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

哪些医学临床研究生是四证合一?_医学研究生临床专业有哪些

想咨询一下关于哪些医学临床研究生是四证合一?,医学研究生临床专业有哪些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4 个回答

  • 9527

    在丁香园看到一篇关于专硕规培的文章,这才知道医学生考上研难,毕业同样不易。
    自 2015 年起,在官方的政策指挥棒引导下,专硕相对于七年制和学硕的优势开始体现。选择专硕的人数也与日俱增。
    执业医师证、毕业证、学位证、规培证四证到手意味着毕业后可以即刻入职,也不耽误后续的考博、出国。
    但四证合一作为专硕的宣传招牌背后,其隐含意义也不言而喻:四证条件均满足者方可均得,缺一不可,这也成了大部分学校的标准操作。
    规培理论和考核的达标率在 90% 左右浮动,意味着无论总体分数如何,总有一些人要不过。
    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翻车,规培证都要明年补考通过后才能获得。
    为了证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而授予的学位证,也就暂时随之搁浅,哪怕研究生早已经通过了毕业答辩。
    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你规培考试没过,那么你就拿不到学位证,你不能按时毕业,你签了协议的医院也去不了,要违约甚至赔钱。
    你考上的博也去不了,而且还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
    本来是毕业后四证合一的美好前景,就因为这一次考试没有进入那90%的行列。你三年来,错了,是你从复习考研的那一刻开始,你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没有应届生身份的优势,那么找工作难度增加。其次这个规培证即使第二年通过了也要等到7月份之后拿证,那么你找工作考试又的拖到后年了。
    这样其实真的很不公平,都知道学医苦,大多数没亲身经历的人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坎。
    规培这种事说实话在医院里是很苦逼的,脏活,累活,没技术的活都是给你。给带教老师干活,被护士责备,患者的脾气和不信任。还有就是规培基地给予可怜的工资。忍辱负重这个词用在这三年里,不夸张。
    而且专硕还得上课,搞科研。比起我们这种专门规培的更惨,我读研的同学吐槽,真是太难了。
    说起规培这事,认真的有,偷奸耍滑的也有。但往往认真实习的反而不容易过,有的学生吐槽考试前一天还在上手术,真的没时间复习考试。有的就比较聪明,规培应付了事,抽时间多看书,成绩自然要好很多。
    对于今年没通过的同学,我知道你们会很痛苦,很迷茫。我也曾因为重要的考试失利而错过很多,但是没有任何一次考试可以定终身。越是在低谷时,越要清醒冷静,越要给自己设好明确目标。你的任何付出都不会白费,只是再积累厚积薄发的力量。
    人生路很长,当若干年后的你回首现在的困境,你会发现这真不算什么。
    同时也呼吁卫健委能恢复以前的一年两试,给没有通过的同学再来一次的机会。
    大家不要以为是他们能力不行,这通过率90%就决定了必须有人不能按时毕业。话说就不能把毕业跟规培证分开,这样至少不耽误找工作啊!#健康热力计划#

  • 岁月如酒

    内卷时代下的现当代医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何去何从?
    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我提到了患者的需求、医生的未来及医学生就业的选择,今天针对广大规培医生的未来做一个探讨。
    老实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并非近年横空出世,在很多老牌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在规培在全国铺开之前,其实也有类似规培的的培训,那时我们称之为“轮训”,也就是刚毕业的医学生进入医院工作后,并不是马上定岗开始专科工作,而是根据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专科方向,进行1-3年的轮训(在各个相关科室工作一段时间,熟悉流程培训临床技能及临床思维),然后再回到专科干活。这也就是规培的前身。
    那么彼时的轮训跟现在的规培其实内容相仿,但是很大的区别在于:第一并不是强制的。这就是为什么彼时的毕业生还是有很多刚开始就直接到了专科工作(专科缺人),或者先去了实验室培训,之后再到临床参加临床工作。第二时间比较宽泛,轮训的时间可能是半年、1年、2年、3年,根据科室的人手紧张程度,可能轮训随时中止回到科里干活。
    这种非强制性、随机性跟灵活性的轮训就导致毕业生有可能毕业后接受到的毕业后临床培训十分异质化,尽管医学路漫漫,我们跟不同科室老主任的攀谈都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毕业后前几年的临床基础培训非常重要,太多优秀的种子选手基础没有打扎实,尽管回到专科可以进一步培训,但是通过之后的培训发现:当时的短板在之后是其实补不回来的,所以他们未来的临床水平也可能会分野巨大。
    这就是为何,后来轮训转为规范化培训的统一培训,称之为“规培”,简而言之,就是希望医学毕业生能经历同质化的临床培训,以便于利于未来的工作。从国家、医院、患者的层面来讲,其实规培是好事:作为国家,通过规培,将医学教育规范,提高临床医生的培训水平;医院对于有规培证的毕业生,可以直接录用到专科,进行专科医生工作;作为患者,谁不希望接诊自己的医生都是经过系统化培训的大夫呢?
    那么好,为什么医学生们对规培制度始终难以平静?
    1.内卷时代下,医学生的压力更大了。我们知道临床医学专业的临床型研究生又称之为“四证合一”研究生,毕业可拿到毕业证、学位证、规培证、执业医师证。此处存在一个问题,在全民科研的条件下,毕业生除了要忙于论文的事情,还要紧张的轮科,并且考取执业医师证与规培证,因为论文不合格无法毕业,执业医师考不过无法毕业,规培考试不及格无法毕业,也就说尽管“四证合一”美则美矣,但实则一环扣一环,一证不得既满盘皆输。
    今年就有几起因规培结业考试不过,而疫情关系,一年两考变成一年一考,牵扯到无法毕业无法去用人单位报到的事情。
    2.晋升路径进一步延长了。既往,按照晋升条件,主治这一环节基本熬年资,现在不少医院跟规培挂钩,即取得规培证之后的当年或次年才有资格报考下一年的主治医师考试。那么如前文所述,科研型的博士毕业后,大概年纪28-35岁不等(部分中间工作或博士是海外读的),然后再进行3年规培,然后再考主治,才能达到四十而立的水准。
    3.规培待遇问题。规培期间因为普遍都在别的科轮训,故而归属感不强。很多医院待遇或补贴也堪忧,这不是个案问题,此处我也不想多谈,我只提出希望:因为医学生培养周期实在太长,待遇应尽量让大家达到三十而立的水平,不至于与同龄人落差太大即可。
    在不同区域,规培制度已经实施5-8年,与规培考试的考官攀谈,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孩子们都不笨,但是普遍技能考试不通过率比理论高太多,甚至感慨有些考生规培3年究竟有没有在临床工作过。这给我们提示:既往刷题的模式行不通了,目前的规培考试更临床,更实用,规培医师们必须稳扎稳打在3年时间内提高自己临床操作及实战水平才行。
    2.医患沟通的水平依然有待加强。在不同的考试、技能大赛当中,其实都十分强调医患沟通跟人文关怀,照理是很容易得分的点,然而却时常失分。我觉得规培医师还是在心里面要明白:白大褂一旦穿上,你需要与患者并肩作战,纯粹的打工人的心态可能容易忽略掉患者跟你本质上是一个team的内核。
    尽管我自己也是大龄住院医,我非常支持规培制度。从国家医疗水平、医疗行业的规范来讲,我们必须拥有更完整的医疗培训机制;从个人来讲,医生的本质是看病,扎实的培养自己的临床能力是未来医者立身之本。
    在内卷的时代洪流中,我们都是沧海一粟,尽管现实中各有掣肘,但是近年内卷的现状都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为知识付费将成为习惯及自然。所以我坚信:规培的未来会更好,你走的每一段路,都会成为未来的基石。

  • 给未来的自我拼路

    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目前都是在实验室做实验,不参与临床,不参与临床轮转,没有四证合一。

  • 最美

    临床医学学硕和专硕哪个好?
    现在大多医院的专硕都开始实行四证合一了,从节约成本快速就业的方面而言,专硕好,我大部分大学同窗都是选的专硕,也正因为如此,专硕大热门,几十个人竞争一个名额都是常事,很惨烈的。

    另外专硕待遇稍微好点,毕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卖苦力,多少给你发点钱(多少取决于你所在的科室和老板)。

    但是专硕很累,下临床轮科是没有放假的。 不过这也算不上缺点,学医已经这样了,不介意再多苦这么一点。

    也正因为专硕如此的安排,有的科主任在招新的时候不待见专硕出身的,认为三年时间又要学习又要规陪,结果就是既没学好基础知识又没练好临床技能,不伦不类四不像,宁愿招本科生进来。

    学硕就是扎扎实实只搞基础的,上课,做实验,搞科研,写论文,不接触临床(不过也不排除有的老板缺人手,要你抽空帮忙的),所以毕业之后要重新规陪(3年)。

    学硕不要求科室轮转,不必每天朝九晚五卖苦力,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进程自己安排时间,相对自由。而且如果你导师重视科研,经费又多又舍得给你砸钱,又有良好的团队合作(*),那这种科研生活还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优势的…

    但从宏观上看,学硕花费的时间成本大,没有规培证的话应聘的时候很多医院都傲娇地拒绝你,唯一的好处就是发论文的机会多。

    之前的答案有说到学硕可以直博,现在发现这是不准确的,只要导师是博导,专硕也可以直接转博(当然还是要考试的)

    其实不然,专硕固然节约成本,但4证合一下很少有机会能下实验室(专硕整天轮转,基本不可能有时间搞科研发文章,但也排除有例外,有个别医院个别科室确实会给专硕的学生搞科研的机会,运气再好一点团队和老师给力的话,完全可以追平甚至超过一些孤军作战的科硕),这就造成了读专硕的话,95%以上的可能是不懂科研的(你如果坚信自己会成为那5%的个别就当我没说),这会影响什么呢?

    如果你的就业目标是普通小医院,小型三甲甚至三乙、二甲,那就没问题,因为这种医院招人就是要人来干活的,科研是啥,他们不重视。所以就业目标是小医院的话,专硕比科硕的优势是很大的(不仅仅是临床经验的问题,还有规培证,没人愿意招个不能干活的人进来还要送出去培训)。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大医院,一线大型三甲(以协和、中山、湘雅为代表)或省城省三甲市三甲(如各地省XX医院、省会中心医院等),这种医院不缺干活的人,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再不济也有实习生,都是劳动力,而且这种医院一般也是教学医院,科研平台是非常优良的,他们更重视各种科研基金的申请、课题的完善、论文的发表,这这些事情都是需要专业人才的,前面说的劳动力“四生”,在这方面没一个能打的。所以懂了吗,在大医院,专硕的优势就没有了,学硕的优势就出来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硕毕业了就可以心里美滋滋地去大医院应聘了,大医院人才济济啊,硕士的学历还是低了一点吧,很多博士都在投简历呢。所以,学硕毕业考博,博士毕业后,就很完美了,基本可以斩掉90%的医院了。

    专硕也可以考博,有博士的学历也一样可以披荆斩棘啊,而且博士期间也可以学习科研,虽然不如学硕一路6年学上来那么扎实,但好歹也是有点科研经验的。对的,这就涉及到了考博的问题,学硕的优势就在于考博上是很有利的。你想,什么样的人会成为博导?这跟硕导不一样,硕导熬几年,职称上去了,只要去申请基本就会成。而博导的资格是很严苛的,必须要有科研课题立项,有多少多少的科研经费,另外自己也要是博士学历才行的。这种情况下,博导势必需要人来帮他做实验完成这些科研项目,那你觉得,博导会比较倾向于科研0基础的专硕,自己一步一步带入门,还是倾向于有一定基础的,熟悉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术且有一定科研思维的学硕呢?答案很明显嘛。

    另外,其实大家有没有觉得,临床经验这种事情,只要不是很笨,去科室呆几个月也能处理基本问题了,而且,大家是当医生的人啊,缺啥都不会缺干临床的时间的啊,想干临床机会多得是啊,一辈子都在干临床。而科研不一样了,除了你学习读书的这段时间,以后哪里有时间有钱给你安安静静地待在实验室?大几千的血清买买买眼都不眨,小几千的试剂盒更是几盒几盒地供你挥霍供你试错,这种机会,以后哪里会有呢?走过路过就真的错过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