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3

硕士研究生如何选导师?_研究生如何选导师

想咨询一下关于硕士研究生如何选导师?,研究生如何选导师,硕士研究生如何选择导师,硕士研究生怎么选导师,硕士研究生什么时候选导师,硕士研究生选导师流程,硕士研究生需要选导师吗,如何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如何联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什么级别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6 个回答

  • 教育

    遇良师,得良友,拥良伴可谓人生三大幸事,能够遇到好的老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按照历史经验来看,学生喜欢的老师未必就一定是好老师,能否让学生获得持续成长,能否在传授知识、方法的同时,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专业认知能力,这往往是研究生导师更为关注的事情。

    研究生期间与本科期间不同,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一起合作来完成新领域的创新,在学生完成创新的过程中,导师主要承担着三个重要的作用,其一是为学生搭建科研场景,其二是为学生指明方向,其三是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

    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越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自己成长越快的时候,而越是轻松的时候,往往是自己成长最为缓慢的阶段,所以对于研究生同学来说,在面对困难和困惑的时候,一定要坚信自己最终能够取得成果,而导师就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因为导师会告诉你,你的坚持是有意义的。

    在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坚持和努力往往是同学们的基本品质,绝大部分同学都不存在学习积极性方面的问题,在当前考研竞争如此激烈的大背景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也很难能够走进研究生课堂。

    但是即使有很多同学非常努力,往往也会面临延毕的风险,究其原因,与自己的主攻方向有较为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读研期间,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相比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来说,读研期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板”,或者说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赋”。

    作为研究生导师以来,我一直在努力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且能让学生成长的老师,但是如果要在喜欢和成长之间选择一个更重要的,那一定是成长,尤其是那些进入核心组的同学,成长才是自己最应该关注的事情。

    最后,如果在读研过程中有相关的问题,可以向我发起咨询。

  • 沐馨

    我认为选导师应该选个愿意好好教你,你也愿意好好跟人学的导师!只有一个愿意好好教,一个愿意好好学,才是最好的搭配!

  • 沉稳如松

    如果真有主动权选择导师的话,我觉得几方面需要考虑:

    1. 导师的人品。这个放在首位,每年都会有研究生自杀事件,这些多数是师生关系原因导致。导师和学生关系十分微妙,既有基本的师生关系,还有老板员工的关系,还有传统的师徒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师生关系,轻则影响学业,重则关系生命。
    2. 导师的学问。师道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要看老师的本领。老师的水平还是残差不齐的。好的老师能给你开拓眼界,而不好的,只能靠自己了。
    3. 导师的人脉。这个方面的考量是为了以后就业。如果老师的人脉广,为以后就业和事业发展能提供很好的助力,也就是容易遇到事业上的贵人。

  • 教育

    选导师时自己一定要多问问学长学姐。应该这么讲,最好的导师,学生的口碑是最重要的。我们都明白学生一定不如老师严格,所以一定要找一个好导师。让导师多带带。

    有的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同时也给学生巨大的机会,每个月给发补助,然后鼓励你做实验,鼓励你发论文,发表出来论文后,论文还给你奖励,这样的老师根本不愁学生,而且还会有很多人给她推荐学生。

    反过来有一类老师,他可能不管学生,就很少有人给他联系。学生说:“我老师连管都不管,可别跟他读。“太变态的老师也是一样,导师喜欢压榨学生,啥都让你干,也不会有人推荐。这两种老师带的学生,那就是整天放羊,研究生阶段特别宽松,学生也不会给出好的评价。

    选择标准一:最好选择是博导,硕导,选择知名的教授,这样的人脉一般都比较广,如果未来有读博意向的,还可以选择有海外读博经历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一般能够推荐你去他的导师那边读,对你个人的未来大有好处。

    选择标准二:看导师的研究方向,最直接的就是看调剂信息上的研究方向,我个人认为最好是从知网上看导师近三年发表的文章,明确研究方向是否适合自己。

    做科研的底线是你不能讨厌它,你可以不喜欢,但不能讨厌,因为无论是你毕业还是评奖学金,科研成果都是最主要的。

    你的学术水平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当然遇到项目较多的导师,自己面临的机会也越多,研究生的生活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早8晚9的生活,开不完的组会,努力只能及格,拼命才能成功。

    选择标准三:询问导师未来两三年是否有时间带自己,记住这一点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所选择的导师愿不愿意带自己,很多大学都是老师挂名,真正带你的是你的学长学姐,而且第二年进入实验室,都是给学长学姐做苦力,学习如何操作设备,自己参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会把自己的技能轻易的交给你,导师仅仅是偶尔帮帮你,毕竟他的任务还是很多的。

  • 坏人。

    实际上,导师的类型是多样的,选择导师首先要了解导师类型,其次要知道如何去了解导师到底是什么类型,最后根据自己情况去选择导师。

    首先,必须要知道导师分为几种类型?

    通常来讲,导师可以分为行政型、学术型、两者型、业务型(事业型)

    第一,行政型。这类导师本来是没有“资格”带学术型研究生的,因为大部分科研做的并不好,全日制学历可能都是本科级别,仅从学术的角度来讲,可能不是很适合。但是,作为行政领导,有两个不容忽视的优势条件。比如人员调动,可以调动领导博士下属来指导你;另外一个是在工作安排、在校期间的补助补贴方面可能相比更有优势。我们专业就有学生院长带,被安排留校,别的导师带的很难做到。科学网著名博主、复旦大学教授马臻曾经讲过一个学生的例子:“2016年春,小张从上海一所高校硕士毕业。进入我的课题组后,小张顿时有种落差感——他以前跟着学院院长读硕士,组里仪器应有尽有,可我课题组他大多用不上……”。这与我所了解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做行政工作的(院长)往往能够调动的资源更多。

    第二,学术型。这类导师善于做学术,申请课题,能够在学术上指导你,但是可能在别的方面可能就稍微弱势(我个人比较偏好这种,既然是研究生,就要打好学术基础)。

    第三,学术兼行政型。处于这两者中间的,在学术上有一定成绩,同时也兼有一定的职务。这类导师不仅能够在学术上使你精进,其行政工作经历也能无形中影响你的沟通、办事能力。前不久和一个博士后教授聚餐,他跟我们说:“年轻人还是要有一段行政工作经历。”

    第四,业务型(事业型)。理工科表现为在外接很多横向项目,对收入和研究转化看得比较重。人文社科表现为在外开设培训班、各种类型公司等。说句实话,这类导师个人最不看好,但作为副导师或者实践导师可以。因为研究生毕竟不能仅仅为工作,还是需要提升学术研究能力(至少往这个方向努力)。

    其次,从哪些渠道可以了解导师的情况?

    比如类型偏向、人品、科研水平、毕业情况等等。

    第一,从数据库了解学术情况。从国内外各类大型数据库都可以检索到导师的各种文献,从文章中评判他们的科研水平。

    第二,从“导师评价网”了解导师口碑。由于近年来很多学校发生导师和研究生的事件,很多同学在报考前并不了解导师的真实情况,所以一些错误的选择造成了很多读研的遗憾,导师评价网应运而生。导师评价网为了确保真实性,要求回答者提供认证信息,才能对导师进行评价。现在这一渠道已经越来越为人所知。

    第三,从师哥师姐了解导师人品。一定要联系到师哥师姐,通过“旁敲侧击”来了解导师情况。

    第四,从学校官网等渠道了解导师类型偏向。一般学校官网信息都能比较间接地知道导师个人学术简历。

    第五,其它渠道。有些导师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号发布教育心得、学习方法、每次组会讨论情况记录等,有些时候还会发布关于报考他研究生需要水平的情况。有些导师及其研究生们开设了个人网站,里面有导师和所带硕博生的科研成果展示等重要信息和内容,这些都是最直接和最方便的,而且真实可靠。

    最后,如何选择?

    其实,关于导师的情况,上文已经介绍清楚了,很多人也在心底有了自己的选项。关于个人的选择,这是因人而异的。具体来说,要看你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想锻炼下自己的能力,以后去公司,可以找课题多的、业务型导师。一个研究生同学就是选择了这样的导师,最后毕业直接成为导师公司的一把手(导师实际上一把手),这样也相当于自己创业开公司,而且和导师知根知底,办事相对方便许多。

    如果准备走学术的路,最好找学术类的导师,他们可以帮助你转博、博后。至少在一个圈子里,将来也还能够指导你。我经常参加北大一个教授组织的会议,他每次都会安排自己在各个高校工作的学生来做讲座。这样的导师不仅能提升你的学术能力,也会带着你深入学术领域。

    如果暂时没有明确的打算,既想提高学术能力,又想提高自己工作和办事能力,可以选择学术兼行政型导师。有很多做人做事的学问也都能促进一个人成长,将来也可以有更多可能。

    我个人认为,选导师还是以学术为标准(为基础),其它的都是相对次要的(你在学术上提升了,其它方面也会跟着提升)。当然,现在很多人就看师哥师姐的就业情况,但前提还是要保证学到东西,能够得到正确的指导,老师有好的师德,这样就算是两全其美了。

  • 金色回忆

    你可以参考这几个维度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导师,以及能否选得到这样的导师:

    1.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现在的双选制决定了老师和学生都需要考察对方的能力是否合乎自己的标准,所以记得提前准备好一份完善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简历;

    2.导师的人品和责任心,师德师风,治学是否严谨,有没有压榨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科研指导是否尽心尽力,往届师兄师姐的评价等;

    3.导师最近的研究方向和发表的论文,手头是否有科研项目,自己未来更想从事科研还是早点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