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有人说北大清华毕业生很少考公务员,为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现在很多北大清华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跟老师,想想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人才流失严重,希望多一些正能量
刚才在外吃饭,遇到老公的一同事夫妻,我们刚聊到这件事。
他们的女儿今年刚刚考入上海静安区建委,别人都挺羡慕,她自己有点纠结,每天大量时间用来学习各种文件的生活她实在不喜欢,有位亲戚家姐姐也劝她辞职。
暑假在北京,遇到女儿一同学,刚刚考取公务员,公务员的感觉已经开始显现。
我不希望女儿考公务员,老公有这个期待。
也听女儿聊过几个清华北大的校友考入公务员队伍之后,又选择辞职的。
北大清华能够安心做公务员的应该不多,原因大概是这几点:
1、公务员工资待遇实在太低。
有位同学做公务员的时候,两年后的工资待遇税后不到一万。作为外地人,这样的收入对北大清华学生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辞职后他的收入是以前的几倍。
2、公务员的工作氛围无法体现个人成就感。
公务员的工作效率偏低,工作氛围也相对压抑,各种工作大多与专业无关。
公务员工作虽然稳定又清闲,但是无法吸引有激情的年轻人。
3、公务员上升空间有限,更多需要熬资历,而非凭能力。
公务员升职年限要求严格,踏上工作岗位以后几乎就可以预见几十年后的自己,这种感觉是许多人不喜欢的。
你是听谁说的?
他说的就是对的么?
你为什么就偏听偏信,不自己调查一下呢?
不止是清华北大,所以的985、211学校,你调查一下毕业生的流向,就会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进了体制内(包过政府部门、国企、事业编等)。流向私企和出国的,并不是多数。但是由于私企和出国在舆论上比较有热点,所以显得比较多。
你深入社会,多问一下各个行业的资深人士,你就会发现,优秀的人才,都在国家单位上班。“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
在一个社会中,获利最多的人,永远是掌握资源分配权力的人。也就说所谓的统治阶级。
进入统治阶级,是社会成员的最好出路。这也是为什么科举考试在中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作为最聪明的群体,他们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虽然每个群体中,都有一些特立独行的人。但总体而言,聪明人还是会做聪明的共同抉择。北大清华每年进入政府部门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很多人还进入了关键部门的关键职位。
至于,为什么有人说北大清华的学生很少考公务员,我觉得要么是此人眼界太窄,不知道实际情况,瞎吹牛。要么就是别有用心,担心别人抢他的考试名额,故意说公务员工作不好。
至于公务员到底好不好,其实说多了也没用。你去相亲市场看看,到底什么职业最受丈母娘青睐,你就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年轻人最容易被社会上各种传闻误导。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自己要擦亮眼睛,认真分辨信息之外,最好,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请教一下家里的老人,问一下亲戚里的成功人士,咨询一下各行各业的精英。听一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以后,千万不要信这种“清华北大毕业生很少考公务员”这种谣传了!谁信谁就是傻瓜!
岁月留声
2022-11-28很多清华北大,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毕业生都去考选调生了,名牌大学毕业的也看上体制内了吗?选调生是不是比普通的公务员更厉害,要求更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