高中状元呢得,先确定读的是常科,可而不是专科。有保送或者是进行百里挑一的相公,这保送的是有一些诠释的人去推荐你,这里边的相公相当于中考。再之后呢每年通过的人数有数百人左右,这些人呢,就可以进行三年一次的全国高考了。而这便是鼎鼎有名的考状元好使。这场考试分为前三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而最后荣登3张红榜的若干考生就列为三甲,最后一关的殿试,由皇帝亲自考核。
最美
2022-11-24唐代的科举,参加考试的门路主要有两种,一是国家各级学校的学生,他们是通过国子监的考试可以取得科举资格,但学校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没有在学校里的,只能通过“乡贡”的形式,也就是由地方推荐参加县试和州试,县试通过后再去考州试,州试通过后就可以被州里送到中央参加省试。
所以除国子监以外,所有人基本上都是走的“县试——州试——省试”的道路,不过这里的省指的不是现在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浙江省、四川省、山西省的省,而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类似于国务院),一般州里面会在每年十月份秋收以后向尚书省进贡地方特产,同时通过了州试的士子会跟着进贡特产的队伍一起到尚书省集结,尚书省在十一月初会在含元殿举行乡贡士子的集会,完了以后士子们各自去吏部、礼部、兵部等相关部门提交自己的考生信息,由相关部门查验真伪。
当时没有一个专门的考试委员会之类的机构,唐代的考生信息汇报非常复杂,涉及不同的部门,如查明籍贯信息,要去户部,查明家庭三代的身份信息、官场履历等要去吏部,还要有保证书,就是在士子的家乡找五家人作保,证明该士子身家清白,品行端正,如果士子在考试过程中出了问题,这五家保人要一并连坐。当时没有照片,无法确定考生本人的身份,所以还要自己去吏部给自己的“长相”登记,写明相貌特征,列明身材高大、短小、正常,头发是黄是白是黑,有没有胡须等等。
考生信息查验差不多要一个月,一般在十一月底左右可以搞完,完了以后朝廷会张榜公布考生信息查验情况,不合格的就会被取消省试资格,合格的则参加省试。省试的时间一般都在冬天了,唐代的省试还没有专门的考场,就是连个房子都没有,只是在尚书省的房子的走廊上举行,然后士子自己带着席子坐在地下作答,天寒地冻,场景很是凄凉的。
参加省试要准备很多的东西,一是食物,考试要考很久,必须要带够吃的,补充体力。二是要带够炭火,因为席地坐在走廊下,很冷的。三是准备好参考书,唐代的省试大部分时间是可以开卷考试的,可以带参考书进去的。省试一般早上六七点钟开试,正常情况下是晚上六七点钟收卷,但是要是答不完,晚上可以接着答,考场可以提供三支蜡烛,蜡烛用了完就必须交卷。考试的过程中,如果看不懂题目,还可以问考官,因为唐代科举试还没有程式化,题目都是考官临时想出来的,很多内容是考官自己的脑洞开出来的,所以考生看不懂很正常。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最常见的是明经、进士和制科。
明经就是考儒家经典,需要考生在礼记、左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这九部书中选两部,再加上孝经和论语,来考试。考试要求对自己所选的经典做到“文明精熟,辨明义理”。制科一般是临时性的特殊人才召考,不经常举行,考试内容也是临时决定。
进士科最难考,因为没有教材,考的是临场发挥,就是写文章,而且这的个文章的写法很难,要求是骈体的,要有对仗,有用典,还是声律和谐,内容说得好不好一般不重要,形式上必须做到文词华美。形式上一般是试赋和策论,诗必须是律诗,对仗押韵平仄要求非常严格,赋也差不多是诗,一样要对仗,押韵和讲究平仄,而策论虽然形式上是让考生对国政提出意见,但也必须写成四六文,还是要对仗,押韵和符合平仄规律,所以全是玩文字游戏,但是就是很难写。一般要四个字和六个字组合,把一句写成两句话,还要对仗,要平仄和谐。
因为当时唐朝正式文件都要写在这个样子,所以这是一个官员的基本素养。如李世民死后留下的遗诏,给大家看一段体会一下这种写法有多麻烦:
诏书的第一句说“天命之重,綠錯奉其圖書;天子之尊,赤縣先其司牧。”,天命之重,对天子之尊,绿错对赤县,图书对司牧,奉对先,第一句就是非常标准的对偶。而且他不光第一句这么写,第二句,“功兼造化,喬山之樹已陰。業致昇平,蒼梧之駕方遠。”也是这么写的,而且全篇都是这么写的,所以科举考试基本上也就是考这种文章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