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8

中文系考研可以考哪些方向?_中文系考研可以考哪些专业

想咨询一下关于中文系考研可以考哪些方向?,中文系考研可以考哪些专业,中文系考研可以考哪些学校,中文系考研考哪些科目,中文系考研专业有哪些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沉稳如山

    那要看你喜欢什么、古汉语、现代语、古诗词歌赋等很多

  • 短腿柯基王

    汉语言文学考研,考哪个学校比较好?
    作为大学四年担任班级考研宣传组负责任的老中文人,对现今中文系考研的情况不敢说了如指掌,也可以说句“门清儿”。作为双非院校的中文系,辅导员在我们一进大学的时候就把考研作为重中之重来宣传。我们工作组曾经收集了全国211以上考研院校的招生目录、考试科目、录取人数、还有参考书。最后由我来汇总。正是得益于当初的工作履历,才对国内许多大学的中文系报考难度心里有数。
    这个问题是在是太大了,大到没边。涉及到如何择校、择专业、择方向。
    如何择校?
    报考哪个学校,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
    第一,你梦想中最想去的学校。每个人在高中的时候都有一个或似有非有、或坚定不移的“梦校”。当然,不要告诉我你的梦校是北大……,因为好多人都是。(如果你非说,我就是要考北大,那咱们私聊。同学应届跨考北大哲学系,统考第二名复试被蹬,也许有你想知道的故事。)这是你选择学校时最应该考虑的事儿。只要你还想坚持,那为什么不去努力呢?
    第二,你说我没有梦校,怎么办?那好,长这么大,你一定有一个你很想呆在那里的一个城市。甚至以后工作、生活,都想在那里。比如,据和我聊过的许多同学来看,很多人对厦门出奇的向往,有些人不去成都誓不罢休,还有人坚定要闯魔都,还有人心向帝都……那这个时候范围又会缩小了,因为除了少数几个大城市有很多学校可选之外,有些城市几乎没别的学校好选的。比如厦门,中文系除了厦大华侨与集美,假如你本科还不错,那就不用犹豫了。
    第三,你说我没有想去的地方,我就想以后回县城。我看都行,只要能上。那好。假如你觉得都行,那以某省+师范+大学开头的学校就是你首先应该考虑的学校。在嘴里念念,其实就差不多了。你想考211,那除了北师和华师,只剩下那么几所了;不想考211,想求稳,那就安师大(古代文学可)、江苏师大(文艺学可)、江西师大(文艺学可)、福建师范(现当代可)……
    第四,你说我就是不知道选哪个,你给翻译翻译,我到底能去哪?啊,行。咱们这样,你有你想考的方向,那我告诉你这个方向哪个学校还行。34所985院校,请你无需考虑方向。既然作为985,师资力量不差,只不过是相比较而言的。如果你誓考985,又比较怂,觉得不行,那好,大连理工、中国海洋了解一下。你说我想去北京的,那北理工、中国农业可以考虑;你说我想呆在西部(?)那就兰州大学,西北农林或者陕师大、长安大学(211);你说别推荐好考的,我就要业界顶尖,那好。北大清华不说了。文艺学请认准赵勇老师领衔的北师大以及朱国华、朱志荣老师带队的华师大(国内第一文艺学教研室,没有之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当然是西南以及南师大;语言文字学不是复旦以及安大(随着黄德宽被清华挖去,就……)?文献学去社科院,考古所不香?比较文学咱们请看川大,膜拜曹顺庆老师(业界号称西南王)。你说,我考虑一下,那行。
    第五,你说,我觉得都挺难的,我能不能跨考。好呀,我建议你跨马克思主义,这招人多、学校多(随便选)、就业好、地位高(给大佬递烟);或者艺术学理论啊,中国传媒大学,多么有感召力的名字啊,你去选一选,有个叫广播电视艺术学,还挺好考的;还有,跨新闻传播啊,专硕招人多,不去挤一两个名额多好;
    第六,你说,我觉得还是本校好。那我请你先去考别的院校,本校给你留着调剂用的。放心吧,调剂一定会想着本校的人。但是千万注意有些学校专收调剂生哈。他们的底牌是“双非莫入”。所以,要掂量自己的牌,再去打。
    第七,你说,中文系考研太难,我不考了。我说:滚。#考研#

  • 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热门专业大回顾

    伴随着6月底各地高考成绩的陆续发布,考后填报志愿成为7月里众多考生家庭关注的话题。自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开始试行,至今已走过了70年的坎坷历程。在过去的70年里,哪些专业曾经是热门的?

    “分配时代”

    要说专业,不得不提的是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分配制度。这一制度始于1951年,在当时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均衡、产业布局尚无从谈起的阶段,毕业分配制度曾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它推动了人才的流动,协调了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利益及发展的需求关系。不过,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分配制度的不足也随之加大了 :滋生攀关系走后门的腐败自不必说,其强制性和轻视个体意愿及利益的弊端也颇受人诟病。从1987年开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供需模式开始发生了变化,到2000年左右基本上被毕业自由选择所取代。

    我们之所以要在回顾热门专业之前简单回忆一下分配制度,就是因为我国的专业热门趋势正是因为这个制度的存废而呈现出不同的历史特征风貌。

    在毕业分配制度的情况下,人们在选择高校专业的时候就相对较少地考虑专业本身的出路问题,在当时,最流行的想法就是:“考上大学,就能成为国家的人,毕业后的工作也是国家分配的。”因此在那个时代,再热门的大学专业也不如考上大学这件事。

    在上世纪50~60年代,比较热门的专业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说俄语专业,在与苏联老大哥翻脸之前,是国内专业中当之无愧的热门。

    要说1950年代最硬的“牌子”,首推“哈军工”,即1953年在哈尔滨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虽然这所学校在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出于保密的原因,连个真正的校名牌子都没有挂过,但是因为它所具有的一切热门专业的特质,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热门 :毕业后分配去处是当时热门的解放军,专业设置都是属于应用学科的军事工程类,苏联专家提供帮助。哈军工的这种专业热门,体现起来非常简单 :哈军工的训词是毛泽东亲自颁发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都去视察过,十大元帅里有八位参观过该校,首任校长是后来授衔大将军衔的陈赓将军。

    知识最重要

    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一些在分配和专业之外的认识开始影响专业的热门程度,众多基础类学科成为了热门专业,比如数学、中文、历史等等。而由于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启,外语类特别是英语专业也成为国人向往的热门专业。与此同时,那些能够保证很好毕业去处的专业,比如新闻系中文系等,也继续保持着热度。

    中文系当时热到什么程度?三年之后报考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光是北大中文系本科生报考该系研究生的人数,就超过了中文系当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了。中文系的热门,除了大环境使然外,另一个背景就是当时文学的盛行,无论是朦胧诗还是伤痕文学,都给了众多考生太多的关于文学的憧憬,虽然中文系并不等同于文学创作,甚至文学创作也不是中文系的主要学习科目,但是广大考生显然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关节,这个美丽的“错误”还是铸就了中文系的时代辉煌。

    上学追热门

    随着毕业分配制度的消逝,在2000年左右,热门专业再度出现了重大的调整。基础类学科逐渐归于平静,而更多应用学科再度登上热门榜单。

    2000年左右,理工类最热门的专业是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热门到再度因为某些学科名称里出现了计算机或者信息字样,就会成为报考热门的“美丽错误”。比如“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众多考生及家长将其误解为计算机领域的高大上专业,实际上它是数学专业领域下的一个分支,虽然有一定的计算机相关内容,但是主要还是偏重于学习高等数学。又比如“信息管理学”专业,这个专业是脱胎于传统的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后来通过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一个交叉学科。

    由于热门专业既热门又扎堆,导致的结果就是热门的持续时间并不太长,一度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如今已经从昔日的“IT精英”向自嘲的“IT民工”方向发展,其中原因,并非是学生专业水准下降,也不是IT领域的待遇逐年下降,而是人才供应短时间内过于饱和。

    一度极其火爆的还有文科的法学专业、经济学专业等。其实这些专业并非是纯粹的应用型专业,其专业内部还有各种偏重于学科研究的内容,不过因为时代的变化,经济和法律都是热门行当,导致整个专业也随之成为热门专业,全然不顾外国经济学家们的切身体会 :“经济学家是不应该成为富翁的。”随之后起的是金融和财会等专业,这些行当成为热门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专业的某些应用行业相当体面的收入。

    至于未来,互联网经济的勃兴,无疑为新的热门专业的兴起提供更多契机。不过,在反复变化的热门专业排行中,唯一不变的是那条基本原则 :在适合自己的中间,选择一个自己热爱的。

  • 教育

    北京大学中文系2022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拟录取公示
    中文系是最强院校毫无疑问就是北京大学,推免北大中文系的学生绝大部分本科都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定位是“中国领先,亚洲顶尖,世界一流”。本学科迄今已创建110周年。
    北大中文系在录取外校推免生有7人,分别来自7所不同的高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除了华中师范大学,其余推免生全部为985院校毕业。
    我是@学姐阿稻 一个专注于教育的,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教育新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