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2

古代有货币贬值的说法吗,有哪些史料依据?

想咨询一下关于古代有货币贬值的说法吗,有哪些史料依据?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6 个回答

  • 金色回忆

    有贬值依据,铸造发行大钱就是贬值依据。另外,粮价也是货币兑换,贬值依据。米价沸腾,反过来就是钱币贬值了

  • 淡定人生

    元朝末年,为了修黄河盘剥百姓减少黄铜含量,增加印发量

  • 风华正茂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货币贬值发生在汉朝初年,当时一石米从原来的28钱涨到了一万钱,一匹马从14金涨到了一百金,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汉文帝,从文帝开始到景帝,将铸币权全面收归国家,降低物价,然后是中国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 古代以金银铜为流通货币,钱始终很金贵,没有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一说,自从出纸币,伴随就出现了通货膨胀一说,漂亮国更是设计用美金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的流通货币,随后又背弃协议美金与黄金脱钩成美元,后拿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战争打压世界,在全球卖、卖、卖洗劫别国的财富!

  • 金色晚霞

    会!古代也有货币,有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有国家发行的货币,既然有商品,有交换,有中间的货币媒介,就会长生通货膨胀。现代意义撒谎功能的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称量货币,其价值和实物基本上是平衡的。比如,一斤铜钱的价值就等于一斤铜的价值,因此,中国古代有句话:穷不穷,家有两担铜。这也就是说,家里有两担铜,即使没有铜钱也不穷。

    中国古代,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时候,市场上流通的钱币也就相对好,其形制也相对稳定;在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时候,市场上流通的钱币就开始变形,开始贬值。在中国古代,最常见的货币贬值方法就是“减重”。

    什么是“减重”?就是减轻铜钱的重量。比如:把一个钱斫成二个钱,当二个钱用,在五铢钱中,綖环钱和剪边钱就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二种著名的减重钱。

    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著名的减重钱还有“鸡目五铢钱”,“榆荚钱”,“董卓无文小钱”等等。

    鸡目五铢:就是钱的形状只有鸡的眼睛这么大。

    榆荚钱:就是钱的形状薄小的像榆树的花荚。

    董卓无文小钱:类似鸡目五铢。只是鸡目五铢有文字,董卓的小钱无文字。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人,公元189年,董卓掌握了汉宫廷军机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依仗猛将吕布,横行朝廷内外,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董卓执政期间,酷爱残酷的刑法,推崇相互告发,大造冤案,又滥发货币,积聚财富,造成通货崩溃,激起了民怨。后来,王允利用貂蝉,离间了董卓和吕布,于192年诛杀了董卓。董卓死后,其部下互相火拼,皇室外逃保命,各地军阀纷纷雄起自立,最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由此可见,每一个减重的劣币后面,都是老百姓遭殃的历史。

    除了减重的方法,还有一种就是发行虚价大钱,比如:三国东吴发行“大泉当千”钱,一枚钱当一千个铜钱用,实质上,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减重。

    称量货币的贬值是看得见的减重,纸币的贬值就不太容易看清楚了,因为,纸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符号。称量货币贬值时,人们集存废铜金属都能保值

  • 淡定从容

    南宋对纸币的管理,要也比女真的金朝更有道义。金朝的货币贬值是以千为单位的,直接贬值一千倍。韩侂胄北伐用兵,南宋也仅是把纸币发行量增加到了最初的14倍。同时,南宋也比金朝更有智慧、更为负责。它能意识到超发货币的危害,也拿出了金银等硬通货去回购超发的纸币。但是,政府手中却没有那么多硬通货。于是,回购纸币的政策,不仅未能缓解问题,反而激化问题,造成了市场恐慌。
    但是,南宋毕竟努力过。比之女真的金朝,它试图做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但,身体却是诚实的。财政问题不断恶化,南宋的操作也只能不断恶劣。
    到了公元1232年,会子的发行量达到三亿二千九百万贯,超发了32倍强;到了公元1246年,会子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了六亿五千万贯,超发了65倍强。而到了1247年,南宋已经无能为力,只能继续印钞、继续饮鸩止渴,不再奢望回购会子来稳定市场了。
    会子超发、会子贬值、继续超发、继续贬值。这个恶性循环就是一个不断饮鸩止渴的过程,必然要走到死胡同。于是,南宋一定会彻底透支自己的信用,即直接作废纸币。贾似道当政之后,南宋重新推出新纸币,即关子,以一比三的比例兑换十八界会子。而对于仍在流通的第十七届会子,则选择了直接作废。到这个时候,市场便再也无法认可纸币了,南宋的货币金融系统开始崩溃。
    随即,南宋便遭遇了蒙古人的大举入侵。在最需要资源投入战争的时候,南宋已经无力集中资源。1253年到1259年蒙哥攻宋,南宋的战场表现一塌糊涂。执行云南大迂回的忽必烈和兀良合台所部,从云南杀到湖北,一路上势如破竹,号称歼灭宋军四十余万。除却正义与邪恶,战争更像是一场体育竞技。竞技需要力量与智慧。而在竞技的开始之前,南宋已经失去了组织力量的可能。战场表现如此狼狈,第一原因不是宋军羸弱,而是国家正在躺死。#会子##南宋##蒙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