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我想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尤其是各国名士),有哪些书籍推荐呢?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更让御史大夫王鉷忧虑的是现在兵部尚书杨国忠很可能跃到自己的前面去,凭借几个堂妹妹向李隆基皇帝刮枕边风,杨国忠大有抢先登上宰相宝座的趋势!
王鉷忧心如焚,自己已经一大把年纪了,还能活多少年?就算能熬过李林甫、陈希烈,也肯定熬不过杨国忠,这位国舅行伍出身,还不到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
想到这里,王鉷仰天长叹,自己面对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这些政敌,连登上宰相的宝座都困难重重,要成为周文王姬昌、魏武帝曹操那样的帝王更是遥不可及,自己已经年逾花甲,忧国忧民的王鉷怎么能不急?
于是,老骥伏枥的王鉷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士伍子胥的一句名言: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
想到这里,王鉷热血沸腾,人生难得几回搏,为了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豁出去了!这帮政敌自己不死,就把他们全部杀死!帝王的宝座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要用造反的手段去夺取!
#真知新坐标#国博有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想看他们容貌和生活的朋友快来
明清肖像展国博,王室名臣形象活。文人名士雅聚会,闺阁女容情趣多。国博南九展厅,展出的“容曜丹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汇聚了明清两代画家所画的唐高祖李渊、清圣祖康熙两位帝王,岳飞、史可法、明瑞等良臣贤相,李白、杜甫、王维等名人,兰亭集、西园雅集、摹韩熙载夜宴图等文人名士的雅集,以及历代文苑像传、明代命妇像等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肖像画,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肖像画的艺术成就以及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展览由三个单元构成,所选画作题材涵盖王室、名臣、名士、文会、闺阁、女容等多个方面,对于画作功能意义的阐释系统、多元、深入。
中国绘画三大种类人物、山水和花鸟中,人物画产生的年代最早,在周代就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人物画发展到明清,更注重写实与个性,能够贴近像主的真实容貌特点,不拘于传统的人物写真方式,中西结合,加强透视,强化面部肌理细节,使人物在比例和结构上更接近真实。
明清肖像画还是人物画从写实到写意的重要发展阶段,画家往往将文人审美情趣融入其中,在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凸显写意精神,带动了肖像画画法与审美观念的改变。
从展出的作品中,还可以深入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政治、礼制、官制、艺术、风俗、服饰、审美等各个层面的丰富内涵。
个人能力有限,所能给大家介绍和展示的不足现场的万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博参观人数并不太多,展览更新频率也不大,喜欢的朋友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预约前往参观。
岁月如歌
2022-10-19《易经》说:“九五,飞龙在天。”作为一年当中阳气最盛的时节,端午向来被认为是万事万物处于鼎盛时期的标志。
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在端午节这一天,举办各种习俗活动。既是祈愿诸事顺遂、大吉大利,也是顺应时节养生祛病、辟邪安康。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仲夏夜晚的风中,处处弥漫着粽叶的清香,此时以粽下酒,才是端午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粽子不端午”。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端午节饮食符号,粽子已经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多年。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开始用菰叶把黍米包成牛角状食用,因此那时候的粽子叫“角黍”。
后来,人们把菰叶换成了竹筒,于是就出现了“筒粽”。
这时候的粽子只是一般食物,既和端午节没太大联系,也没有多少品种。
不过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专供食品”之后,就有了更多的种类。
粽叶从菰叶和竹筒,变成了芭蕉叶、竹叶和芦苇叶等。
而粽子的馅料也从单一的米粮,变成了米中掺肉、掺糖甚至掺干果或水果等,品种十分丰富。
在粽子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后,吃粽子本身的寓意也愈加丰富。
有的是为了博个彩头,因为在许多方言里,“粽子”得“粽”和“高中状元”的“中”同音,所以吃粽子寓意着“功名得中、光宗耀祖”。
有的是纪念“仁人志士”,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是个极其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春秋时期的名臣伍子胥,被吴王赐死投江;
战国时期的名士屈原,以身殉国投江而亡;
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投江寻父。
斯人已逝,但他们舍生取义的精神,却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传承至今。
还有的就是“消解暑气、祈愿安康”,糯米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功效。
而《本草纲目》中说,粽叶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等好处。
因此,中医认为,端午吃粽子不仅能补充营养、助脾开胃,还能清热除烦、消解暑气。
吃粽子迎端午这一习俗,不仅遥寄了人们对先烈的缅怀,也蕴含了先人们“以食补人”的大智慧。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自古以来,民间都把五月称为“恶月”或“毒月”。
因为端午时逢仲夏,此时自然界的毒虫杂菌,会因为湿热的环境而大量繁殖。
再加上人体极易流汗,也容易因毒虫叮咬和风邪入体而患病。
古人们为了驱除毒虫、避开病邪,会在端午时节用兰汤来沐浴。
这些中草药不仅像兰花一样,具有芬芳馥郁的气味,而且还具备解暑祛湿、醒脑爽神的功效。
除了草药之外,人们还会以雄黄泡酒。
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等作用,对治疗蛇虫咬伤、趋避五毒十分有效。
所以,民间谚语说:“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小孩喝不了酒,家人就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额头,模仿老虎的纹路在额头画一个“王”字。
用雄黄驱毒的同时,也借“兽中之王”的勇猛之气镇邪。
“细缠五色臂丝长。”
除了吃粽子、浴兰汤,端午节的“必备项目”还有系五彩绳。
古人认为,端午节这一天,天地间的纯阳正气极盛。
久而久之,五彩绳就成了端午最不可或缺的“必戴物件”。
汉代的《风俗通义》中就曾记载:
“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
而经过千百年的变迁,“端午系五彩”这一习俗,也演变出其它的风俗习惯。
比如,人们用各种花色的布料缝制成小布袋,然后装入由各种香草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将其戴在身上。
不仅有祈福纳吉的寓意,也有驱赶毒虫的益处。
因此,在端午这一天,用“红、绿、黄、白、黑”五色丝线搓成细索,戴在小孩的脖子上和手臂上。
直到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将其取下扔在雨中,让雨水连物带病一起冲走。
“长命缕”代表了长辈对晚辈最纯朴的祝福,而“同心缕”则代表了夫妻之间最美好的祝愿。
苏轼就曾写过: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意思就是:端午这一天,用五彩丝线缠绕手臂,用彩色的纸裁剪出各种辟邪所用的符篆,挂在发髻上。
既是祈愿驱邪驱鬼、保佑平安,也是祈求与所爱之人岁岁年年长相见、白头偕老。
从“端午系五彩、挂符篆”这些习俗里,我们得以穿越千年时光,和古人一同许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云:
“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
中医上说“夏主心”,端午节之后,酷暑难耐,容易使人的心气不足、情志失调,从而导致心烦意乱、情绪焦躁。
为了缓解酷暑所带来的焦灼和烦闷,古代官府会正式放假,让人们得以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度端午节。
用“相守”的快乐,来抵御酷暑带来的烦闷。
《说文解字》中,“端”是“起始”。
端午虽是酷暑的起始,但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我们走向鼎盛仲夏的开端。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更应该读透端午背后的寓意,跟随端午的季节变化,来顺应时节养生祛病、以求辟邪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