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2

博士毕业到今天已经35岁了,依旧平凡如尘埃。该何去何从?

想咨询一下关于博士毕业到今天已经35岁了,依旧平凡如尘埃。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0 个回答

  • 教育

    看到这个题目,令老夫感慨万千!35岁的博士毕业生,并且已经是大学副教授的职称,题主仍然感觉是“依旧平凡如尘埃”。说明年轻人不甘心目前平淡的生活,还有更上层楼的积极心态。

    博士毕业生,已经是人中精英,对于个人目前的现状不满足,很有可能是在工作、生活或者其他方面没有达到个人所期望的那般美好前程。

    年轻人不甘落后,心怀抱负,既有壮志雄心,又有博士光环,对入职后的种种不称心不如意产生思想波动,对未来何去何从,问计于广大网友,确实是一个好的办法。问题的关键作为路人,对于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很难做到有的放矢。弄不好还会伤及自尊心,其不是好心变成了驴肝肺。

    既然博士毕业,本身又在大学任职,教学科研应该都是个人的强项,为什么不可以发挥个人的专长,实现其人生的价值。现在的大学,政府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只要个人有敬业精神,出来的成果别人是抢不走的,只要能够将个人读博的劲头继续发扬下去,取得成功的曙光就在前方。

    不错,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顶尖人才,面对社会这所大学校产生的不适应,也是可以理解的。个人改变不了环境,只有改变自己,适者生存。35岁正处大展宏图的最佳年龄段,年富力强,又有令人望尘莫及的知识积累,只要将个人的心态调整好,充分发挥个人所研究的专业所长,把个人的关注点和精力转移到当前的工作中,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扬长避短,干出一番事业不就有了成就感。

    科研、教学工作大部分时间是脑力劳动。受不了一些其它因素的干扰,尤其是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的申请、住房以及孩子的入托上学等等事关个人生活、工作的安定。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并不是某个单位所独有,只不过有些地方表现得较为突出,而有的单位解决得相对公平合理罢了。

    人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之中,大学校园还算是相对的一方净土。但是应该看到,那里云集了大量的高级知识分子,山外有山,能人辈出。个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心思用在个人的工作事业中,也许可以暂时摆脱几多烦恼。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积累,也就见多不怪了。

    做学问本身就是单调乏味的工作。不象登台表演去唱歌,吼上几嗓子只要得到受众欢迎,一举天下扬了名。似乎就有了成就感。从事科研工作不同于别的工作,没有捷径可循,有的人穷其毕生精力就做一件事情,失败与成功的机率应该各占一半。所以说暂时没有看到希望,并不等于今后看不到希望。(原创于:2020/12/21)

  • 风去了无痕

    大龄博士是退还是坚持?

    网友分享:

    本人工科博士一枚,今年博四上完,感觉读不下去了,跟老板关系很僵了,整天被pua,以硕士的身份找了一个家里那边的大专老师,事业编,讲师一年拿到手后是10w,各位小伙伴,我应该退吗?
    存在的问题:
    1.自己岁数大了,今年已经35了,如果按照8-9年毕业(自己保守估计),博士毕业将近40了,不知道毕业了以后还能干啥;
    2.虽然已经写好了3篇,但是没有一篇论文中的,目前还没有开题(老板要求必须有文章才能开题),看不到毕业的希望,距离毕业遥遥无期;
    3.能投的期刊很少,因为一些3区或者4区的期刊老板不认,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好的投不中,老板不让乱投文章,怕影响他的声誉;
    4.不清楚这个方向到底应该怎么做下去,或者说可能自己觉得论文写的不错,但是让外人来看可能是一坨屎;
    5.和老板的关系很僵了,她瞧不上我,觉得我水平基础等等都很差;
    6.有孩子有家庭了,孩子今年上幼儿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怎么陪伴她;
    7.随着岁数越来越大,其实也没有信心搞了,已经身心疲惫了;
    8.实验室没有小老板,老板一个人没有任何团队,没有指导,没有项目,没有课题,全是一个人在探索,搞出来的东西,必须要和他讨论后才能投稿,讨论过程中各种pua,要么觉得没有创新,要么觉得没有意义,整天要求我们投顶刊,但是自己确实没有那个水平。
    目前存在的一些优势:
    1.已经写好了3篇文章,另外还有一个点子可以继续做和写,至少有4篇文章,虽然不敢说可以投多么好的期刊,但是至少有一些东西;2.即使退了,现在有一个工作保底,也就是一个学校的事业编,待遇很一般,是一个一眼望到头的工作;
    3.父母对我做什么样的选择都很支持,让我自己过的开心就好,真心感谢父母,但是爱人还是希望我读下去。
    自我评价:1.是不是还是没有努力到位?感觉自己也挺努力的,但是前几年一直没有成果,直到博4才有的一些想法;2.是不是缺乏跟老师的沟通?换句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我是不是不会哭啊;3.脑子太笨,不会来事,不会巴结讨好老师;4.自己的能力确实太差了。
    最近一直在想这个事情,大家给个建议吧,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谢谢!

  • winter

    和你差不多,我也是博士毕业好几年了,如今过上平淡无奇的生活。每天千篇一律上班,下班,然后是周末。拿着高学历,做着需要特殊技术含量但又类似于流水线女工一样的工作。门诊来就诊的每个孩子或许病情有所不同,但这些问题在医生脑子中早已定格成某一种顺手拈来的工作程序。有时候也会一丝丝厌倦,但转眼又觉得这不就是生活的样子吗?有多少人几十年如一日在一个岗位上默默无言,而我们才开始了几年呢!

    确实现在博士已经不是稀罕人物了,所以我们要放低心态。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辜负自己的高学历,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多去思考和发现,在平凡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人生在世,不进则退,这个社会最终还是凭实力说话的[呲牙][呲牙][呲牙]。当我们对生活感到厌倦,往往不是因为我们我做得太多,而是因为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

    平淡生活,自知冷暖。拥抱时代、活在当下,不惧将来、无愧于过往,这就是我们这些高学历民工的使命[偷笑][偷笑][偷笑]。不同学历水平的人,说到底都是打工人,只不过赖以生存的本领有所不同而已。咱们既要知足,又要拓展,清楚自己的坐标同时放眼未来,加油[玫瑰][玫瑰][玫瑰]。

  • whatsns

    我和您同龄,不同的是去年才博士毕业。我是硕士毕业后在科研院所工作5年再去学校在职读的博士。其中边工作边读博的个中艰辛就不细说了,反正有段时间还去过神经内科开了些精神类的药物。幸好结果是很美好的,三年按时毕业,发了四篇SCI,有篇还是10+的顶刊。我说说我的想法吧。

    人活一世追求什么,首先要问自己的内心。有人觉得和心爱的人平安稳定的度过一生,安稳的工作、美好和谐的家庭便很有幸福感;有人觉得要竞争,要往上爬,实现名誉与地位的跃升,掌控别人的命运很有成就感。而大部分人是介于两者中间的,既希望工作上有所成就,又想拥有完美的家庭,左右而不知取舍,最后可能两者都不兼得。家庭和工作兼顾是大家美好的梦想,但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在某一边得到什么必然在另外一边失去了什么,因为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重叠的。

    您已经是高校副教授职位了,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可以说已经超越了90%的同龄人,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进高校而进不去(我就是^_^)。人最大的成熟就是接受自己,不管自己是否对自己满意,接纳身体里的那个自己,承认他、赞美他,才能知足常乐。

  • 左岸

    博士毕业,无论在什么样的大学工作,不平凡的人都只是少数,做平凡如尘埃的大多数人,挺好的。过了35岁,生活进入稳定期,好好享受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 风华正茂

    你博士毕业较早,说明学业有成;你才35岁,说明年富力强;你不甘平凡,说明胸怀大志,有进取之心;你已经是副教授,说明事业已有所成,只是尚未达到你的目标,但未来可期,前途无量!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要静下心来做学问确实不易。年轻人渴望逆天改命、出人头地并没有错,但切忌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你年纪轻轻就已经取得副高职称,实乃人中翘楚,相信你之前一定付出了艰苦努力。既然你可以从讲师晋升到副高,那我也相信你一定可以从副高顺利晋升到正高。教师受人尊重,尤其是晋升教授之后,你的荣誉、待遇等都会迅速提高,很多东西都将得偿所愿,水到渠成。

    毕其功于一役也许有些难度,但你已经具备了相当扎实的基础,箭在弦上,只要耐得住寂寞,再接再厉,潜心钻研,我相信你的教授职称必将指日可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希望你切勿患得患失、灰心丧气,请相信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

    我也跟你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出身贫寒,天资鲁顿,但父母从小就告诉我,惟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所以我自爱自强,发奋读书。大学毕业后,我明白只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方能得偿所愿,不负此生。

    我是工作之后再读博的,32岁才博士毕业,得益于当时的人才引进政策,博士毕业当年底即晋升副教授。或许是国家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机遇,或许是领导关怀与栽培,或许是机缘巧合选对了研究方向,或许是自己确实付出了一些努力,我36岁得以晋升教授。又或许是尝到了搞科研的甜头,又或许是自己确实一直在努力,笔耕不辍,从未懈怠,所以几年后逐步晋升到二级教授,并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当然,我现在仍然是一名教书匠,仍然奔波于三尺讲台,仍然平凡如初。虽然没有大富大贵,成名成家,但我感恩、知足,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让我得以安身立命,养家糊口。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问前路,只管风雨兼程。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刻苦勤奋、坚持不懈”一途。请继续努力吧,相信你终会“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 沉稳步伐

    求学噩梦?一名在读博士留言:“延期毕业很正常,但父亲认为这是我人生中的污点“,在延毕率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博士生们该何去何从?

    兰哥知道博士生的延毕问题一直非常的棘手,但不知道的是,“延毕“在大家眼里,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甚至有网友觉得“延期很正常,按时毕业才是不正常的“。这种看法无疑和博士高强度的科研压力和极限拉扯的导师关系沾边。

    许多高校的博士毕业要求都明确规定了要达到一定的论文数量,这些论文不仅要发表在国内的核心期刊,例如北大核心、南大核心、科技核心等。有些高校必须要学生发SCI、SSCI等国外核心期刊。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都不容易,特别是国外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有些团队10年才能发出一篇。

    除此之外,导师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许多导师给了学生科研帮助和指导,让他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但那些“坑“学生的导师也不在少数。导师二字,说的好听,但有多少是真正指导了的呢?

    被导师卡毕业、被导师压榨成为了许多同学读博过程中的噩梦。但为了学位、为了父母这么多年的支持,只能忍。

    这些操作联合起来,便使“延毕“这件事情成为理所应当。

    所以在读博前,一定要考虑清楚,在无人支持的情况下,自己是否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就像那位“父亲认为延毕是人生污点“的同学一样,当父亲觉得博士论文就像小学生作文一样简单,不理解为什么读那么多年还不能毕业时,她很无奈。

    毕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博是一场孤独的修行。

    对于博士延毕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关注@兰哥的论文圈,每天掌握第一手核心期刊资讯,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分享。
    #教育微头条##论文##职称论文#

  • 教育

    35岁何去何从,走不出的中年困境

    近日有网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浙江省代省长王浩留言称,建议放宽公务员考试35周岁的限制,让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也能有一个相对较为公平的竞争起点。

    对此,浙江省公务员局11月1日回复称,经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调整。目前,包括中央机关招考公务员在内,年龄要求一般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对于2022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放宽到40周岁以下。”
    得到这个回复,广大网友纷纷表示不是很理解。当今社会延迟退休已经开始,严守35周岁这条限制线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更多的网友发声说让处在35岁困境的他们该何去何从。其中女性的年龄焦虑来的更早一些,28岁以后,或者30岁以后因为婚姻和生育问题就要面临各种挑战了。这次所谓的放宽也只是对高学历人才的放宽,可是这些高学历人才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就超过三十岁了。招聘的岗位是不是需要如此高的学历配置?

    从35岁到65岁,真真是人生的黑暗森林。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

    如果35岁失业或者辞职后,绝大部分好的单位拒绝招聘35岁以上的员工。这些人往往只能只能降薪向下找,以前拿2万一个月,变成拿1万一个月。若没有一点老关系、过硬技术,只能考虑搞搞培训啊、咨询、外包这类事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年纪再大点,只能考虑打零工了。

    社会能不能给多点包容和理解。35岁真的不算老,还干的动。对此你怎么看,评论下方留言讨论一下,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 淡定自如

    不要再迷信博士学位了。以某985为例,本科生4000多人,博士生也是4000多人。所以统计上博士早就不是稀缺物种了。有想法,有本事的早就离开了学校,甚至根本不需要学校。不要执着于写论文。说实话,几百页的论文,真正有用的金句干货能有几句呢?你其实本科就可以踏上社会了,干个几年,开过眼界,下定决心要搞科研攻某个方向了,再回炉读博也不迟。

  • 金色夕阳

    首先,博士毕业只是专业上深造,受教育程度较高,和是不是平凡没有关系。没有哪里说博士毕业就不能平凡。其次,学历高不表示一定能够做出惊天动地不平凡的事情,只是一个学历。袁隆平就是中专毕业,但是一辈子研究杂交水稻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三,芸芸众生都是平凡的。博士毕业也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没啥特殊的,高校博士云集,都得教书监考改试卷做班主任带学生,做着平凡的专业工作。除非特别有创新禀赋,特别有科研探索能力,如同去了美国的颜宁,大多数都是平凡的。博士专业领域了解的比别人多,其他方面缺乏认知都大有人在。隔行如隔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