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是哲学逻辑的量化表达。哲学是科学之简单函数的复杂嵌套,是复合函数,它难以准确写出函数表达式,所以只能给出定性描述。但理论上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所有哲学理论的真理内涵最终都可以用科学函数表达式来解构。
比如道德经有一句哲学思想逻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个哲学定义,对应的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热能只能从高温向低温传导。
熵增,意味着能量之间的势差越来越小,最后达到热能平衡。这是整体上不可逆的宇宙演变趋势。表现在社会形态上就是生命个体的等级差异越来越小,智能均衡、众生平等,贫富差别越来越小,社会越来越公正。
自然物理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演变的历史趋势,是必然的、不可逆的(虽然局部有暂时倒退,局部的熵减会导致其它部分更大的熵增,比如残暴剥削会引发更大的抗争与社会觉醒进步。)。
哲学认为真善美是生命的理想归宿。
宇宙的不可逆熵增,就是社会学意义上善(公正平等之和谐秩序)的逐步实现。
善,对应着能量之间的相互平衡、互补共生。能量势差减少,转化为做功(整体宏观运动)的资源越来越少,最后就是“热寂”,宏观世界的整体结构逐渐趋于静止。能量冲突运动即熄灭(恶的消失)。
物理法则决定了宇宙生命的进化方向是必然向善的。
美,是能量的和谐与自由(微观信息的灵变)。虽然宏观相对静止,反而激活微观速度达到极限,好比计算机硬件静止而程序信息灵动。
善对应宏观秩序,美对应微观自由。个体思想的自由与整体制度的秩序,是相互依存共生的。并最终达到思想与真理的合一。
哲学概念与自然世界有映射关系,最终都可以用科学量化来表达、解构。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这是人性的贪婪与自私,违背天道,制造不平等、贫富分化。
人最终会归返天道。“孰能以有余而奉天下,唯有道者。”人生的过程,就是体悟天道,成为顺应天道的道行者。天道即天理,即自然法,即自然科学规律。
哲学本身就是逻辑
哲学高大上!逻辑真假虚!
孔子哲学基本概念“仁”之学习与解读
“仁”是孔孟哲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可以说,整个孔孟哲学都是建立在“仁”的概念之上,是“仁”概念的展开与逻辑延伸。
所谓“仁”,其含义有三:
一是指“人”。如孟子在《孟子,尽心章》中解释说,“仁也者,人也”。这说明,孔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摆脱了宗教对哲学的束傅,牢牢地把哲学建立在人及人性之上,使他们的哲学成为人的伦理本性的全面展开。如孔子的“不知人,焉知天”,“不知人,焉知鬼”。
二是指“爱人”。在巜论语,子张》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一步解释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也就是说,“仁”是指(二人)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这是“仁”概念,范畴的最常见最本质的定义。“仁”何以是“爱人”?何以证明?为此,孔子以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成员尤其是父子之间的亲子之爱为核心,来确定家庭成员在血缘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担当的角色,并根据每个人的地位和角色,确定他们之间的爱与伦理关系。如父的角色与地位决定他对子女要“慈”,子女的地位决定他们对父母要“孝”,对兄长要“悌”等。然后,按照“推己及人,由里到外,由近到远”的方法,将这种基于血缘关系及亲子之爱形成的伦理关系,扩张到整个社会与国家,形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具有亲情色彩的和谐社会。反映在社会组织结构上,出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式的“家国同构”与“家国一体”,最终形成了“立爱唯亲,立敬唯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的中国社会几千年之超稳定结构。
三是指,人心所具有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朱熹在对孔子“克已复礼为仁”解释时指出,“仁者,本心之全德”。换言之,伦理道德,内在于人心与人性,即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四端”一一仁义礼智发自于人心与人性。当这种伦理“四端”发之于外,因其作用对象的不同,往往表现为不同而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如忠,礼,孝,慈,恭,敬,信等。从根本上言之,这些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由于发之于“仁”“仁爱”与人性,不过是“仁”人性的展开与外在表现,所以,从引申意义上来说,“仁”是指源于人本心的伦理道德规范之总和。
哲学中有逻辑,逻辑体现哲学。
若把逻辑比作山水草木,那么,哲学就是地球。也就是说,逻辑存在于哲学之内,哲学汲收逻辑的优点,并因逻揖的丰满而美好。
李同学飙泪的时候很烦人,但不得不说,他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用实际的生存哲学反驳了爱哭和脆弱的逻辑关系,证明了这两者互为非充分非必要条件——爱哭的人不一定脆弱,他们只是选择了流泪作为脆弱时表达情绪的方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哲学是在纷繁的世界里,给你一个观看世界的合适角度。
而逻辑能让你在纷繁之中,以最快捷的方式理出头续。
从大的范围来说,哲学也是逻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般的考量是把哲学与逻辑对立起来了。但是由于哲学也是逻辑,因此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哲学中的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
哲学思维,一直以来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黑格尔在他的大小《逻辑学》里已经完整系统的阐述了辩证法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本身也是逻辑。所以,黑格尔把他的哲学称为逻辑学。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各种单独的命题,比如说同一不是差异,整体不是部分等等,由此思维方式产生了形式主义逻辑学,也就是当今流行于高校各类教科书中常用的逻辑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物理、化学和经济学中应用最深。
所以说,哲学与逻辑的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哲学思想之间的关系。黑格尔在《小逻辑》序言中哲学与现实的三种态度论述,已经全面的对形而上学哲学思维进行了批判,而且在《逻辑学》(即《大逻辑》)中,黑格尔对康德的二律背反的批判,以及在“本质论”中对各种思维规律的批判,都说明了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区别,从而也就说明了两种逻辑思维方式的区别。
秋水伊人
2022-12-01哲学与逻辑学,是哲学中深奥并具逻辑思维的关键內容。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实用性。
逻辑学是从哲学中分出来的。逻辑学是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因此,逻辑学是工具,没有阶级性。
而哲学具有很强的阶级性,主要研究世界观及一切存在之间的抽象相互关系的学科。抽象是哲学的根本特点。
哲学主要研究抽象的同一內在结构与外在关系的抽象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