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辽金元三个时期,制作的玉器风格相近,皆充满异域特色,如何来区分这三个时代的玉器?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辽金元时期,其区分要点有四:其 一,在玉材上,辽金元时期玉器所用玉料 都以透闪石为主,但辽金地区多见水晶、 玛瑙、琥珀等材料的器物,而元代只有少 量的水晶、玛瑙器物。
其二,在题材及器 物类型方面辽金元基本没差异,只是元代玉器中的仿古器皿、剑饰等种类在辽金玉器中尚未发现。辽金玉器中的针盒、羊骨 等也独具特色。
其三,在工艺加工上,辽金元玉器制作大体相同,都采用了镂雕工 艺,但在加工方式上又有不同,金代镂雕 玉器较多地使用了实心钻琢孔工艺,管形 钻使用仅见于个别器物。宋代则使用了 管壁极薄的管形钻,并将其用于镂雕工 艺上。
其四,在风格上,辽金都是北方 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其玉器虽吸收了 汉文化的许多先进因素,但也保存和发展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辽金玉器风格 比较粗犷,如春水玉和秋山玉等。
#遇见国博# 即将迎来周末,你有什么出行计划呢?你的出行计划里,包不包括来见我?[呆无辜](图为辽金•人物山子)#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摄影:AproGo)
谢谢你的邀请!
『辽代玉器』
辽是与北宋同时期的位于东北以狩猎放牧为主的契丹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虽说他们一年之中,要依牧草生长及水源供给情况而经常拔营迁徙,但是玉器文化却很发达,出土器物多有唐代遗韵。
综观辽代玉器的制作工艺,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材料丰富、种类多样;
(2)盛行实用性组佩饰;
(3)喜用动物、植物作装饰;
『金代玉器』
金是继辽之后在东北兴起的一个较为强盛的民族。黑龙江省是金上京所在地,也是女真完颜部视为的发祥地。这支游牧民族继承吸收了宋辽文化的传统从金代墓葬出土和传世的玉器来看有与宋代风格相近的镂空花鸟佩、青玉龟游佩、玉藻鱼、玉童子饰等,也有反映本民族生活习俗的春山、秋水玉饰和玉嘎拉哈等,体现了金代玉器较为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
金代玉器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常见以描绘“春水”、“秋山”、“玉纳言”为题材的玉器;
(2)此时特有的玉嘎拉哈(形似羊蹄关节骨);
(3)善用草原民族熟悉和喜欢的天鹅、鸿雁、海东青、虎、鹿、树林、龟游、荷叶花草等为造型和装饰图样;
(4)工艺多采用阴刻、镂空、叠挖、碾磨等雕琢工艺;
『元代玉器』
元是蒙古族进据中原,并以其强悍的铁璃和极端的民族压迫方式建立起的一个强大的帝国。这种社会政治上的急剧转化,带来了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异,此时并更加强调和重视情绪意境的抒发和表现。元代玉器比较讲究作品的气韵和粗放性,与宋代纤细秀丽的风格迥然不同,颇具元人健壮豪迈之气魄,不求具体描绘,不讲究细部的刻划,这可能也是元代玉器中较为特殊之处吧。
从出土和传世的元代玉器中,基本可以概括出以下特点:
(1)出现了反映蒙古族人生活习俗的画面;
(2)山林野趣题材较多;
(3)普遍采用多层透雕的技法;
(4)粗犷豪放,善用重刀;
中国玉器经过隋唐五代的大发展,至宋辽金元时期则又进入到了另外一个灿烂如新阶段,此时更加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崇尚自然并热衷于在自然中发现美的因素。同时,他们还往往以自然对象比附表征自己的人生理想或民族的价值观念,追求“不饰雕琢,天然成趣”的审美意境。因此,自然成了人的象征,成了人的一种言志抒情的对象。一切景物表象皆为人的情感的表现,人的精神的
反映,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
探寻我国古代玉文化的发展脉络,为何古人多偏爱玉?(三)
玉文化繁荣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玉文化最冷清的一段时间,大一统帝国崩溃,长期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受到了老、庄玄学和佛教的冲击,因 “不周世用”而式微,礼玉制度随着衰落。
同时各民族大规模迁徙,军阀割据,各势力混战不堪,无力兼顾和控制广袤的西域地区,因此,盛产于西域地区的玉石原材料的供应也得不到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玉制品变得极为稀缺。
而且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物质资源尤其匮乏,统治阶级不得不提倡俭朴,对玉器的使用加以限制,手工制造业因此而衰败,在长达近400年的时间里,玉制精品极为稀少,只有玉杯、玉盏还有些精巧之作。
直到大唐时期,国家走向安定团结,疆域辽阔、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来往,异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使得玉文化再一次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唐代玉器数量大幅度增加,市民阶层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玉器彻底摆脱了神秘的祭祀和宗教外衣,玉雕制品多以珍玩、装饰的形态出现在市场上,洋溢着浓郁的世俗气息。
同时,由于与印度、古波斯等国的广泛交流,唐代博采众长,借鉴和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譬如“八瓣花纹玉杯”“兽首形玛瑙杯”等珍宝既展现了唐代玉雕艺术的最高水准,又体现了中西文化元素的结合。
其次,唐代玉制工艺不仅善于从传统的绘画、雕塑进行艺术借鉴,还不断融合创新,琢磨出了卷云纹、卷草纹、连珠纹等具有盛唐风格和特色的玉器纹饰,令人耳目一新。
唐代人物玉雕多是以佛教为素材,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飞天玉器,人像以镂空技法制成,为飞天凌空驾云状,纹饰大多以少数民族人民的形象为主,有弹琵琶、乐舞、吹奏、击鼓等,具有明显的异域风情。
如果说唐代玉文化显示出的是浪漫飘逸的艺术气息,那么宋元时期则是深入世情民俗的写实主义。宋代,玉文化从神圣的殿堂开始走向大众化、世俗化,“礼”性大减,“玩”味大增,更接近现实生活艺术。
两宋城市经济繁荣,物阜民丰,展现市民生活的写实派艺术得以发展,表现在玉文化上就是玉器的形貌、工艺、图案、花样品种甚丰,人物、花鸟、走兽等器物,形神兼备,更加富有生活情趣。
玉的使用场景不断延伸,更多地转变为供人们使用、玩赏和收藏,宋代玉器的消费对象不再仅仅是贵族高官或是文人雅士,民间的普通百姓也开始迷恋玉器、使用玉器。
宋代玉器匠心独运,善于利用玉料的自然色泽纹理和形状的差异,雕成相符合的形态,浅磨深琢、浮雕圆刻、立体镂刻等高端技艺相继出现,玉器制作更为精美,展现了宋人对自然美的崇尚,揭示出当时所盛行的追求现实的风气。
除此之外,当时宋朝与北部辽金政权长期对峙,明显带有民族特色的辽金玉制品丰富了传统玉文化艺术风格,至于元代,草原民族豪迈雄健的气魄,通过起突手法,融入到了玉文化之中,使得玉那一时期的玉文化兼收并蓄,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代史#
到沈阳必到辽宁省博物馆,辽金清三朝珍品无可替代!
坐落于沈阳市浑南区智慧三街的辽宁省博物馆,是辽宁省内最大的综合博物馆,馆藏十余万件珍品文物,不乏北燕冯素弗铜鎏金马镫、簪花仕女图、契丹皇族玉器等国宝级精品。
新石器时代辽河与中原文明平行发展,但夏商黄河流域农耕与制造领先,直到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辽河文明强势复苏,女真族创建金国和清朝,推动辽河文明与中原文明融合。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极富地域特点,辽初纹饰以牛马羊为主,后期向龙虎纹饰转变,是辽代汉化的直接体现,同时,辽、金和清朝,以“铁骑”天下闻名,长弓、双马蹬、桥形马鞍,配合战马发挥最大威力!
辽宁省博物馆佛像很多雍容祥和,不似其他博物馆庄严肃穆,源于游牧民族对母族崇拜和女性参与政治的特殊情况,辽国萧氏家族、金国李氏家族、清朝孝庄太后等,女性政治家影响了国家文化基因。
辽宁省博物馆内,全国最大的铜镜馆,数百面铜镜展现古代礼教,正衣冠,树仁德,精美纹饰与制作工艺皆是智慧,而玺印馆和钱币馆,历代玺印和钱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国内多数博物馆都名列前茅。
辽宁省博物馆,确实不及陕博千年辉煌,但论及辽金历史和清朝崛起,辽宁省博物馆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到沈阳辽宁省博物馆珍品,必会让您觉得不虚此行,因此成为中国博物馆热搜榜第九位,实至名归!
#遇见博物馆# #全民博物馆# #沈阳头条#
金色岁月
2022-11-07辽、金、元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经济处于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共存的状态,文化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北方民族文化特征,并受到中亚文化的影响。辽金元三代400年间从统治集团到民间,都吸收了崇玉、敬玉、佩玉的观念习俗,重视发展“碾玉”业,玉器艺术造型、纹饰、工艺既能突出地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又能准确地掌握细节的变化,制作的玉器造型自然,形神兼备,反映了华夏民族风情。整体上看,辽金元玉器在继承唐宋玉器的基础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呈现出时代特征,表现出民族化、地域化、生活化的独特风格。
一、辽代玉器的种类、工艺特色与文化特征
辽代玉器绝大部分采用新疆和田玉制作,玉材以和田羊脂白玉、白玉为主,兼用和田青玉、青白玉及少量玛瑙。从工艺特色看,辽代玉器继承了唐代以来的制玉传统,因材施艺,设计巧妙,加工精细。全面应用了唐代的园雕、镂雕、片雕、浅浮雕、俏色等琢玉工艺和用阴刻线表达细部特征的表现手法,并在制作的白玉、青玉园雕作品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如俏色玉园雕动物小熊,能充分利用俏色将小熊头部毛发,尾部黄色显示,使整个玉雕充满生气,平添了亮丽的色彩。反映出玉匠因材设计,施艺制作的匠心,并具备了较高的审美意识和精雕细琢的能力。在造型上辽代玉器造型不拘一格,神态自然,创作题材选自常见事物,写实性很强,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价值。
从考古发掘出土和传世玉器中可以看出,辽代玉器的文化构成比较特殊,其中包含了契丹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方文化等诸多因素。从玉器所反映的文化特征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为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玉器:如臂鞴、胸饰、臂饰、嘎拉哈、带T形的项饰、园雕玉熊、海东青、天鹅和极少作为玉雕动物的蝎子、蟾蜍、蛇、蜥蝎等;二类为仿中原文化的玉器:如玉砚、玉水孟、玉盒、玉带、圈足杯、圈足碗、动物园雕玉龙、玉凤、玉龟、玉鱼、玉鸟、玉兔、蝴蝶、鸳鸯和植物、花卉造型的玉器;三类为佛教文化的玉器:有玉塔、玉飞天、摩竭、法轮、佛像、海螺、金刚杵、人首形神鸟等;四类为具有域外文化特色的玉器:如四曲海棠花式杯、孔雀十六曲刻饰水波纹玉碗、白玉花式碗。
二、金代玉器的造型、工艺与民族风格
金代统治者由于受到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逐渐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采用汉制。使政权得到了巩固,经济得到了发展,科技文化不断进步,形成了一个汉化的多民族的统治政权。出现了史称 “小尧舜”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从《金史》中得知,金代统治者除了保留本民族的信仰祭祀文化传统外,大量吸收中原汉族的用玉制度。在祭祀、宝册、车骑、装饰、服饰等方面广泛使用玉器,并有严格的用玉制度,用玉盛况空前,具有一定规模,不亚于宋代。如金朝典章规定,一品及王公、妃用玉宝;上尊谥礼用玉册、玉宝;封册仪物用玉圭、玉册。皇帝束玉带,刻琢“春水”和“秋山”之饰,其中玉兔鹘带,即以天鹅与海东青鹰为图案的玉带(春水玉)是金朝官制朝服中最为贵重的珍品。
金代朝廷所用玉材全部取自西域(今新疆和田地区),主要是 通过西夏国(公元1038-1227)得到和田玉,制玉所用玉材以和田羊脂白玉,白玉为主,和田青玉为次。
金代玉器具有独特风格,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是“春水玉”和“秋山玉”。据《金史·卷四十三》记载:金代皇族有狩猎的习俗,每到春秋时节,皇帝便带着鹘(海东青,一种小而健的猛禽)去狩猎,用鹘来捕捉天鹅。史学界据此把春天的狩猎,带有鹘攫天鹅、荷叶、芦苇、涌浪、大雁组合图案的玉佩饰称为“春水玉”。其图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天鹅,其势向下飞行,翅羽较直,凹凸明显,分为横向排列的两组或三组,个别羽呈弧状,鹅身有不匀的短阴刻线排列。第二部分为鹘,翅羽大,尾略小,呈擒鹅状。第三部分为相伴的芦苇、荷叶、水草、涌浪,荷叶大而简练,叶面呈下凹状。
三、元代玉器的造型、工艺与民族风格
元代玉器制作是在宋代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玉器工艺分为官方玉雕工艺和民间玉雕工艺。
元代玉器工艺雕琢方法有镂雕、园雕、透雕、浅浮雕、均与阴线刻相结合。雕刻技法中有粗又有细,粗的雕琢刀法浑厚,具上古风味,细的器物又确实细得出奇。在玉带钩、玉带扣上加镂雕纹饰,是元代玉匠创新的造型与工艺方法。在玉带板上作双层镂雕工艺,即“花下压花”工艺,是元代的镂雕技法,除了在平面上雕出双层图案外,还能在玉料上多层雕琢,起花多达五、六层、里外兼顾,错落有致。并出现了多层复杂透雕链环器皿创新玉器,利用俏色技巧的“俏色玉器”,工艺精湛的大型园雕玉器,构图密实、紧凑的炉顶,帽顶立体玉器。装饰品多以动物型与花卉型为主题。圆雕为主,片形为次。其他器多属圆雕,有圆形、椭圆形及随形。纹饰造型有龙纹、虎纹、鹿纹、螭纹、凤纹、鱼纹、花朵纹、凌霄花纹、鸟纹、人物纹、雁纹、天鹅海东青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