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7

辽金元服饰有何异同?

想咨询一下关于辽金元服饰有何异同?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9 个回答

  • 黑白

    大同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有件金大定三十年(公元1190年)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十分华丽,上面绘满云纹和仙鹤,体态飘逸雅致,超凡不俗。是目前罕见的金代完整的服饰。

    这件服饰出土于金代阎德源墓,墓主人生前是西京(大同曾为金代的陪都西京)玉虚观宗主大师

  • 墨香

    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特点,游牧民族平常穿戴和有盛大节日时穿戴也有所不同。当然汉族主要是农耕民族,之间还是有差意的。

  • 金色岁月

    谢邀!我没有专门研究过朝代服饰,回答这个问题底气不足,只能是凭自己的推断简单说一说。

    辽金元朝都是少数民族“执政”,我认为三个朝代服饰的相同之处,就是都喜欢袍子,也可以说袍子是三个朝代的“国服”。再就是三个朝代都是马上民族,都喜欢紧身袍子和紧腿裤,上马下马比较方便。当然,由于三个朝代掌权的民族不同,所以他们的服饰也是各具特色。

    辽朝是契丹族,地处荒凉、气候寒冷,他们以畜牧业和渔猎业为主,多产兽皮,故其袍料大多为兽皮。还有就是左衽,也就是袍襟向左掩;金朝为女真族,由于其推翻了辽的统治又灭了北宋,所以具有两国的服饰特点,从而形成了本民族服饰特色。他们的服装颜色与环境接近,比如袍子冬天为白色,春天有动物图案,不但能麻痹猎物,也能保护自己;元朝为蒙古族,服饰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腰部褶多,更方便上下马。

  • 教育

    #北京头条#辽金玉人,玉人由一块和田青白玉雕琢而成,料质温润泛光泽。褐色斑沁色点错落其间,尤以右脚为最,呈褐色。玉人单腿呈站立状,髡发,着无领敞胸长衫和宽松灯笼裤,右腿站立,左腿收起,作跳跃状。两眼正视前方,嘴微启含笑,神态悠然自得。右手握宝贴肚,左手拂于脑后。此玉雕人构思生动,琢工细腻,实为辽金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玉雕精品,对研究辽金人服饰、风情和雕刻技法等有一定价值。

  • 教育

    中国据亚洲之东南部,其东部沿海六省,濒临渤海、黄海、东海,遥遥与日本及其属地相对,其东五洋中最大之太平洋在焉。其在南部之广东濒临南海。南部毗连安南、缅甸,其一现属于法,一属于英。其西南西藏,有喜马拉雅山隔阻中国、印度陆路上之交通,西北新疆,北部蒙古,东北黑龙江、吉林与俄国领土接壤,奉天隔鸭绿江与朝鲜相峙。此中国边疆之大概也。其强邻有日、俄、英、法,四国之中,中日地位相近,中俄接壤长逾万里,而英法以属地关系,固不如日俄之密切。其在古代,疆域虽常变迁,而其地理上所受之影响颇为重要。其影响为何?曰:国内之农工商业,人民之生活情状,以及交通国势,多受地形、土壤、矿产、河道、气候、洋流等之支配与影响。更就对外而言,古代航海术未精,船舶浅小,水手无犯风涛远渡海洋之勇气,沿海七省除海盗而外,别无侵扰之国,居民常能安居乐业。南部毗连热带半岛,半岛上之物产丰富,居民不必勤于工作,而食料衣服即绰然有余,懒惰不易奋发,不能大为害于邻国。西南高山蜿蜒千里,立国于其地者缺少发展之机会,西羌、吐蕃力能跳梁于一隅而已。蒙古、满洲地多旷野,气候寒冷,土壤较瘠,人以游牧为生,耐劳受苦,体壮多力,善骑能射,苟有领袖将其团结,则战斗力常强。是以我国历史上之外患率多起于北方,匈奴之入寇,五胡之纷扰,辽金之压迫,蒙古之侵略,清之入关,皆其明显之证。迨航海术进步,机械学发达,海上交通,不惟无建筑之费用,且无修理之需要,反便于陆,亚欧之交通为之一变,而我国形势随之转移。欧人乃自海上伸长势力于东方,印度适在中国、欧洲之间,首当其冲,次及中国,固地理上之位置使之然也。——《中国近代史》

  • 教育

    辽、金、元历经420余年,这三个朝代由三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执政,他们同汉族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服饰上互相影响。这些民族的服饰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汉制,但更多的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特点。

    辽代服饰:契丹女真装束在社会上相当流行,主要影响最多的是左衽。契丹人以左衽、长袍、圆领、窄袖为主。男子服饰,圆领长袍,男子的本族装束为左衽圆领长袍,袍长至膝下,袍外有围“捍腰”者,就是在腰间系一皮围,袍外还要束带,下裳为裤,穿靴。女子服饰衫子,女子穿黑、紫、绀等色的直领对襟衫子,也有左衽的式样,皆称为团衫,非常宽大,前长佛地,后长曳地尺余,双垂红黄带。裙摆宽大,绣全枝花,下不裹足而穿靴。钓墩也是契丹女子服饰之一。

    金代服饰:女真族服装,女真入燕地后,吸收了宋代官服制度,用冕服官服。男子服饰(金与辽服饰颇有相似之处)男子服装窄小,左衽,着尖头靴,男子发式却完全不同。女子服饰,金女子着团衫,下穿襜裙,腰系红黄巾带,花式颜色都承辽制,特别之初是襜裙中以铁丝圈为衬,使裙摆丰满蓬起来。虽然和汉族装束有一定差异,但从式样宽大的女服可看出女真族已逐渐失去其游牧民族的特性。金建国初期,衫袍、连裤、袜都用皮制作,并通过布料的粗精、皮质的优劣来区分贵贱。

    元代服饰:蒙古族入关后,除保留其固有衣冠外,也采用汉族的朝祭服饰,即冕服、朝服、公服。戴幞头、穿圆领袍衫是汉男子主要服饰。男子服饰,元以长袍为主,男子公服多从汉俗,近乎宋式,盘领、右衽,大袖,戴舒角幞头,名唐巾。冬帽夏笠是蒙古的传统。质孙服,形制为上衣下裳相连,衣式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打许多褶裥,肩背间贯以大珠为饰,有圆领、方领。辫线袄,一种圆领、紧袖、下长过膝、下摆宽大、腰上部分打上细密横褶后缝以辫线的“腰线袄子”。比肩,穿在袍外的半袖裘皮服装,类似半袖衫,男女皆服,俗称“襻子答忽”。与宋“貉袖”或“旋袄”形制近似。女子服饰,袍服,汉人称蒙古的袍服为团衫或大衣,形制宽绰,多为左衽、大袖而小袖口,长可曳地。姑姑冠,从额眉处覆一层头箍形状的软帽,帽顶正中竖起一个上广下狭的高大饰物,装饰各种珠宝。当时汉人,尤其南方,妇女以襦裳为多,半臂依然盛行,面料增加了棉。

  • 淡定自若

    相同点:都是游牧民族,起先的服装都是方便骑马游牧,服装就地取材,多用羊皮兽毛制作而成,白天是衣服,晚上做被子,适合北方草原高寒地区使用。不同点:随着取得政权后受汉文化影响的长短,从款式到用材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尤以辽代为甚。辽从统治阶级到下层百姓积极靠近汉文明,服饰汉化最厉害,从款式到材料都有巨大改变,他们以正统汉文化自称,服饰受唐服影响最大。金服饰改变居中,元统治阶级一直抗拒汉文化,服饰外观改变不大,材料从兽皮走向丝绸棉麻为主

  • 左岸

    服饰的差异来源于地域,气候,生活习俗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 沉稳前行

    服饰就是根据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