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作为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招收的第一个学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爽,爽啊,爽死了
多年前招收第一个研究生,什么心情记不清了,只是感觉责任重大,不能误人子弟。
我所带的专业是会计学,就业好,是管理类比较务实的专业;男生少,比例约占10%。我的首席大弟子是一个男生,培养方面花费了太多精力。首次带研究生,没什么经验,一切都是在学校、学院的制度框架内,摸索着前进。
科研方面,跟着我的研究方向与课题,尽可能给研究生提供合理的研究条件。阅读文献、收集数据、文献综述、模型方法、实证分析等诸多科研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指导。同时,利用校企合作机会,鼓励研究生接触社会,增加实践机会。毕竟,大多数硕士是要就业的,不再继续深造读博。
第一个研究生很关键,因为导师的做法,研究生之间会口口相传,影响到以后的口碑。我带研究生的很多传统,都是从第一个研究生开始的。科研上严格要求,如果愿意读博,积极创造条件;生活上尽力照顾,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是长幼关系,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实践、实习积极推荐,利用自己较多的企业合作与兼职机会,带着研究生走向企业,熟悉企业事务;做人、做事方面以身作则,做事先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具备独立人格。
研究生不是导师的打工仔,我不愿意指挥研究生帮我做报帐、批改试卷、监考等工作,这是导师的分内之事。听说过很多研究生抱怨,都是因为这些事情!有些事情甚至发酵到网上,对导师、研究生影响都不好。看不惯有些导师的做法,事情不大,自己做也费不了多少功夫,为什么要让研究生代劳?代劳的结果,师怒生怨,不得人心!要求不了别人,自己做好就行了。
#北大博导第一学历被本科生歧视#第一学历究竟存不存在呢?教育部发文说不存在第一学历,但是企业招聘又要给予学历,各位网友们你们认为第一学历重要吗?
很多人认为第一学历是指我们拿到的第1个学历或者是我们全日制学习最后发的学历,那第一学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呀,在计划经济时代,第一学历呢是指的那些全日制拿到的最高学历,而这个学历呢是拥有工作分配的,所以第一学历跟我们工作分配是挂钩的。
前段时间啊,有个博士生导师,由于第一学历并不是多么出众被学生嫌弃,所以也引起了大家对于第一学历的讨论。教育部也专门回复网友提问,说从未有过第一学历的概念。那么真的不存在第一学历吗? 过去我国的官方是不存在第一学历的,但是对于企业的招聘而言,往往要求的又是学生的第一学历,而企业认同的第一学历呢,则是指学生高中毕业之后考入大学,拿到的第1个毕业证书。比如说你是考到了专科以后是专升本,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但是企业认同的你就是专科的毕业学生。所以啊,大家对于第一学历的认知在这里就产生了误区。那么你们还有没有其他对于第一学历的解释呢?
欢迎在动态下方一起讨论。 我是袁老师说高考如果大家对于学业规划只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跟我沟通互动。欢迎点点关注,不要错过我其他的精彩内容哦
谢谢悟空诚邀。
我虽然不是博士生导师,但我还是能略知一二招收第一个研究生时的心情或体验。
一,作为一名研究生/博士生,当招收到梦末以求的第一个研究生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学生能力强,师生关系融洽,学业水平高,更多的是学业有成就感,作为一名导师更有自己做“主题曲”的成就梦想。就像“我”一样能使自己的学生如愿以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
一边是亲手做的“标本”,小心翼翼;一边是导师的第一次梦想成真,喜出望外。信心满满都是一个人的结晶,提心吊胆全是不知所措的体验。
二,博士生导师的第一个学生成绩,承载着师生情,匹配佳,“开局良好”的成就梦想。既有导师的心血付出,也有学生的兢兢业业,更有点“前怕狼后怕虎”的感觉。因为遇见你是我的第一次“培根随笔”,因为一个人的成绩代表着一所大学,一个学术,一个专业,一个导师的“知名度”。我与你共勉,你与我同命相怜。我希望你相信你的老师,也更希望你相信自己。我们的时光荏苒,我们的明天更期待光彩照人。第一粒种子非我莫属,第一张文凭含有不同的心灵感应,第一个学生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心事重重,喜忧参半;刚刚上班,前景“未卜先知”。博士生后的生活区域有一个含苞欲放的花朵,第一个学生的“含金量”承担着一个博士生导师的初始成就感。
偶然上母校的网站看了一下,发现一个同学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了。觉得自己真是蹉跎时光了!
有开心也有一丝丝担心,开心的是作为第一个学生导师会对学生比较上心,重视程度较高,同时是永远的大师兄/师姐,担心的是在科研以及项目方面相比其他导师会不会差一些,同时在指导经验方面也会差一些。
简单说一下导师的重要性。
先说结论,读研究生说到底读的是导师。因为上研究生的同学大家都很努力,都想有一番成就。
博导与博士生的关系。没有博导,靠自己努力,也是可能出成果的,但要艰难得多。
但有博导引入门,毕竟路要好走的多。有好走的路,可以走得更轻快,更高远,为什么偏要走羊肠小道呢?
博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们只是路上的先行者。开路的第一代博士是没有博导的。在开路的过程中,第一个成为第二个的博导,第二个成为更多人的博导,就是这样一波一波不断开进的。
我就是我导师的第一个研究生,他还不是研究生导师的时候我就跟着他做本科毕业设计。对于这个话题,我也有亲身体验。
我是保研本校,最开始找的导师是学院一个大牛,入学时的导师也是这位大牛。不过由于他的学生有点多,而我又是跨专业保研,他就先让我跟着另一个年轻老师做本科毕业设计。后来这年轻老师评上副教授,成了硕导,我就成了这位年轻老师的开门弟子。
说年轻老师,其实也不算年轻了,评上副教授的时候也已经30多岁了,他也学术水平也不是很高。我跟他做毕业设计时,他刚拿到一个企业的横向项目,所以我整个研究生阶段实际上都是在帮他做横向项目。
我们这个团队组成也很简单,就他和我两个人,所以他比较依赖我,把项目的一部分直接交给我做。虽然只有我一个学生,他也很少让我去跑财务或者跑学校职能部门,就是让我安安心心学习、琢磨项目。当然我也比较勤奋,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11点左右。而且我是真学真做,效率也比较高,项目推进得也比较顺利,所以他对我也很满意。
生活上他对我也好。过节的时候会带我去他们家吃饺子,有时还会开着他的二手小面包带我出去吃饭。平时他会时不时给我额外发补贴,我整个研究生期间日子过得都很滋润。
实验室旁边有个乒乓球室,他喜欢打,然后就拉着我打。其实我打得很一般,但勉强能和他对几回合,而且偶尔还能打一板,所以他经常叫我陪练,几乎每局我都能得7、8分,但就是赢不了他。
我研三的时候,师弟师妹们开始进实验室了,他们都是从双非学校考过来的,感觉上研究生就是混个文凭。所以,最后这个项目还是我一个人帮着老师做完,最后还拿了一个省科技进步奖,证书上还有我的名字。
临近就业时,导师问我要不要上博士,他可以推荐我去清华、哈工大、上海交大,可惜我那个时候没有远见,就想出来工作。我毕业留校后,导师依托之前的成果又拿了一个类似的项目,我就下班后再去帮他做项目,最后他给了我5000块钱作为报酬。我当时每月的工资也只有1600多。
后来导师辞职走了,从此我也没见过他了,有好几次都联系了要去看他,但每次都因为别的原因未能成行。
总的来说,我的导师可能算不上我生命中的贵人,也说不上给了我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但却给了我一个很难忘的研究生生活。应该说,我们俩遇到彼此,都算上一种幸运吧。
一定很亲的,像自己的儿女。我就是这样,我是校外导师,我的第一个学生我连工作安排都操心着。
平淡。不是希望的学生,但依然尽努力去带。
金色岁月
2022-11-20激动。兴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