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2019年将终,这一年国内外有哪些考古成果令你印象深刻,它们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呢?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今日2件事情,非常值得历史铭记!一个是外交一个是考古,相信这次外交一定会历史铭记,国家强盛外交自然会强硬,刚才看一个导弹还10赫兹还带拐弯了,真厉害!
第二件事情就是三星堆,无论史前还是外星人的,反正属于古蜀,属于中华文化!期待明日官宣重大发现!
看见祖国日益强大热血沸腾!作为中华好儿女很自豪!
大家一起铭记吧!
1973年,在唐朝皇帝李渊献陵附近,挖出一座陪葬墓,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墓里龇牙咧嘴的大石龟。此墓非同一般,不仅文物稀奇,龟壳下刻有1071个字,更是揭开了李氏家族千年前的尘封往事。
故事发生在陕西三原,一位农民在灌溉农田时,一个趔趄脚下地面突然坍塌,他吓得连滚带爬逃了出来。
镇静下来后,他又返回去想一探究竟。他小心翼翼远远地伸长脖子向窟窿里望去,谁知地下居然是一条人工修筑的通道,两侧还有残留的壁画。
有经验的老农立刻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座古墓,他尽快向相关部门做了汇报。
考古人员很快赶到现场,经初步勘探,这座墓是初唐的墓葬。
此墓全长44.4米,由墓道、五天井、四过洞、甬道、二小龛、墓室组成。唐朝天井的数量一般在一到四个,墓主人的身份越高,天井的数量也就越多,五个天井的墓葬一般为皇家墓葬。
顺着洞口进入墓道,墓道长约17米,东西两壁均有壁画,有飞天图、狩猎图、出行图等,画面生动,内容丰富精彩,看得人兴奋不已,想来里面的内容更精彩。
“不好!”随着一声喊叫,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原来,墓道尽头有一道半掩石门,显然有人已来过。
走近一看,心更是凉了半截,此门已被铁锤砸碎,估计里面的文物已被盗空。
带着惋惜的心情推开石门,眼前的一幕却惊呆了所有人,一座体积非常硕大的石椁映入眼帘。
要知道,目前我国发现的10000多座唐朝墓中,有石椁的不超过20座,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用石椁,看来墓主人身份不一般。
石椁高220厘米,长355厘米,宽185厘米,由二十八块青石组成。主体由身、顶、底三部分构成,造型庄重而华丽。
顶部是一个大型的彩绘贴金半浮雕兽首,起驱邪避鬼、镇墓守护的作用。
四周雕刻着文臣、武将、仙人,个个栩栩如生。正面还有一扇双开的小门,门上刻着朱雀、孔雀欲展翅高飞的样子。
椁底有团花及阴线刻有的十二生肖,还有一对蹲狮石雕,昂首挺胸,守护着墓门。所有的一切雕工精细,堪称是唐代石雕艺术的典范,令人赞叹不已。
不论是内容丰富、极其精美的唐代壁画还是硕大的石椁,无不彰显着墓主人的高贵,那他究竟是谁呢?
带着疑问,考古人员踏进墓室。突然,一只黑乎乎的巨大石龟似乎要扑过来,把考古人员惊出一身冷汗。
只见它龟头前伸,双目圆睁,两耳贴首,龇牙咧嘴,四足趴伏于长方形石座之上,并刻有龟甲、连珠、蔓草等图案,活灵活现。
经过测量,石龟总长166厘米、宽96厘米、高64厘。龟壳上有类似印章般的篆书大字,刻有16个字:大唐故司空公上柱国淮安靖王墓志铭。
原来这是墓志铭,如此巨大的龟形墓志,更是罕见。
轻轻掀开龟盖,在龟背上工整地刻了31行铭文,共1071字:“李寿字神通,人称李神通。”少年时“倜傥大志,少怀冲天之举。”长大后“磊落英姿,克隆佐圣之业,而且兼资文武。”战场上“会彼神锋,致兹城下,四凶服罪……”
果然是人如其名啊,不仅名字霸气外露,人也长得一表人才,而且志向远大,人际关系好,家族威信高,文物双全,更重要的是战无不胜。
所有的好词全都用上了,估计当时撰写墓志铭的的人实在编不下去了,最后连名都没好意思署。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李神通,是李渊的堂弟,李世民的叔叔,可如此厉害的人物为何却名不经传呢?
翻阅史书才发现,原来李神通并不像墓志上所描述那样,而是一位“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的奇葩战神。
李渊称帝后,让李神通率兵征讨宇文化及,本就是瓮中捉鳖有着必胜的把握,李渊想着借此提拔他,结果李神通却战败被宇文化及俘虏。
有幸逃脱后,李渊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他增发了五万余人,让他继续攻打刘黑闼,结果仍以失败告终,还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兵马和物资。
无奈之下,李渊让他跟随李世民再次攻打刘黑闼,终于托李世民的福杀了刘黑闼,李神通立马升为左武卫大将军。
他虽在征兵打仗方面一窍不通,但识人能力却很过硬。
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在吉凶未卜的情况下,家族里无人敢出面支持他,只有李神通坚定不移地选择相信他,并集结一万多人帮助李渊,为李渊平定长安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他在李渊的心目中地位极高。
后来,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皇位,李神通又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李世民的队伍里。玄武门之变他虽未直接参与其中,但他对李世民的支持代表着整个宗室皇族中主流势力对李世民的拥护。
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夜,李世民与李神通更是推心置腹地彻夜长谈,足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叔叔的信任。
如此看来,李世民刻意美化他的墓志也就不足为奇了。
@俊慧聊历史
李神通虽能力平庸,但凭借正确的站队得以官运亨通,一生安享富贵,死后又得到李世民的厚葬,可谓志得意满。
泥泞识马,落难识人。李神通在两位君王最困难的时候不计后果的支持,给予了对方巨大的力量,这份情也值得永生铭记。
沉稳如山
2022-11-202018年9月24日,国家水下考古项目中发现了被海底泥沙掩埋了124年的经远舰。解开了清朝末期这段悲痛的历史谜团,有力的证明了华夏儿女抗击外来侵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的永恒......
曾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大连庄河海域的一艘沉船被认为是甲午海战中沉没的“经远舰”,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时未得到证实。直到我国国力强盛,有足够的人才物力财力组建了优秀的水下考古队,经过两个月的水下考察,才证实了这就是124年前中弹沉没的“经远舰”。
因为沉船倒扣沉没,船舷已经深深地扎入淤泥中,并且向内侧收窄,想在船舷上找到舰名,完全没有预想的那么容易,但是沉船倒扣也意味着舰名是在最下面,而且还最容易保存。所以考古队在经过万般努力后,通过历史资料图,发现了船舷上木纹状态的“经远”两个大字,锁定了这沉船就是经远舰。在出水的文物中,有一块写有“经远”两字的木质签牌,与舰名使用同样字体,采用钢印制作的手法戳印形成。所以印证之下,这就是经远舰。
经远舰是清朝末期北洋水师的一艘装甲巡洋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与来远舰为同级姊妹舰,这支舰队建成后号称“亚洲第一舰队”。也因为如此的骄傲自大,这支舰队1891年万丈光芒的访问日本十多天,而且随便让日本人上船参观,展示清朝的强大。可惜的是没有震慑到日本人,反而日本人从这支舰队看到了战胜清朝的关键因素。日本人一边看到巨大的战舰,但同时也看到了清朝官兵士气松弛懈怠,随意的在上面煮东西晒衣服等,就知道了北洋水师备战的懈怠和纪律的缺失。
而且看到清朝有这么大的战舰后,日本马上也下重金建造铁甲舰,全力增强海军实力。可以说北洋水师这一次的出访日本,可以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把底牌过早的透漏给日本,还让日本看到了这支舰队致命的弱点,为全军覆没埋下了隐患。
三年之后,日本海军的实力已然超过了北洋水师。而北洋水师还沉睡在“亚洲第一舰队”的美梦不肯醒过来。
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战斗中,经远舰受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管带林永升及231名官兵仅16人生还。此次海战终以中国失败告终,随后,中国被迫签下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经远舰”也不知所踪。
@史海一叶归墟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大,使得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中,幸好无数的华夏儿女前赴后继,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新中国。
“经远舰”见证了中国屈辱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奋力抵抗侵略的英勇无畏。铭记历史,为国家的强大而奋斗,是当代每一个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