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2

古代参加科举考试都读什么书?_古代如何参加科举考试

想咨询一下关于古代参加科举考试都读什么书?,古代如何参加科举考试,古代科举考试需要读什么书,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2 个回答

  • 坏人。

    这个问题问的太宽泛。科举考试内容从隋唐到明清是有变化的,现在人说科举,大抵就明清说事。而说科举考四书五经和八股,基本上属于不了解科举。八股是经义文和四书文的答题格式,又怎么和考四书五经分得开?明清科举考试内容也还有差异,比如明代乡、会试分三场,第一场经义和四书义,第二场试论,第三场试策。清初大抵用明制,康熙初曾一度废八股文而改用策论表判。乾隆时还试诗。乾隆末还把原来的士子专经试改为五经并试。【真非短短数语可回答,待稍后我申请到原创申明权限,在我的上发文专门讨论此事。我手头有专门文章,2.5万字,实在不适合发在这里。】

  • 风去了无痕

    四书五经,论语,大学,中庸,春秋,五经,诗,书,礼,乐,纪

  • 淡定生活

    中国从夏,商,周,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几千年,每个朝代学习文化都不一样。最简单的四书五经,孝经,五经,周礼,礼仪,国语,战国策等等。

  • 岁月如梭

    以明代为例

    蒙学阶段

    在明朝要想成为读书人,自小就要接受一套完整严密的教育。

    好在明太祖建国后,十分重视教育,诏令在各地皆建学校,乡村也必须设立社学以为开蒙之需。这让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发展到鼎盛。

    对于蒙童的教育,包括识字,写字练习,教材为《蒙童训》、《小儿语》、《小四书》、《幼仪杂箴》、《日记故事》等,这些是八、九岁或之前儿童需要学习的内容。等九岁之后,就需要读一些经书了,如常见的四书五经,这是必学的,还有《龙文鞭影》、《声律发蒙》之类。

    科考阶段

    蒙童长大到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就开始为科举准备了。

    四书五经是必须背诵,《四书集注》、《孝经》、《小学》、《五经》传注、《周礼》、《礼仪》、《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性理》、《文选》、《八家文集》、《文章正宗》等。

    基本涵盖经史子集方方面面,科举可不仅仅只考八股,还考策论,若不博览群书,引经据典很难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 沉稳之选

    四书五经!必须要学习的!

  • 秋色宜人

    答:其他朝代不知道,清朝学子必看奇书,《增广四书备旨》,由于内容不好说,请感兴趣的同学自己查找。

  • 淡定自如

    诗书礼易乐春秋

  • 撩人心.

    科举考试是从隋朝开始的,主要是为了打破以前的以世家大族为首的荐举任官制垄断的仕途,革除积弊,选拔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科举制度有利于封建政治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因此,一直到清朝都沿用这一选官制度。

    至于考试内容是随朝代变革的,隋朝是科举制度的始创者,主要考时务,就是有关国家的政治生活的论述,也叫试策,后来增加诗赋。唐朝进一步完善,考试内容更多,经义,时务,诗赋等,唐朝还有武举,考试骑马,射箭,马枪等。

    从宋代宋神宗时才把《诗经》《论语》等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部分,但也时常反复。明请时的八股文才是把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限制在四书五经。

  • 风华依旧

    想参加古代科举考试,古人要背多少书?和现代学子比起来,古人备考可谓是“非常痛苦”。不背书就考上的进士,几乎是没有。

    有人做过统计,仅以应付科举考试必备的《十三经》背诵量就瞠目结舌。《十三经》里,《周易》24207字,《尚书》25800字,《毛诗》39224字,《周礼》45806字,《仪礼》56115字,《礼记》99020字,《左传》196845字,《公羊传》44075字,《谷梁传》41512字,《论语》13700字,《孝经》1903字,《尔雅》13113字,《孟子》34685字,《大学》1753字,《中庸》3568字,共计是64万余字。

    古人从五六岁开蒙后就要起早贪黑背书。背一遍不够,还要反复背,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就连“三苏”之一的大才子苏轼,也苦不堪言。为了达到极为熟练的程度,苏轼除了背书之外,还要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今天读苏东坡的诗文,感觉他旁征博引,对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这些功夫都不是白给的,是一点点熬出来的。

    当然,也有背书背不下来的,比如曾国藩。有一天夜里,他背诵《诗经》里的几首诗,前后背了百来遍也没记住。正好当天有贼入户,贼就躲在他床下,想等着他睡着了下手。没想到等来等去,曾国藩也背不完。贼实在忍无可忍,跳出来骂他: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在床底下都听会了。说完把他背的那几首诗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扬长而去。不过,如此“笨拙”的曾国藩后来凭借苦读也成才了。

    古代的大才子们,如果没有年少时的“苦背”肯定是难以达到学术巅峰的。有科学研究表面,25岁以后人的记忆每10年会自然下降约2%。而想要保持记忆力,却还得靠多用脑,比如背诵等。可见,背诵这件事,无论是童年还是成年,都值得重视。

    特别是青少年时期,背诵背得多,不光对考试升学有利,更能为成年后的文化涵养打下基础。就拿2019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来说,就有35分考察的是古诗文的背诵和理解,是非常大的拉分项了。

    和古人相比,现代人的背诵条件就好得多了。起码我们不需要大海捞针,背诵64万多字的《十三经》。由北京五中的语文名师译注的《请背诵全文》,精选了289篇经典诗文,几乎完整覆盖了小初高中语文要求学过的所有古诗文。孩子只要把这本书里的所有古诗文背全了,弄明白了,基本上大学之前的古文基础也就打得差不多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是“大师”级别的。主色调选用清新典雅的蓝色和雪青色,封面的水墨山水意境悠远,锁线裸脊函套装,装帧雅致,还可以作为收藏品收藏。推荐这套书,现在还有六折的折扣,性价比太高了。#柚美读书#
    商品详情

  • 沐馨

    简单说,就是八股文,四书五经

  • 岁月如梭

    言情推荐|九本经典好看古言科举书院文系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今天看什么书[超话]# ​​​

  • 金毛大汪汪

    古代中医考试考什么?我看了之后,直呼太难了!刚刚看了一套中医科举考试的原题,我估计我未必能及格,中医之路,非常艰难,需要好的悟性,也需要好的记忆力。

    我国自宋代开始,中医考试纳入国家计划,三年考一次,总共考三科:方脉科、针科、疡科。刚看的那套中医科举考试原题,来自《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注释》。

    这本书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中医试题集,考试内容涉及中医基础、中医经典著作、五运六气,以及临床各科,如内、外、妇、儿、针灸等。最令我惊讶的是,考试还会考方剂的出处、方解,还有药物的产地和炮制的方法等。

    87道试题共分6类:
    1、墨义。[ 问: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墨义,考的是中医基础理论,一般是默写题。比如这道题的答案就是要默写《素问·五常政大论》里的内容。

    2、脉义。[ 问: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脉义,考的是脉诊,需要熟知脉经,还要有自己的实践感悟和理解。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自《素问·经脉别论》,但却不是默写,而是要求根据《素问·经脉别论》来写出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3、大义。[ 问: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大义,考的是病因、病机、脏腑学说等。这道题的答案需要用基础理论来解释上面的句子,也是考察对经文的理解。

    4、论方。[ 问:《素问》所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皆以脏法五行,色通五脏。至于金石之类、草木之品,无非法象之相符也。今观《神农本草·首卷》云: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是丹砂色赤,法南方之火,故丹砂之功,可以专主乎心也。如今之方论所载灵砂、桂心之属,皆能治心,亦赤色之类,如麦门冬、远志之辈,亦治心之药,而色不赤,何也?]

    论方,考的是方剂学、方药、伤寒等知识。这道题我估计很多人连题都没看完,我概括一下,问:《素问》说赤色入心,《神农本草》说,丹砂、灵砂、桂心都是赤色,都能治心的问题。但是麦门冬、远志,也可以治心的问题,但它们不是赤色,这是为什么?总体来说就是考考生对中药药性的熟悉程度。

    5、假令。[ 问:假令虚劳盗汗候,目即节气,当得何脉?本因是何脏腑受病?发何形候?即今宜用是何方药调理?设有变动,又当随脉如何救疗?各须引本经为证及本草逐药主疗,所出州土、性味、畏恶、正辅、佐使、重轻、奇偶及修制之法、处方,进行对答。]

    假令,就是假设临床案例,然后要求考生准确剖析辨证论治。脉象是什么?哪个脏腑出了问题?病因是什么?用什么方子?为什么要用这个方子?方子里的药都有什么作用?性味归经是什么?是哪里产的?用量是多少?等等,考的是非常详细的。

    6、运气。[ 问:甲子年五运六气,所在、所宜、处方、方对?]

    运气,考的是五运六气基础知识,及六十甲子中某年的运气分析及预防治疗方案。我敢说,现在有90%以上的中医都不知道啥叫五运六气,也不知道五运六气和中医有什么关系。

    看完这些题,你们有何感想?我猜有一部分人一定会说,怪不得中医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根本没有厉害的中医。

    其实,这句话说得也对,说得也不对,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古代,在古时令人闻风丧胆的一些疾病,在现在看来都成了无关紧要的疾病,有的疾病甚至再也不会出现。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好处,也有弊端。

    至少,我们中医医生不会放弃对医学知识、中医经典、疾病、中药等的学习,我们会一直进步,尽量弥补遗憾和短缺。

    最后,引用《大医精诚》中的话:“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

    (一直以来,医学都难以精通......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书,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是治不了的;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没有现成的方子可以用。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如果这样,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
    #谣零零计划##生命摆渡人##医生来辟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