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7

尼采说: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并非爱孤独,因他在周围找不到同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想咨询一下关于尼采说: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并非爱孤独,因他在周围找不到同类。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2 个回答

  • 静以修心丶

    道的无为和不仁,需要匹配人性本善,赞扬人性。

    一神教信仰,需要匹配人性本恶,批判人性。

    不能错配!

    如果道的无为和不仁,匹配人性本恶,那么,人必然孤独!因为相信道无为,不干涉万物,那么,必然否认神,远离神。而相信人性本恶,人有劣根性,那么,必然会远离人群。两者结合,能不孤独吗?

    如果信神,却又相信人性本善,那么,会如何呢?相信人性本善,于是人人相互接近,相互帮助,相互团结,可以解决困难,那么,还要神何用?

    综上,相信道的无为,却又相信人有劣根性,人性本恶,那么,结果会如何呢?

    看看尼采吧!

    他相信人性本恶,人有劣根性,于是他远离人群。

    他相信道的无为,否认神干涉世间(上帝已死),于是他又远离所谓的“神”。

    他远离人群,又远离所谓的“神”,他能不孤独吗?他孤独,于是他疯了。

    如是可见,道文明相信道的无为(不主动干涉万物,不回应任何存在的祈求)和不仁,否认神的存在,远离所谓的神(敬鬼神而远之)。同时相信人性本善,让人相互依靠团结。两者配套存在。缺一不可!也正是这两点的结合,让我们道文明得以永久长存!

    而尼采必定是老子的信徒,可惜他错配了道的无为与人性本恶,于是他被动的孤独,找不到同类!

    ———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著名西方哲学家尼采

    这是尼采的独白。他的这句话,我以前没有看到过,但是,我相信这是他说的,因为他的信,错了,使他必然孤独!

  • 风去了无痕

    普通哲人实为思想者,对待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角度,别具一格。

    更高级的哲人实为大思想者,经常性系统的思考任何问题,并非爱孤独,而是全方位独立思考的时间居多,因此周围的人很难达能同等的高度,所以难以有精神上的朋友。

    与曲高和寡其理相通。

  • 沉稳步伐

    我来修改一下这句话:“在欧洲”更高级的哲人“都”独处着,并非爱孤独,因他在周围找不到同类。在中国更高级的哲人都共聚一堂,并非都爱凑热闹,因他们异类相吸,皆为一个目标“华夏”!有人肯定说我在给“老、庄、孙”吹法螺。但是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我说的很客观。相信有人会明白我说的客观在那。子曰“有朋自远方,而不亦乐乎。”没错,我没有打错,孔子说的确实没有来。孔子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智慧相投,自然如皎月当空一样,千里之外知者自知莞尔一笑,而不亦乐乎。

  • 淡定生活

    其实是恶人太多,唯我独善!

  • 风华依旧

    认知不同,层次不同,好比孔子所说的三季人,

  • 教育

    独处也挺好。


    幸福并亨受的职业如國会议员,政府要员。

  • 秋色宜人

    尼采的一句话: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 黑白

    答案往往就在问题里。高级-低级,哲人-庸人,独处-群居,孤独-热闹,周围-内在,同类-异类。二分对立的深层潜意识,在整体圆融流动的世界里,割裂出一个难以心安的“我”。

  • 沉稳如山

    尼采的一句经典名言: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有人质疑、评论、甚至嘲笑,越是思想认知高的人,被人理解的人越少。不同层次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人生风景。#经典语录#学习#成长#

  • 教育

    也许是对的

  • 风华不减

    首先,尼采是其所处时代的主流思想的叛逆者,他批判基督教神学,批判现代理性。这注定了他孤独的命运。

    其次,孤独是人生的本质现象,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是对于哲人,他对自己的那份孤独认识得更为清晰、感触更为深切。

    身边有些人,从小到大一直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内心装着对答案的向往。

  • 陈楚涵Royal.Free

    #西安头条#
    尼采说: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想孤独
    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
    找不到他的同类……”

    何其有幸
    有一个人
    愿意
    听我说烦心的人和事
    抵挡外面的不悦
    愿意花时间安慰我
    愿意岔开话题
    说美丽的花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