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要不要考数学?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汉朝时就已经兴起,历经1000多年,在古代那个等级森严,公平缺失的社会里,科举考试应该说是古代最公平的一项举措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科举制度让普通老百姓有了跨越阶级的可能性,说直白点就是给了底层社会一个上升的渠道,一个翻身的希望。
我认为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成也在科举制度,败也是在这个科举制度上,这个就说来话长了。古代的那些封建帝王们为什么要搞一套科举制度出来?当然不是他们发善心,我认为至少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一个当然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说是为国家,其实也就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统治,通过一套选拔机制选出能够为我所用的人,作为统治阶级,又何乐而不为呢?普通人也借这套选拔机制能够实现人生的逆袭,这其实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另一个就是让底层人能看到希望,就不至于因生活陷入绝望而铤而走险的造反,我国历朝历代末期的农民起义。相当一部分加入起义军的农民都是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才冒着杀头的风险跟着去造反,打个形象的比方,科举制度就相当于高压锅的泄压阀,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炸锅。
可以说科举制度对于维持一个封建王朝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一个王朝的衰败甚至灭亡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科举制度也不是万能药,什么病都能治,如果一个王朝已经烂到根子里去了,估计用什么灵丹妙药都很难挽救。
我为什么说我国的封建王朝败也是败在科举制度上,看看科举制度考的都是什么?四书五经,八股文,虽然历朝历代的考试内容略有不同,但大体上是换汤不换药。用大白话说,考的都是一些纯文学类的东西,着力点是怎么把词句写的更优美,更流畅,看起来更赏心悦目一些。
当同时代的西方人在研究几何学,天体学,化学,数学时,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的时候,西方人在争论日心说还是地心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那些精英人才们两只眼睛紧盯着中庸,论语,孟子,诗经,春秋,期待着在这一堆文字中探索出一条升官发财的阳光大道。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裂痕也就由此拉开了,往后是越拉越大。
我们国家的科举考试挑选出来的人才要么是一些满腹经纶的文学家,要么是一些精通人情世故的人精,事实上,这也是统治阶级喜闻乐见的,文学家能够写出精妙绝伦的诗词歌赋,用来对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当然也有些人不让套路出牌,写出了揭露社会黑暗的一些诗词歌赋。所以我国历朝历代都不乏大诗人,大文学家,连三岁小孩都能说出几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来。
科举考试催生出来的另一个专业型人才就是精通人情世故的高手,这类人在官场上那是如鱼得水,深得统治阶级的忠爱。文化人嘛,熟读经书,弯弯道道自然也懂得多一些。这类人用着顺手,也特会办事,更重要的是懂得顺从,古代统治阶层最忌讳的是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最怕的就是手下人满脑子的怀疑态度。
我发现古代的帝王特别喜欢搞玄乎奇乎的那一套,你看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典故,刘邦斩没斩过白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让大家相信他是上天注定的真命天子,早让大家卖命的追随他,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需要的下属应该是卖力地帮他圆这个场,而不是考虑这件事是否真的发生过,更不能戳穿他的谎言。
因为我们国家古代的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要么是文学家,要么是思想家,就是缺乏科学家,也缺乏真正的哲学家,古代人读书就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实现升官发财的目标,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所以我国上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发明创造少之又少,人文科学方面的成果比起西方来差距颇大。
说句被人喷的话,我们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个人觉得更像是生活经验的一种总结,拿西汉时期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来举例,其实在之前就已经有纸,只不过是纸的原材料不同而已,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造纸的成本降低了很多,这样就便于大力的生产和推广。
我国古代的火药也是出自于炼丹人之手,当时是为了研制长生不老药,结果歪打正着的发明火药,后来又要被用于烟花和军事方面。不过可惜是:我们国家虽然是指南针和火药的鼻祖,却并没有让这两样东西发扬光大,火药技术流入西方后,过了几百上千年,装备的洋枪洋炮的西方国家反过来把大清国打的落花流水。指南针也是如此,被西方国家学习并加以改进之后,用于的环球航行,随后发现了新大陆。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就相当于是统治阶级架起的一座独木桥,这座独木桥设置了很多的框框架架,也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鳞选机制,普通老百姓只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才能走上人生逆袭之路。而要想通过这座独木桥,就必须要按照统治阶级所希望的那样过才行,那就不可避免的会禁锢一个人的个性和思想,这样一套机制下是很难培养出一个有独立个性和见解的人才来,从近处看,对于王朝的稳定肯定是有利,但长远来看,对于我国文明的发展却是弊大于利。
为什么每年的高考作文总会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却没有什么人讨论数学压卷题?因为:第一、讨论数理化有门槛,而讨论文科题目,但凡识几个大字的人都能插两嘴;第二、重文轻理是中国传统,古代科举考试一直只考作文——明清时虽然武科也是博取出身的途径,但并非主流。
古代八股取士有一定的套路,很多创造力特高的才子反而不一定能金榜题名;高考作文要得高分也有一定的门道,平时尽量广博的阅读、见闻,平时通过写好大作文、小作文锤炼词句的基本功……都少不了。
还有一条很关键:一定要订购《人民日报》,每年高考作文《人民日报》实际上都有提供范文。
#2022高考季#
科举考试最早在隋朝就有了,逐渐成熟于唐朝。我们现在说的科举考试主要说的是清朝的科举考试,那我们就说说清朝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
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这些内容都不含我们现在的数学内容
所以,科举考试不考数学!!
淡定从容
2022-10-21也谈一下高考数学命题#
2022年高考已经结束,关于今年高考试题网上讨论最多的莫过于数学试题命题,一大堆人网上发文吐槽高考数学命题过难,然后某某弊端。那么我也谈谈我个人看法。
首先,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国家储备发展战略人才的,这点自古以来皆是如此。古时有科举制度,考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无非是为古代皇权选当官的,那时的考生也多为博取功名参加科考,现在的高考选拔人才不仅仅是功名,还包括国家实施未来战略发展所需人才,包括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等各方各面。中国战略发展需要发展高科技企业,完成企业战略升级,但现在国际形势、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迫使我们走出自己独立发展之路,发展高科技需要大量具有深厚数理基础的人才作为储备,这方面恰恰是中国目前的弱项所在,在基础理论等方面中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和国家战略发展形成了深刻矛盾,这也许是国家前两年废除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推出强基计划的原因。同时要发展高科技,走自主创新,产业升级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考命题作为筛选国家所需人才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在此种背景下,高考尤其是新高考数学命题方向朝向更加灵活,考察考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就可以理解了。这种命题方式使仅考刷题得高分的刷题党面对新题目无从下手,更有利于选拔真正具有数学头脑的考生,这也利于国家在这些方面进行赶超,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实现国家战略。有些家长说现在的高考数学题是在选择数学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当数学家,数学家有竞赛生就可以了云云,还有这种选拔对教育落后,教育资源贫乏的地区考生不公平,使孩子更加没有希望。我想问发出这种声音的人自己的初衷真的客观么?出发点真的是忧国忧民,站在公平的角度么?关于选拔,首先做不到绝对公平,其次,关于竞赛生,现在的竞赛生是怎么脱颖而出的大概很多人都清楚,这里面资本的力量有多强大,水有多深。普通人家的孩子连竞赛的门槛都摸不到,其中埋没了多少有天赋但家境条件一般的孩子可想而知。刨除这一点,就是现在拼到最后进入国家队甚至取得国际奥赛金牌的竞赛生有多少孩子是真心发自内心喜欢竞赛而不是被家长为了某种目的强行送去学习的?这些孩子取得成绩后又有多少选择继续专研基础科学为国家发展出力?是不是更多孩子选择了更有钱途的金融,进入跨国企业,甚至拿了绿卡在美丽国耗心耗力?个人以为国家崛起是不能依靠这类孩子的,他们从小到大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唯有精致的利己主义,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至于教育欠发达地区有天赋孩子的发展问题,我觉得国家早已考虑到这个问题,取缔校外培训机构就是为了消除或者说缩小这种不公平的一种努力。教育的成果要依靠良好的土壤,相信在教育溯本清源,回归原有的属性后真正的公平才能体现。
最后,举例说明下目前的新高考命题方向的影响。强化数学选拔功能,与此同时就必然弱化其他科目的选拔功能,如果说弱化的是英语。按照之前的高考命题方向和现在高考命题方向做一下简单对比。
假如有两个学霸A和B(A数学强,B英语强,不考虑语文)。
之前高考命题:
A:数学:150 语文:120 英语:120
B: 数学:130 语文:120 英语:140
两人的成绩均能上线C9高校。
新高考命题:
A: 数学:140 语文:120 英语:135
B: 数学:100 语文:120 英语:145
新高考模式A学霸可以选择清北,B学霸只能选择次一些的985,甚至211高校。
从这个简单对比应该能够看出国家选择战略人才的方向,这个是国家顶层设计,平头老百姓抱怨再多也没用,何况大部分人发出的声音无非是出自自己那不可告人的一己私利而已。高考承担着为国选才的重任,现在国家最需要咋样的人才,也许任正非老爷子的话有一点代表性,华为需要更多的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没说其他的。
总之,顺其自然,放弃自己内心那一丝执念,认清现实,回归本来面目,无论是对自己,对孩子,对社会,乃至对国家都是一种善良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