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推荐心理学十大名著世界上著名心理学家写的如佛洛依德或荣格或其他经典心理学家写的名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精神分析经过三次冲击:1.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人格心理学。
2冲击文化学派:佛洛姆和霍妮。
霍妮是强调家庭,提出了家庭是孕育人的摇篮,是培养人的性格的起源,心理的成份跟家庭成员有关。
佛洛姆强调宏观文化观主要指社会。社会的经济阶层,特别是主流社会的主流思想。
第三次冲击是一大批心理学家:他们主要有自我心理学:安娜佛洛依德、怀特、哈特曼创建了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代表人物:克莱因、温尼科特。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依恋学说创始人约翰.鲍尔比。这些学派是当今社会比较主流的精神动力学派。因为这三次冲击,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废除了佛洛依德的性本能理论,而代之不同的理论。自我心理学代之自我,文化学派代之文化,而大部分的第三次冲击代之人际关系。这个是现代精神学派比较注重的。[玫瑰][玫瑰][心][心]
本书单不考虑提问者的阅读能力(经典一般都比较难啃,入手需谨慎):
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
冯特:《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
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
荣格:《心理类型》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佛洛姆:《爱的艺术》
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年轻的时候跟自己的好友佛洛依德讲述了自己做的一个梦:荣格梦见自己在一个很大的别墅房间里,房间的大门通往地下室。里面光线很暗,就像鬼屋一样。荣格梦见自己在地下室挖了一个大坑,坑里有像人的骨头和碎的陶瓷之类的东西。
当时的弗洛伊德与荣格一样,同样是很有名气的心理学家。当他听到荣格自述的梦境之后,便开始为荣格解梦。他认为荣格挖出的坑,就像一个坟墓。里面出现了人的骨头,寓意着有人会死亡。结合起来,可以解释为:荣格在内心的潜意识里,想让某个人死亡,并且把他埋葬。
佛洛依德和荣格是一对搭档,在当时两人的理念有所分歧,所以站在佛洛依德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梦境:他认为荣格在潜意识里希望佛洛依德死掉,这样的话,就没人阻碍荣格在心理学和精神学界的地位了。
@闲云逸说 如果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荣格的梦,佛洛依德的解说似乎并没有不对的地方。梦里发生的事情,是人的潜意识里最原始的意志。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荣格潜意识里没有这样的想法,在梦境中根本不会出现这种画面。
朱建军的《成为自己的解梦师》里提到,梦是人类最原始的认知,梦中所发生的一切跟自己的原始认知是紧密相连的。佛洛依德对荣格梦境的解释,理由是:两人的理念已经出现了分歧,所以荣格才会在梦境中想要摆脱佛洛依德。
而事实的结果又是什么呢?荣格听完之后,立刻否定了佛洛依德的解释。激烈的反驳佛洛依德的观点,这段时间荣格迷上了考古,而梦中出现的画面,其实是跟考古相关的,并非是佛洛依德理解的那样。
《成为自己的解梦师》这本书里也提到:解梦并非是按照理论知识去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做梦者的实际情况去解梦。一个人做梦,一定是跟自己的生活现状息息相关的。心情好的时候做的梦,肯定是童话般的美梦。情绪低落的时候,做的梦,说出来一定都是惊吓。
想要真正地去揭开一个人的梦境,还是需要仔细地去聆听对方的诉说。结合做梦者的状态,去解梦,这样才能避免尴尬。
#我要上微头条#
成为自己的解梦师:朱建军解梦30讲
教育
2022-11-1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一
被软考老师安利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老师说:每当我觉得困难难以战胜,或者事情进入了僵局,我就会翻出这本书来看看,给我继续开拓并走向成功的勇气。
这本书有三个推荐序,一个译者序,一个引言,通过一个青年与哲人五个夜晚的对话,表达作者对哲学家阿德勒哲学概念的阐述,以及作者自己的理解。
这本书是两位作者合著的,岸见一郎是一位哲学家,古贺史健是一名作家,1+1>2,跨界合作创造的一次成功,据说总销量高达350万次。
那么阿德勒是谁呢?他其实是与佛洛依德、荣格并列的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只是他不太被人所熟知。他的一生很励志,天生患有佝偻病,4岁蹒跚走路,亲眼目睹弟弟死亡,遭遇两次车祸,5岁因肺炎差点丧生……,命运多舛,但是,好在最终他还是跨出了杯具一桌的人生,遂成一代心理学大师。
今天我看了序论和“第一夜: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的一部分。
大家都期待改变,原因是大家都无法改变,所以我们经常说:可是那我又能怎么办呢?业绩不好了,这么和老板说;薪水降了,这么和老婆说;没时间陪伴孩子,这么和孩子说,一旦结果不好,我们常常会将原因怪罪于过去,怪罪于有因必有果,因果循环,进入了一个恒定循环的怪圈,阿德勒的观点是”现在的我”并非全部是过去的结果,很多时候,是为了自己舒适,而预先预定了目的,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这让我想起来我的姥姥,一个一辈子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经历了旧社会各种沧桑,年幼丧母,父亲再娶,她成了童养媳,弟弟成了没人管的小乞丐,公公是封建家长,她拉扯着弟弟,受了多少累,吃过各种苦,唯独不见向现实低头,“办法总比困难多”,年龄小干不出活,就早起晚睡,不停的干,弟弟没有吃的,就从自己嘴里省,从山地里找,后面解放了,终于迎来了新社会,可是男人又跟着部队支援边疆建设,走了,她一个女人带着孩子们,千里奔袭,找着姥爷的部队,跟到了大西北,新疆,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唯独没有看到她向生活低头,复杂的人生,让人沮丧的人性,但是没有因为拿了一手烂牌,就怪罪于从前,她踏踏实实的活在当下。
所以,从前从来就不是原因,今天现在才是重点,不能给自己找借口,要永不间断,每一天都要向前,古人不也说:苟日新,日日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