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3

著名的心理学家有哪些国内外的?_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有哪些

想咨询一下关于著名的心理学家有哪些?国内外的?,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有哪些,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有哪些,现代著名心理学家有哪些,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有哪些,著名心理学家有哪些人,中国著名女心理学家有哪些,中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有哪些,台湾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家,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有哪些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2 个回答

  • 良心宝贝

    梦中出现灾难、掉牙意味着什么?六大常见梦境暗示了你的真实处境

    梦境是现实的投射,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梦是个体与内心的真实对话,人类便是通过梦境一步步的了解了自己的潜意识。

    人类的自我觉察也可以通过梦境来实现,有的人睡觉时会梦到过去的事情,而有的人却会梦到未来的事。

    有人做美梦,有人做噩梦,你在现实中经历过的事将在梦境中给予你启示。中外对梦境的好奇始终是大同小异的,中国有周公解梦,外国有梦的解析。

    那么梦境到底与现实相符合还是与现实相反呢?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它其实是个体进行自我探究和自我学习的有效方式,与其说是梦境,倒不如说是在平行时空里经历你的奇幻人生。

    如果你晚上梦见了这六种梦境,那就预示着你正向死而生,此时的你就不要一直停在原地了,及时做出改变才是最恰当的做法。

    第1种梦境,梦到迷路。

    有些人常常在梦境里迷路,或是被困在某一个地方,怎么都出不去,这种情况十分常见,很多人都经历过。

    事实上,迷路的梦境其实是在暗示人们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经历过的事。

    人们之所以会做梦,主要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大脑受到了真实事件的刺激,所以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但由于身体机能所能表现出的方式较为有限,所以我们能察觉到的大脑功能并不算多。

    正因如此,梦境出现之时,我们的大脑正和身体进行对话,试想一下,现实中被困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梦境中被困同样代表着不好的预兆。

    如果你在梦中感到压抑,难过,无助,那就说明大脑正在对你的身体进行警告,你需要及时改变现状,不要沉溺于目前的沼泽当中。

    第二种梦境,梦到灾难。

    灾难梦是最常见的种类之一,有的人常常梦到车祸,有的时候主人公是自己,有的时候则是亲近的人。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梦到自己所在的车发生了交通事故,或是有一辆车飞快地朝着自己的方向撞来,有时候是第一视角,有时候则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整场事故。

    无论是哪种情况,这样的经历都会让个体产生极其压抑的情绪,如果你梦到了这样的场景,那就说明你目前所面临的考验相当严峻,而且你会对结果极为担忧,此时应调整心态,及时的做出调整。

    第3种梦境,错过考试。

    往往是毕业以后的人最容易梦到上学时的事,尤其是错过考试这种梦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大家对学生时代特别的怀念,所以才总是于梦中记起?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们之所以会做考试迟到或是错过考试之类的梦,其实是出于对现实的逃避。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遇到了比较大的坎坷和难关,所以下意识地就想逃离目前的困境,或许你没有察觉到,但大脑的潜意识却清楚的了解你的真实想法。

    如果你做了这种梦,那就不要怀疑自己了,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自信,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跨过一切挑战。

    第4种梦境,梦到被追赶。

    相信大家都玩过神庙逃亡这种跑酷游戏,因为它足够刺激,一度让无数人沉迷其中,只不过玩游戏的时候固然觉得享受,可一旦在梦中经历,内心将会无比惶恐。

    有的人常常梦到被坏人或动物追赶,所以他要不停地奔跑,以至于醒来之时身体依旧非常疲惫,甚至还有奔跑过后的感觉。

    这种梦也是源于现实生活对于大脑的刺激,所以人们若想从根源解决问题最恰当的方式便是发泄出自己的负面情绪,例如享受美食,大声唱歌,哭泣等等。

    第5种梦境,梦到坠落。

    梦到从高空坠落或是掉进海里的梦境十分恐怖,它总是会让人突然惊醒。这个梦境的含义其实指人们并不满足于当下的状况,想要做出改变,如果你敢于冒险,很有可能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第6种梦境,梦到牙齿掉了。

    牙齿指代的是金钱利益,而掉牙则预示着利益受到损失。

    经常做这类梦的人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其实大家无需太在意旁人的指点,只要问心无愧,你大可以走一条自己的路。

    梦境中固然存在着消极的情感,但大家却可以用实际行动来完成向死而生的过程。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 教育

    心理学:你的口头禅,很可能会成为你的生命预言和命运

    著名心理学家Carl Jung曾经提出:“当个体的潜意识被呈现,那么其命运也将被改写。”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潜意识能够引导个体的命运,只不过是难以察觉。

    口头禅实际上就是个体潜意识的一种外在延展。

    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将导致其将某句话当成自己的口头禅,而个体的口头禅又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其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将口头禅当作一个人生命的预言以及命运的发展。


    实际上,语言和行为之间是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而且你的口头禅是真实潜意识的流露,会对你的生命轨迹产生决定性影响。

    不妨回忆一下你身边的朋友或是亲人,平时有没有口头禅。你将会发现同一类人,平时所经常说的口头禅都是差不多的。

    例如,有一部分人会将“你觉得怎么样”当作口头禅,这类人通常善于接纳他人的意见,在人际交往之中比较好相处。

    而那些将“请你帮帮我吧”经常挂在嘴边的人通常是对于自己的能力或是表现不自信,缺乏责任心的人。

    还有一些人经常说“会不会”“可不可以”这类较为模棱两可的话,说明这类人比普通人更加懂得人情世故,更加圆滑。

    而那些性格单纯为人耿直的人也经常会把“我不是很清楚。”这类话挂在嘴边。

    为什么心理学家会提出口头禅将成为个体的生命预言和命运这样的观点呢,实际上这与心理学上的自我实现预言密切相关。

    “自我实现预言(Self testifying prophecy)”又称“自证预言”,指的是个体通常会按照自身心理对于自己的期许行事。

    社会心理学现象“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就是十分典型的自证预言。

    罗森塔尔曾进行过一项追踪调查,探究工人的工作效率与企业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没想到所得到的结果令人出乎意料。

    在罗森塔尔的观察期间,工人们的工作效率有了显著的提升,而原因竟是因为工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观察,因此提高了对自己行为的期望。

    因此,罗森塔尔认为,人们会在生活中表现出自己期望当中的样子。

    这个效应同样适用于个体的人生道路之中,当我们下意识地把一些话语挂在嘴边的时候,这些语言就会潜移默化地成为个体心中的信念。

    而这些信念与期待又会默默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认知,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行为模式和认知风格。

    不仅如此,当个体内心中的期望建立之后,就会潜意识地在生活中收集很多能够印证自己期待的事实。

    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理解为“注意力偏差”,也就是说,个体会在生活中自动忽略掉,那些并不符合自己期望的事实。

    在心理学的认知流派当中,强调了个体在生活中的处事方式、行为模式,并不是由简单的外部刺激而做出的临时反应,而是以心理认知作为中介的。

    例如个体的思维模式,人格特征都将影响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可以说,个体在生活中的一切表现,都受到其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正是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的命运走向。

    例如一个人经常把抱怨的话挂在嘴边,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只要稍遇不顺就会说出“太糟糕了”这样的话,那么渐渐地这种话就将成为其口头禅,成为一种自动思维。

    这种自动思维会出现在个体做任何事的时候,会影响其决策和行为。

    当个体的主观思维认为什么事情都很糟糕的时候,就会更倾向于逃避、放弃并产生大量消极情绪。因此,一个人的口头禅确实会成为他的生命预言。

    心境指的是个体平静且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持久性。

    心境指的并不是个体对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指个体会以同样的态度去对待任何情境中的任何事,并且不会轻易的改变。

    例如你经常向他人诉说自己的痛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较为悲观的心境。

    这种悲观的心境会导致你今后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打不起精神。最终,导致你陷入悲观无助,充满绝望的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之所以说口头禅能够成为一个人的生命预言和命运,主要强调的是口头禅背后所隐藏的个体内心的自我期待、自动思维以及心境对于个体行为和命运的影响。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