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如何看待博士进国内很多高校的“35岁”红线现象?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如果是医学博士,35岁就意味着不要结婚生孩子,一直上学,而且考什么上什么都很顺利的那种,35前可能可以找着工作。本科5年+3年研究生+4年博士。中间还要复习备考,女的中间要不结婚生孩子,可能可以赶得上。但人生不可能让你上了大学一直学到35岁的。。。难道这种一直上学的人就很优秀吗?到底什么样的人能胜任这份工作?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完全成立,身边很多30岁左右国内博士毕业,然后去美国做5年以上博后,还有的做了8、10年博后,最终发了几篇好文章,回来直接省特聘教授、教授、副教授等,但是以上需要很大的勇气,并且遇到一个好导师。针对35岁的红线现象,应该只是针对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代表作品的博士。
当然有道理啊!我们测算一下一般人求学的年纪,22岁本科,硕士博士最迟7年,也就29岁,所以,进高校,35岁红线算是比较宽松的。
国青以及其他科研资金的申报,也是有年纪要求的,之所以高校有红线35岁,我想,也是基于方方面面考虑。试想,一般人退休年龄60岁,工作25年,在高校合适吗?申报课题往往受阻,对于今天高校进人而言,非升即走,都有硬指标要求的。
供求关系决定市场取舍,现在博士供大于求,所以才有35岁危机的说法。
但博士毕竟是活到老学到老,经验是逐步累积的,从这个角度看,不应该刻意设置年龄障碍。
又或许换句话来说,现在的高校只是想招干脏活累活的苦力,不想招养尊处优,慢悠悠做科研的人。
谢邀!高校之所以规定博士35岁红线,主要是由于博士毕业到35岁之间是一个人科研创造性最强,工作活力最旺盛的时候,同时在读博士期间也会跟导师做一些前沿研究,会有一些科研积累,也会有一些成果尚未发表出来,所以这个阶段是最容易出科研成果的时候,同时国家对35岁以下的年轻人,在很多项目的申报方面都有倾斜,相对来说青年项目比一般项目要更容易获批一些。主要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高校需要出成果,尤其是科研成果,所以他们在博士进高校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更倾向于招聘35岁以下的年轻博士。
#如何看待博士进国内高校的“35岁”红线# 40年前,在报刊上读到国外的博士找不到工作,转行干别的,有些希望做学术的人,为了等待机会就先去开出租,觉得很不可思议:博士居然跑餐馆去洗碗,去做出租车司机,唉,万恶的资本主义。
遥想当时,国内学位制度设立不久,一因为高远,二是因为人少,普通人很少关注博士。就连一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把博士看得高不可及。就连硕士在当时也很少见。有硕士以上的学位,在任何单位都非常欢迎,如果有博士学位,更被当成大神去迎接。那时,博士被看得比教授还要高。一个人获得博士,就可以稳操胜券进入大学。文革后最早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很多都超过了30岁,例如中国第一批文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中,莫砺锋35岁,王富仁41岁。但是这些人在当时都是高校争抢的对象,一毕业马上就留校。物以稀为贵嘛。
90年代末,考博开始热起来,博士学位正在变成高校和高校教师的需要,因此非常吃香。当时很多高校青年教师想去读博士,学校都提供资金支持。只要博士毕业,不仅不愁找工作,而且被各大学当做人才争相迎娶。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尤其受欢迎,因为没有博士点的学校需要这样的头衔来为自己的学位点申报提气,这类的教授博士也有助于增加关注度。
到了本世纪最初的几年,不仅博士热起来,博士点也变成了各个大学争抢的对象。当时有一个词叫”跑点”,就是各大学在了解每年博士点的评议人情况之后,派人到相关评议人所在的单位去拉票,争取对方投自己博士点申报一票,这种跑点不仅需要尽可能动用熟悉的人际关系,而且需要动用物资,也就是送礼。
就在那些年,博士点开始乘着火箭飞跑,就连过去很不被看好的普通地方院校都逐渐有了博士点的一级学科。于是从201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博士被大量生产出来。博士学位获得者越来越多,不同学校培养出来的博士的差别也开始显露,一些985高校在办学上追求所谓高层次,研究生比例超过本科生比例,研究生中大批的是博士研究生。
随着博士的大量增加,很多高校在每年的人才招聘中对博士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最初是那些名校博士比较受欢迎,后来在名校的博士中,又开始挑选他们的本科学历,当然博士的年龄这个时候也变得重要起来,过去35岁可能博士刚刚毕业,而现在,35岁已成了一条高校就业的红线。
在全面的内卷中,人人自危。当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遍地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可以作为身份优越感的象征,未来大学招生堪忧,遍地都是博士的时候,高校里的博士学位点也岌岌可危了。
老甘闲聊,跟你聊聊。
年龄的划定,主要和学校内部的学科建设安排有关,再说的直白点,就是和基金申请有关。国内的青年基金截止时间就是35岁。照顾女性,到40岁。这个基金对于教师个人和学校来说都十分重要。一个刚毕业的博士,人脉,专业积累,文章等等,都不具备优势。青年基金的申请,能够支撑一个新教师未来三年的发展,钱不太多,但是意义重大。有了青年基金的支持,对教师的招生,职称,科研考核等等,都有帮助。
对于学校以及学院,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情况,直接决定了对该学科的评估。如果拿的基金多,学科评估的级别高,获得的拨款以及政策支持就多,学院学校就能够得到发展。面上基金竞争激烈,而青年基金相对容易,而且是国家级基金,所以各个学校,尤其是排位相对靠后的学校,都会非常重视青年基金的申请情况。所以不具备青年基金申请要求,且科研能力一般的求职者,学校一般就不愿意提供职位了。
当然,如果你过了35,但有能力申请面上或者更高级别基金,科研成果够硬,那么学校就不会在意你的年龄了。
#如何看待博士进国内高校的“35岁”红线# 说明国内博士想进高校的人太多,高校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年龄,也成了一道坎。
过去和现在,博士毕业,求职于高校,一直非常热门。绝大多数博士,都是因为喜欢科研与学术,才去念博士。从事科研学术工作,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今,别说985,211院校,即便普通二本一本院校,对引入博士,要求的条件都十分苛刻,因为毕业的博士数量多,职位少,竞争激烈。
35岁,对于信息产业的码农,也是一道坎,毕竟工作强度大,996,肆意加班成了常态,当然待遇丰厚。对于进入高校的博士,设立35岁红线,肯定有它的道理。首先,一般博士毕业的年龄,在30岁左右,18岁进校,四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假如少数专业五年制,一直不间断,顺利的话,也不到30岁,何况还有硕博连读呢!当然,考虑博士延期常见,再怎么延,35岁肯定完成了学业,因此,个人认为,35岁的红线,是合理的。
除了极个别本科毕业或者硕士走向社会,出于对科研的喜爱,再次选择念博士而超过35岁的,绝大多数博士甚至博士后,如果35岁前无法毕业,说明学术资质平庸,没多大的潜力可挖。要进入高校,教书育人,科研学术,只能混日子罢了!
一,中国博士生教育发展顺速,博士人才市场供给充足。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扩招厉害,大学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变成了现在的大众教育。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很多十年前的专科院校,现在不仅升格本科,甚至发展有了博士点,中国已经培育了世界人数最庞大的博士生队伍
过去凤毛麟角的博士人才,现在烂大街的都可以碰到。虽然博士生现在还没有供过于求,但至少已经是并不稀缺了。博士生含金量在减退,博士生求职时被用人单位“拣肥挑瘦”在所难免。
二,高校招聘博士的内需编制有限,
高校教师通过内部培训提高,外面高薪引进,过去高学历师资严重不足的局面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
大多数老牌本科院校人才急缺需要大量引进高学历师资的现象不复存在。每年高校招聘老师,主要是结构性补充一些学科过去欠缺的高学历师资和正常人才交流、退休等人员缺失的岗位,因此需求数量有限。供需关系变化了,用人单位有了优中选优的人才基础条件。因此很多高校就制订了许多非常苛刻的条件,来限制挑剔博士生,而“35岁红线”就成了高校人事招聘的懒政条款。
三,国外高校招聘对于年龄歧视法律约束得非常严格的,一旦吃官司,挨处罚毫不含糊。
国外别说高校用人不敢设置所谓的“35红线”条款,就是普通企业都不敢有用工年龄歧视。比如沃尔玛对于全球供应商的每年社会责任检查验收,委托第三方评估检查,找员工座谈,查看文件资料,都非常认真,一旦发现劳动用工歧视,轻者勒令整改,严重者立即终止合作。
四,高校招人博士“35岁红线”在法治社会应该消失。
我国劳动法规定,企事业单位用工不得有任何歧视性规定。高校招聘博士35岁红线,是违法无效的。高校应该做尊法用法的楷模,高校公然违法出台潜规则,其示范性和破坏性是灾难性的,希望主管部门予以纠正,受歧视的博士也应该主动收集证据,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正常来说博士毕业基本在28-30岁,而大多数博士的独立科研生命从此开始。各高校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获取域,以及高校的持续竞争力,就依靠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博士接力。而35岁是各个国家基金对青年项目申请人的年龄限制,过了该年龄申请国家级基金的难度更大。因此引进35岁以下的年轻博士,获取经费支持的可能性更大。谢邀!
作为一名34岁今年7月份即将毕业就立马35岁生日的博士研究生,看到此问题甚是感慨。 很多工作和博士后只要“35岁”以下的,国自然青年基金也是要求35岁以下的。忽然后悔不听老人言,应该读书要乘早。一直不好好学习,拖拖沓沓,现在34岁博士才毕业。拖延症晚期过几天35岁就满了工作还没找好,感觉做什么都有点来不及。感谢您邀请我发表看法,对于我来说,还是人祸大于天灾,不怨天不怨命,我活该[泪奔]
静以修心丶
2022-11-02#委员:建议取消博士就业35岁的限制#【取消博士就业35岁的限制,值得研究】全国政协委员邓纯东建议取消博士就业35岁的限制,他的判断是,社会上不少单位把小于35岁作为招聘的基本准入条件,这种限制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这个话题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国有企业、国有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学、医院等机构或者各种青年科研奖项的评选,都会把35岁作为一个门槛。
显然,为什么是35岁而不是别的,没有科学的研究结论,更多是一个惯例。当然,这个惯例也有其自己道理,比如科研能力可能在年轻时更富有爆发力。尽管如此,这也是一个概率问题,35岁肯定不是一个绝对具有界限价值的年龄。
数据表明,在正常情况下,读完博士应该在29岁左右,但事实是,我国博士毕业的平均年龄在33.17岁左右,而且,博士生的延毕率高达39.68%。因此,在现实中,存在毕业就“失业”的可能,失去了进入科研机构的年龄条件。取消35岁年龄限制,显然有助于缓解博士的就业焦虑,从而可能有助于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科研队伍的扩大。
但是,我们想依靠各个社会单位自觉地取消这个年龄限制并不现实。因此,从政府层面研究这一建议,就具有相当的价值,让我们从顶层设计和政策导向上推进这一问题的解决。(本报评论员 张树伟)
头条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