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8

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哪些不合理之处?

想咨询一下关于中国的英语教学模式有哪些不合理之处?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0 个回答

  • 沉稳风度

    我认为中国学习英文只是为了应试,在大学之前,可以说所有的英语教学都是为了一个考试:高考。小初高老师们会让你死背那些句型,单词,语法,然后再让你无穷无尽做题,反复巩固,达到效果。然后忽略了真正的教学。学生们应该处于英语的教学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吸收和学习

  • 风华正茂

    英语专业必须要有数理计,生化或政史哲地背景。不然培养的都是废材,承担不了科技类文献翻译的重任,只能做做导游,那真是大材小用了。。。

    应当成立专业的翻译社,将洋人的科技类期刊文献源源不断地本土化,这才是英语专业的本职。然而,现状差距太大!

    没能把其他专业的学生从英语学习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国家英语大学教育的失败!

  • 岁月如歌

    我们几乎每个人都花费了巨大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学习英语,但绝大多数是应付考试,学到的也只是“考试英语”,而不是真正有用的英语。我们很多人从小学到大学学了10几年英语还是哑巴聋子,连最简单的日常交流都无法做到,不合理的外语教育模式恐怕要负很大的责任。

    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违背语言规律,在本该牙牙学语的阶段学习读写,还要用分数去衡量好坏,结果为了应付考试,大家在本该学习听说的阶段,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记单词,读语法,做习题上,日常口语都说不利索,讲起语法来却头头是道,这不是典型的纸上谈兵吗?

    在我看来,整个小学阶段的英语课应该完全让位给听说训练,根本不需要课本,根本没必要学英语的读和写。能听会说日常英语后再进入到读写阶段,再去学拼写、语法这些内容。

    改革开放后重视英语几十年了,如果早这样做,我们早就告别了哑巴聋子英语了。一代代中学、大学毕业生即使是英语文盲,不会读不会写,至少日常用语没有问题,他们的下一代也从小就有了比较好的学英语的家庭环境,基本具备了学前在家跟父母学习日常英语的听说,入学后开始学习读写的条件,这样才符合语言的认知规律,并和学生的年龄基本同步。

  • 教育

    在英语学习中最怕老师照本宣科,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然而在全日制英语的课堂中,上课形式会比较多样,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加入活泼的西式课堂。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外教会在课堂中讲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拓宽学生的视野。老师把说英语的时间更多地转交给学生,大家一同在这里用英语进行思想碰撞与交流。

  • 岁月沉香

    我认为中国的英语教学还是存在问题的。

    首先,中国的英语教学无法创造浓厚的语境环境。即使现在我国正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积极努力的创造语言环境,但是由于我们的文化底蕴丰富,汉语的影响力大,与英语所适应的环境差别大,无法创造适合的语言环境,以至于不能很好的进行英语教学。

    其次,我们对于英语的学习,不能很好的安排学习的顺序。我们不是从口语学习开始,而是从单词,语法开始,无法让学生对英语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以至于在后期学习时,要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耗费了学习的时间。

    最后,中国的英语教学,太过于适应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虽说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很顺利的进行,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时的改革是无法彻底改变的。所以这使得英语教学存在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应试性太明显。

  • 沉稳前行

    #英语将退出小学舞台?官方辟谣# “英语讲退出小学舞台” 是谣言!

    也许有人会说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任何语言都能被翻译成英文,英文也能随时转化成中文,我们就不需要学习语言了。

    如果是旅游,一只小小的翻译笔的确是能让你轻松不少,你这边说了中文,那边就能翻译出来。

    但是如果是任何机会的获取,都是靠你自己本身掌握的一种技能。

    语言的背后还涉及交流、情感、学习,这些人工智能都无法帮你解决。

    英语仍然是我们首选的外语。因为英语是唯一一个被界定为全球化语言的语言。

    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学科用语最核心的语言系统都是英语。

    也许当下我们希望英语退出小学舞台,是因为一直以来英语教学模式的问题。中国的高考依旧是词汇、语法、课文、翻译为主。中国的孩子考试的时候,涉及语法、词汇、翻译和课文时,考试分都相当高,涉及听、说、写,分数就相当低。

    如果平时的教学内容能增加一部分的听说写的内容,让孩子多听,多写。

    不仅仅是关注孩子考试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实力运用语言的能力!
    #打开眼界#

  • 撩人心.

    清华将700多门课程,改为全英文授课,真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吗?
    为了与国际接轨,清华大学将700多门课程改为了全英文授课,这件事情很快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讨论,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我们生活当中大部分人,用到英语的概率并不是很高,因此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的去学习英语,因此在他们看来,全英文的教学并不能够培养出高端人才,反而纯粹是只为了追求国际化,追捧英语而已。
     
    清华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拥有中国最顶尖的人才,但并不代表每个人接受英语的程度都非常高,采用全英文授课的方式,其实会阻碍一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尤其是对于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虽然他们的英语成绩可能很好,但不见得能够讲得出一口流利的英语,也不一定就能够听懂英语。
     
    况且,将700多门课程改为全英文授课,对于这部分老师来说,也具有很大的挑战,虽然这些老师都很优秀,但有些人在英语上肯定也存在短板,即便是他们可以进行英语授课,那么很可能讲的也不够标准。
     
    不过,采用英文授课的方式确实是能够更大程度的与国际接轨,毕竟对于清华这样的学校来说,去到国外留学的学生越多,越能够证明这所学校的实力,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非得改成全英文上课了。
     
    对此大家是怎样看待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 岁月如酒

    大多数中国学生学英语是为了在高考中考一个好成绩,这就是问题所在。

    既然学生,老师,家长都是为了高考,那么自然课程的设置会全面按照高考的要求来设计。而高考英语现在比较注重语法学习,不太注重口语能力,所以,中国的学生普遍语法比较好,会做题,但普遍口语不太好。

    但其实也不能说他不合理,因为考好成绩的目的确实达到了。但如果以后是想要真的把英语当做工具,那就要想办法自己去提升口语。

  • 岁月沉香

    学习,要看原文。上课除应试内容外,多看英语视频和英语报纸。

  • 岁月悠长

    1.应试英语

    英语考试这部分是大量的中国式考点,极大的降低了学习有效性。中国英语考试是仔细研究中国英语阅读干扰项是怎么设定,除了考试,几乎使用不到。除了教学没有完全以应用为目的,传授(不含口语的)考试技巧,提倡题海战术外,虽然有些时候学校会有英语课内外活动,如外语节中的英语小品、英文演讲、英文故事创作大赛等,但也都是比赛性质的,生活类的东西很少涉及到。

    2.教材老套

    现在许多英语课使用的教材,都是由中国人编写,样式老套,导致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热情,好多孩子学的好像是“假语”。课程内容设置安排也不是很合理,生活化的知识较少。

    3.单词死记硬背

    很多时候,学校的英语教学一直“鼓励”死背单词,这就导致→记单词效率低→造句效率低→中英互译思维。说出来的完全是 chinglish。每天的英语作业就是天天反反复复读单词背单词抄单词,还定期搞单词比赛,发奖品,错一个10遍等等。

    4.教师力量弱

    现在一般的学校,师生比都很低,一个班四五十个人,老师对不能完全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学生也没什么上课练习口语的机会。很多是靠给孩子上课外班、补课等方式学习英语。在学校的英语学习效率不够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