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7

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_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想咨询一下关于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3 个回答

  • 秋水共长天

    明思维之道,得教学之法--数学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2022年8月24日,网上学习了渝北区进修学院蔡老师,数据谷中学吴老师的讲座及同仁周老师的课,收获颇丰,有以下感悟:初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初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意义.
    一、课堂教学从头到尾都要秉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数据谷中学吴老师结合几何直观阐释了核心素养本质,也就是史宁中教授所说的,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因此数学教学一定要关注这两个关键点:学生与学法!教学过程一定要心中有学生,为此授课过程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力求学生举一反三,鼓励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起点与生发点的关系。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二、从周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教师要当好组织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周老师的课堂上明白: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授课结果有时会与备课时预想的结果相差很大,这就说明我们在平时备课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必要性。对教材要深钻细研,对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现在的学习状态,要明白教学过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差生,又要想到优生。可见备课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
    三、与进修学院蔡老师提出的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观点有同感: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引人教育领域,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数学家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信息技术能形象地模拟思维世界,再现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需要通过“等积变形”,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以前,教师运用教具演示,很难较好地完成“由曲变直”。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后,可以在学生动手剪拼图形,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基础上,再由计算机演示将圆等分成32份、64份……。分的过程具体、形象,突破了现实的局限,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启了心智,不仅掌握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可把圆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同样也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CAI课 件的动态生成,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 墨香

    #教学##能力##习惯##预习#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方法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而学生一旦养成了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则会事半功倍。同时,指导预习又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终身收益的。
     
    要让学生通过自学即预习教材去解决问题,达到获得新知的目的,就需要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安排时间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教师可按下面的做法指导学生:  
     
    1、认真阅读《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本单元训练的重点。  
     
    2、读、思、画、查、疑、写相结合,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  
     
    ①在通读课文中感知。指导学生在认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学生会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在文章中加上各种不相同的标记。例如:用“∥”标出课文中的自然段;用“——”标出生字词;用“‥”标出重点词语;用“=”标出重点句子;用“﹏ ”标出优美的句字,并反复朗读;用“?”标出不懂得地方等等。要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课外书、网络信息,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模型、影像等资源,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②在析读课文中质疑。根据预习中的发现的问题去读书,去解决问题,把用“?”标出的问题首先在学习小组中相互质疑,再把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向教师质疑,如果学生质疑还没有掌握文章重点难点的目的,教师就要向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读书、掌握知识。 
     
    3、在赏读课文中加批注。在预习阅读这一个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要把课文中写得精彩的段落,最令人感动的地方,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旁边加批注,并谈谈自己理解感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4、在预习名作名篇或者《预习》中有写作要求的,还应要求学生写些课文的梗概或者感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沉稳大叔

    我这么觉得,可以讲自主,合作学习,不要讲探究,没有一定的基础的都是“搬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