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8

为什么研究生期间有的人会发很多篇文章,有的人就没有发,是因为不够努力吗?

想咨询一下关于为什么研究生期间有的人会发很多篇文章,有的人就没有发,是因为不够努力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2 个回答

  • 看研究的领域、看导师、看机遇,最后,才是看努力程度。不过呢,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作为个体的人,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学习、努力争取机会了。

  • 金毛大汪汪

    一要看有没有这方面意识。有的学生比较注重,会主动写作发论文。有的学生没有这个意识。二要看有没有这方面条件。学文科的,导师会指导一下,选自己感兴趣的有专业基础的方向,去作论文,老师也会推荐发表。学理工科的,需要有实验室方面条件,当然也要具备研究方向上的积累。

  • 风华依旧

    对于实验学科来讲,能不能发文章,发好文章有几点因素比较关键:
    1 导师的研究方向是否热门,热门方向好发文章。
    2 导师水平,如果导师自己水平不够,总是follow别人的想法,做一些灌水的工作,那样即使发文章也都是低档次研究。
    3 课题组经费是否充足,充足的经费,会让实验进展事半功倍。
    4 除了外部因素影响能不能发文章,好文章。研究生自身因素非常重要。首先,研究生自身是否刻苦。刻苦是能否成事的最基本要素。此外,光有刻苦精神还不够。在沉淀修炼自己的学术功底的时候,要注意培养批判性思维,这是研究生能不能做出创新性好,档次高的工作的关键。

  • 教育

    北大天才许晨阳:弃美归国6年后却再次赴美,留下的话引人思考

    作为一个在知识领域上工作的人,就一定要不断地探寻新事物,将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行转变,刺激大脑对外界事物有敏感的认知,在科研的道路上才会有新的收获。如果一直生活在固定的环境,很有可能会形成思维固定化,难以有新的突破。

    一、天才许晨阳的学习之路

    许晨阳被称之为是北大天才,他在学术领域上所表现出的能力是值得让人称赞的。许晨阳之前也有过去国外学习的经历,后来回到国内为国家科研做贡献,然而六年后又再次选择去美国深造。很多人对此都感到非常疑惑,为什么已经选择回国工作,却又要出国呢?他留下的话引人思考。

    许晨阳从小就热爱数学,每天大多数的时间都沉迷于数学计算,每当有数学竞赛,他都会踊跃参加,并且每每都能够获得很好的名次,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身边很多人对他都刮目相看。

    在许晨阳17岁的时候,四川数学代表队非常看重他的才华,邀请他加入,入队之后,他参加了一次数学冬令营比赛,再度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荣获第一名。第二年,许晨阳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国家数学集训队,同时在北大进行学习。

    最让人震惊的就是,他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大学所有学科的学习,比正常大学生早一年毕业。大学毕业后的许晨阳并没有选择参加工作,而是决定留在母校读研。研究生毕业之后,许晨阳觉得自己的见识还是不够充足,先后去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研读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许晨阳在国外工作了一年,2012年许晨阳选择回到国内发展,并且在母校担任数学教授,并于第二年,荣升成为国际数学中心的教授。许晨阳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其他研究生或者博士进行数学方面的研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上发光发亮。在许晨阳看来,想要真正成为一名科学家,前提就是在研究上保持高度专注和长久的坚持。

    如果一个人在进行一项研究时,总是转换科研方向,他最终很有可能会一无所获。要知道一个人最难得的品质就是不忘初心。许晨阳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国内工作的这几年,他一直始终如一的研究代数几何,并且发表过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对于推动我国数学的研究有着重大作用。

    二、许晨阳的三句话

    原本大众以为他会继续留在留校任教,可让人感到震惊的是,许晨阳再次决定出国深造。网友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发出自己的质疑,为什么要去其他国家进行科研研究?

    针对网友的不解,许晨阳只在社交平台发表了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国内的学术界并不看重一个学者对于科研的贡献,只看重学者的资历。许晨阳推动了我国在代数几何上的重要发展,但是每当他想要申请科研资金时,上级总会以资历和年龄不够的理由而拒绝,这让许晨阳感到非常无奈。

    在2012年许晨阳决定回国发展时,有媒体采访他说,为什么在国外学习几年之后还会选择回国内继续做研究呢?许晨阳的回答就是:想要为国家做贡献,而且国内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很大。

    经过几年的研究,许晨阳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国内只是针对资历较深的科学家投入力度比较大,对于比较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还是有很多的限制,这就让许晨阳的学术研究难以继续向前发展。

    第二句话则是,国内的学风远远不如外国。如果想要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需要用心去研究和探索新事物,而不是因为金钱的诱惑,忘记最开始走研究道路的初心。第三句话则是国内造假情况太严重。许晨阳发表在网上的科研论文,被很多人拿去盗用,与其他学者的论文结合为一篇,这种不重视别人努力成果的行为让许晨阳感到非常愤怒。

    许晨阳在回国的时候,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科研做出贡献,然而经过六年的发展,他发现国内学术界风气并不好,而自己又无法改变。深思熟虑之后,许晨阳决定去国外进行研究。去国外发展的许晨阳也没有怠慢自己的科研成果,一直专心于代数几何方面的研究,于2021年获得科尔代数学奖。

    如果想要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就,就要不忘初心不惧困难地走下去,而不是每当遇到挫折就选择放弃。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对学术界进行合理的整改,不然会让很多年轻科研者寒了心。

  • 淡定从容

    有时候运气也很关键,首先要看足够的文献,然后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以材料为例,运气好,实验一次就成功了,那就很省时间。如果一直不成功那就难了,毕竟一个实验周期可能长达一个月甚至更长。

  • 秋意浓情

    本人也是一名双非院校的二年级研究生[捂脸],给大家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吧!

    就目前我所在的课题组来说,就有很大的分流趋势。我们组现在最牛的一位目前已经手握三篇SCI,你要说他的努力吧,也不是很努力。每天也和我们一起打游戏,打麻将,剧本杀,看直播等。在实验室的时间也不算很长。但是,就是这样,也是手握三篇sci。这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是研究方向的问题,他所研究的领域,只要有数据就很好发文章,所以,即便他在实验室待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人家一去实验室就有成果呀。不得不佩服!当然,也不是任何一名研究生,你给他数据,他就能发个好文章的。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一定的实力的,不然,即便给你很完美的数据,你自己没水平,也是白搭。

    向课题组的其他同学,也有两位sci在投,但是结果不是很尽人意,被拒几次了。其他的也是有发核心的,大多数目前来说普刊都没发,向我本人一样[捂脸][捂脸][捂脸]。

    虽然,大家同在一个课题组,可以看出来差距还是很大的!也不能说你真的不行,只能说有的时候选择很重要!有些领域它就是很好发文章,有些领域文章就是不好发。

    最后,在这里希望各位研究生,都能发出自己想发的文章!

  • 教育

    这个我还是有资格回答一下的,研究生期间努力肯定是一方面的,如果不努力啥都不干那肯定没有好的成果,但是并不一定努力了就一定能发好文章,我在研一和研二第一学期确实也很努力,自己的实验做完老板还让给马上毕业找工作的师姐帮忙做实验,虽然自己跟前努力,但是没有一点点结果,反而帮师姐做的结果还不错,她顺利毕业。我自己没东西,毕业都成问题,各种看文献,找导师帮忙,但是每次尝试都一无所获,有一天晚上心血来潮,把以前师兄没做出来的一个实验尝试了一下,没想到一次就成,特别不可思议!

    读研期间努力很重要,但是有时候还得看天气,气候,运气等影响!

  • 点石成金

    小学的成绩真的不能代表什么,我朋友家儿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倒数的,到高中突然发力,现在是中科大的研究生了!所以孩子小时候成绩不好不要急,多鼓励,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他也在努力

  • 点石成金

    #你最近突然明白了什么道理?# 读研究生不会实现咸鱼翻身,它只是让我们站在了更高的纬度去看风景。#话题大发明家#

    我在一个一线城市的双非院校读研,专业呢还是比较火的电气,在当时我以为读研可以拥有耀人的光环,不仅是弥补了高考的遗憾 ,也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优先选择更好的资源。

    但是通过后来的经历和身边人的了解,我才去发现是我想多了,研究生确实会比本科生好一些,但是具体的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之前也看过往届毕业生的去向,除去读博的,找工作能找到很不错的是极少数。

    我有印象,有不少都是没有听说过的企业,当然也都是地方性的企业,像那种业内有名的企业(比如许继、大唐等等),这些都很少,或者只有那么四五个人。当然了如果不提升自己,那这些机会就更渺茫了。

    也都知道,电气专业有个好去处那就是考国家电网,但是电网的水有多深,我的一个朋友已经走过了,事实告诉我,未来不能专门的用心考电网,还得考虑找工作,如果不是电网子弟,那这条路是很艰难的,哪怕是研究生身份。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喻成登山,读研只是给我们武装了一些好的装备,更好的山地靴、攀缘绳等等,有了这些装备,那登山就很有可能爬的更高,站在更高的地方看风景。

    而对于那些没有读研的,他们登的会更慢一些,当然还可能因为设备不先进的局限性无法应对艰难的路况,有可能只是在一个不高的地方四处张望。当然除了那些底子厚可以搭上顺风车的,但我想这些是极少数。

    在硕士之上还有博士,对于博士,他们的登山的设备还会更先进,相比硕士可以达到更高的高度,看得也更远。然而即使是这样,他们依然得辛苦地向上爬,因为相比于人生的路,走的这些路还远远不够。

    所以这也就是我一开始说的,读研不会使我们咸鱼翻身,它只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武装了自己,让自己面对未来的挑战有了更多的应对技巧,但总得而言,还得是和那些大学毕业的一样,辛辛苦苦的工作。

    我还记得一开始辅导员说过的一句话,双非院校还是有局限性的,今后生活学习还得低调做人,这句话现在算是真的灵验了。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平凡人,慢慢接受自己的平凡人生,努力上进才是常态。不管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没有更好的前进设备,但最终走向山顶的一定是一开始登山,并坚持到最后的人,希望这个人是你。

  • 教育

    本人已研究生毕业几年,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过6篇论文,工作期间又发表过3篇,以本人的亲身经理给大家来谈谈我的一些个人看法吧!

    首先,自己要有发表论文的意识。研究生第一年的时候,课程还是比较多,很少接触试验(本硕连读的另说),因此研一的时候可以跟师兄师姐做实验,积累经验。另外,可以多看些文献,先了解别人是怎样写论文的。

    其次,可以在帮助师兄师姐做实验的过程中,跟他们商量,是否可以分些数据给自己写论文(本人第一篇论文就是帮师兄做实验我负责的部分给我撰写后发表的),如果可以,那么师兄师姐会帮助你如何写论文,你写完以后师兄师姐也会帮你修改,这样你写论文和发表论文会顺利一点。提醒:写第一篇论文时是很困难的,因为你啥也不懂,这时候一定要多看文献和多请假师兄师姐或导师。

    当你发表了第一篇后,你就会觉得写论文很轻松了。这时候你若想多发论文,那你就要具备敏锐的“嗅觉”了,即能快速把握能写论文的点,知道试验中的那些部分(数据)可以携程论文,并且能过自己设计试验,去完成你的预想,这一点很关键。

    最后,写论文并没有那么难,只要你能好好做试验,我想都可以发的。在这里希望各位研究生,都能发出自己想发的文章!

  • whatsns

    首先是发表论文需要积极配合导师研究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发表。没有发表论文原因是与导师联系比较少,个人学习不够积极。希望看到的学生加强学习研究,积极配合导师研究项目。

  • 秋色宜人

    不是的。

    • 不同研究领域,发论文难度不同。生化环材的炒菜式发论文的难度远小于传统机械。纯数学,理论物理能发一篇有质量的论文就已经很厉害了。
    • 同一领域,论文档次不同。SCI之间的差距就好比人与狗之间的差距。有些人专注于CNS,大子刊等高水平论文;有些人就只发OA论文(比如IEEE access)。
    • 抛去研究方向,看实验条件。好的实验室,充足的实验经费就意味着你成功了一般。例如一个国家级实验室很容易发高质量论文,一个小实验室发论文很困难。
    • 抛去上述所有因素,单纯看研究方式,如果以仿真为主,基本3周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数据量,写论文+投稿大概耗费2个月。总体上可以3个月一篇。而如果以实验为主,可能前期需要3-4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实验设计+操作,再算上后续的2个月闭关写作,总体6个月一篇。


    最后,打一个比喻

    小学时,A会学1+1=2,1+2=3,1+3=4等10以内的加减。之后通过相同的原理与套路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便向不懂得算数的人展示自己会这么多的公式。

    而B会学10以内的加减,之后研究10以内的乘除。显然B的研究更加超前但是公式数目远小于100以内的加减。不懂算数的人更加认可A。所以你懂得,这是为什么学术圈更加看重你的代表作与同行评价,而非论文数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