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中文系本科生准备考研,跨考哪些专业比较好?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比学习更重要的事"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上学的时候,有的人总感觉天天在玩,看似漫不经心,一考试碾压众人,典型“别人家的孩子”。
还有的人,想学习,没精力,不学习,又焦虑,看上去已经努力了,每天都在看书学习,但成绩依然很一般。
其实,大部分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很多时候不是不努力,而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高手指点。
举个例子,世界级学霸斯科特·扬,就是一个特别“会学习”的人。他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仅用 1 年时间,攻克下 4 门语言。还在 1 年的时间内自学完成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公开课,并且最终通过了在正常情况下,需要四年才能修完的,计算机科学的 33 门课程的所有考试。
要知道,时间就是最宝贵的财富。那些有「学习技巧」的人,总好像多了很多时间。他们上学的时候,是班级前十,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工作后,哪怕 996,也能抽出时间和精力精进自己,几年下来你还混基层,人家已经混成领导。
作为一个比较爱学习的人,学习对我最大的挑战,就是专注力、记忆力、自律力以及时间管理等,尤其如今的碎片化信息爆炸,注意力涣散,已经成为学习中最大的拦路虎。
我一直喜欢阅读各种学习方法类的资料,最近还真的让我收集到了一份高质量的「学习技巧清单」,包含:
如何记住读过的每一本书;
如何在5分钟内摆脱拖延症;
如何通过练习,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如何利用科学方法,每天高效学习12小时;
如何利用「工作记忆」的分配,在考场上超常发挥;
如何掌握考试思维,成为一个特别会考试的人;
如何用连点成线法,在15天内背下10多门专业课;
一个人在家如何做到高度自律;
如何快速学会新技能;
……
上面的每一个技巧,都正中红心地打中我,最近也一直参照这套方法论在练习。虽然我已经工作多年,但是学习这件事,向来都是相通的。况且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什么,都重要。
这些内容出自极客时间的专栏《 如何成为学习高手》,作者高冷冷,哈工大化学本科,北大中文系硕士,知乎 64W 关注大 V 。整个专栏我花了 6 个多小时看完,不得不说,不愧是理跨文的北大学霸,没点技巧还真不行。
专栏通读下来,说 10 倍提升你的学习效率,毫不夸张。除了上面列的实用学习技巧,冷冷还把高手学习的 4 个底层思维、让学习速度“开挂”的高效记忆法、自律到骨子里的 9 大精力管理法则等,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这种精神,很难得。
而且最重要的是,让我对学习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陷入了追寻干货与方法论的严重焦虑之中。但其实,我们应该把 1% 的时间,放在追寻方法论上面,而 99% 的时间,应该去付出努力,把方法论落实为自己的行动。
为什么推荐高冷冷?
最早是在知乎看到她关于学习的问答,后来了解了她的经历,只能赞一句“学霸”,直到我上完她的学习高手课,才明白有时候不是“天才遥不可及”,而是“普通人没有找到方法”。
高冷冷她本科是哈工大化学本科,后来凭借自学能力,跨考北大中文系硕士,在知乎分享学习类干货,三年吸引了 64 万关注者,收获了 150 万赞同和 360 万收藏,在学习型答主中排名第一。
冷冷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深入摸索学习的底层逻辑,沉淀出了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论,这套学习方法,经全网百万粉丝验证,以科学原理为支撑,实操性极强。
来自北大学霸的方法,真这么有效?
在高冷冷数年的学习生涯中,常常会分析自己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并且去大量阅读心理学、认知类书籍,去了解大脑运作的规律,学习正确的思维,获知有实证研究支撑的科学原理。
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摸索、反思和实践的过程中,才总结出了一套超级实用的学习方法论。
所以这个专栏?
有理有据:以经过实证研究的科学原理为支撑
切实可行:手把手教你如何实践,不怕学不会
亲测有效:凝结了冷冷数年的文理科学习经验
成功实践:接受了百万人次的检验,并全面升级
最后,有一句话送给大家,「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尽管去阅读学习和实践,开拓视野,认知世界,改变自己。也许有一点,你会发现,从前学过的一切,都变成了一种力量,推动着你往前走。
理论一定要结合实际
我是理工科,中文系我的理解类似理工科的物理,那么学物理的一般要转到集成电路这样的应用学科。我爱人学逻辑语言学的,现在在大学教英语,也是很好的转型。
中文系我不是很懂,但是结合我的社会经验,中文系文笔一定不错,可以转到新闻、新媒体等行业,如果形象气质不错或者声音有特色,还可以选择播音主持,或者电影行业的编剧累。
小众学科也可以有发展,毕竟现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有了新的发展,祝你成功。
谢邀。
中文系本科专业一般包含汉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对外汉语(现在叫汉语国际教育)、比较文学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等专业,而对应的研究生专业一般是指05文学中的0501中国语言文学和其下属的8个二级学科及一些院校的自设文学专业,如果说研究生和本科学的差不多,我觉得这是一种误区,如果说本科阶段学习的只是一些皮毛,那么研究生在学习内容上更加的专业精深,在其中一个方向上深入学习研究,差异还是非常大的。
当然文学专业考研考察难度比较大,竞争大分数线高,这也是现实情况。
中文专业跨考相对较多的专业包括新闻传播,教育学,法学中的法硕非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哲学以及管理学中的行政管理等相对比较多一些;经济类专业也有部分考生跨考,但因为初试考数学的缘故,成功率不高。
中文专业跨专业考研,建议结合自身兴趣需要,选择以后就业相关联的专业报考,毕竟自己喜欢复习起来动力也足。
如果大家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也欢迎评论区提问
点击头像关注我,查看更多专业考研回答,总有跟你情况相近的
你的转发,我的10w+
我是张雪峰,一个让学习变得更快乐的考研老师
汉语言文学考研,考哪个学校比较好?
作为大学四年担任班级考研宣传组负责任的老中文人,对现今中文系考研的情况不敢说了如指掌,也可以说句“门清儿”。作为双非院校的中文系,辅导员在我们一进大学的时候就把考研作为重中之重来宣传。我们工作组曾经收集了全国211以上考研院校的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录取人数、还有参考书。最后由我来汇总。正是得益于当初的工作履历,才对国内许多大学的中文系报考难度心里有数。
这个问题是在是太大了,大到没边。涉及到如何择校、择专业、择方向。
如何择校?
报考哪个学校,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
第一,你梦想中最想去的学校。每个人在高中的时候都有一个或似有非有、或坚定不移的“梦校”。当然,不要告诉我你的梦校是北大……,因为好多人都是。(如果你非说,我就是要考北大,那咱们私聊。同学应届跨考北大哲学系,统考第二名复试被蹬,也许有你想知道的故事。)这是你选择学校时最应该考虑的事儿。只要你还想坚持,那为什么不去努力呢?
第二,你说我没有梦校,怎么办?那好,长这么大,你一定有一个你很想呆在那里的一个城市。甚至以后工作、生活,都想在那里。比如,据和我聊过的许多同学来看,很多人对厦门出奇的向往,有些人不去成都誓不罢休,还有人坚定要闯魔都,还有人心向帝都……那这个时候范围又会缩小了,因为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有很多学校可选之外,有些城市几乎没别的学校好选的。比如厦门,中文系除了厦大华侨与集美,假如你本科还不错,那就不用犹豫了。
第三,你说我没有想去的地方,我就想以后回县城。我看都行,只要能上。那好。假如你觉得都行,那以某省+师范+大学开头的学校就是你首先应该考虑的学校。在嘴里念念,其实就差不多了。你想考211,那除了北师和华师,只剩下那么几所了;不想考211,想求稳,那就安师大(古代文学可)、江苏师大(文艺学可)、江西师大(文艺学可)、福建师范(现当代可)……
第四,你说我就是不知道选哪个,你给翻译翻译,我到底能去哪?啊,行。咱们这样,你有你想考的方向,那我告诉你这个方向哪个学校还行。34所985院校,请你无需考虑方向。既然作为985,师资力量不差,只不过是相比较而言的。如果你誓考985,又比较怂,觉得不行,那好,大连理工、中国海洋了解一下。你说我想去北京的,那北理工、中国农业可以考虑;你说我想呆在西部(?)那就兰州大学,西北农林或者陕师大、长安大学(211);你说别推荐好考的,我就要业界顶尖,那好。北大清华不说了。文艺学请认准赵勇老师领衔的北师大以及朱国华、朱志荣老师带队的华师大(国内第一文艺学教研室,没有之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当然是西南以及南师大;语言文字学不是复旦以及安大(随着黄德宽被清华挖去,就……)?文献学去社科院,考古所不香?比较文学咱们请看川大,膜拜曹顺庆老师(业界号称西南王)。你说,我考虑一下,那行。
第五,你说,我觉得都挺难的,我能不能跨考。好呀,我建议你跨马克思主义,这招人多、学校多(随便选)、就业好、地位高(给大佬递烟);或者艺术学理论啊,中国传媒大学,多么有感召力的名字啊,你去选一选,有个叫广播电视艺术学,还挺好考的;还有,跨新闻传播啊,专硕招人多,不去挤一两个名额多好;
第六,你说,我觉得还是本校好。那我请你先去考别的院校,本校给你留着调剂用的。放心吧,调剂一定会想着本校的人。但是千万注意有些学校专收调剂生哈。他们的底牌是“双非莫入”。所以,要掂量自己的牌,再去打。
第七,你说,中文系考研太难,我不考了。我说:滚。#考研#
关键是你将来想干啥。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基础知识层面上是差不多的,但研究生并不仅仅是学知识了,而是需要运用知识研究问题了。跨专业的话,理论上是所有专业都可以跨。因为您还不明白读研真正的目的是啥,建议先好好想想再说。
岁月如梭
2022-10-02327分农学,复试没有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