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同样是985大学的博士生,为什么有的博士生能发几篇SCI,而有的一篇核心也发不了?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某985课题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毕业要求也太高了吧,硕士四篇SCI,要求至少三篇一流期刊,博士8篇 SCI,博士8篇SCI,这99% 的人估计都要延毕了![捂脸]#大学#
如果只关注sci的话,其实还是很好发的。专业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工程类的会稍微难一点,影响因子也不会很高。如果是理学如化学,物理,材料科学这些专业,影响因子10以上的才算有点难度。只要好好学,好好看文献,好好做实验发个sci不难。另外就是导师的名气和关系网。他的名声决定了能否送审,能不能送到关系户那。因为本领域就那么多有名的人,大家开会交流的时候就都认识了。甚至有的文章能送申到以前的同事手里,你说好不好接收。这个因素同样影响到基金的申请。当然自己的努力同样重要。写sci论文就像写八股文,看的多了自然就会写了。如果有高年级的帮忙带一下,老师再负责任一点,每年发一篇真的是最低要求了。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如果真的没能力发sci,那就别读博士了,硕士毕业也挺好的,不适合搞研究还可以专注技术类的工作。
这个跟你的学科方向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学科确实比较好发文章,有的学科不好发文章,当然,个人优秀肯定是第一位的。
谈谈自己的个人感受,我是武汉某985毕业的博士,读博的时候一直到博3一篇文章都没发出来,内心焦虑,然后也非常怀疑自己,明明自己也很努力了还是发不了。但没过多久文章一篇一篇的接着发了,然后达到毕业要求了。我想说的是,论文发表也有一定的周期,被期刊拒绝了不一定说明你的文章质量差,只不过是不适合这个期刊,所以投稿很重要,暂时没发出来不急,别否定自己,继续投。
同样是985大学的博士生,为什么有的博士生能发几篇SCI,而有的一篇核心也发不了?
懂得都懂,首先可能是大家的研究方向不一样。
如果仅从发表论文的层面上看,那么以下因素的占比:
导师的平台+研究方向= 50%
个人的智商+努力=20%
运气= 30%
不夸张,这也是我身边很多研究生同学的共识。
如果走科研这条路,越往后自身能力的比重越不大,其他条件影响越大。你高考那纯靠自己能力,你上研究生和博士生,老师对你的影响,课题对你的影响,甚至实验器材对你的影响简直太大了。
如果把博士生发论文比喻成挖矿,就好理解了:
导师给力,指出哪个地方有矿,怎么挖,博士生基本就是体力劳动,能考上985的努力程度都没问题,没几下就挖到了大金矿,随手一铲子就是几个亿,所以有的同学可以博一起手三篇一区
导师不给力,乱指一个方向,一铲子下去发现是坚硬的岩石,根本挖不下去,或者挖了半天挖到地下水直接把矿工淹死了,博士生挖了三年还没有结果,导师只会灌鸡汤让继续挖,结果延期的延期,退学的退学,或者拼命苦干最后挖出几块小石头,寥寥毕业
导师连方向都不会指出来,靠博士生自己找方向,甚至自己从制造铲子开始,就看学生自己的造化了,要不实力爆表,carry全场,要么同2
4.导师直接把你扔进一个挖了几十年的大坑里,金子已经很难看见了,坑里有无数人各种努力淘一点残渣,每天辛辛苦苦,还不能抱怨,抱怨就是一顿鸡汤,导师:当年我在里面挖到那么多金子,现在你怎么不行了?
#课题研究##SCI##核心论文##博士#
▋▏关注小文编辑,分享更多知识,欢迎您的点赞加关注
专著,独著,核心期刊,SCI,SSCI,ISTP,教材,论文,课题,专利,EI会议,评职挂名
其实就不应该以sci来做为评定标准,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国家也提出要求了不能唯国外发表论文做为评判标准。
老外那帮人评判中国人的论文怎么能好得了呢?
国内高校现在博士毕业要求已经远超过国外。我了解的某省属大学,要求文章影响因子总和7以上,其中单篇有超过5.0的。某中部地区985更狠,要求两篇中科院分区二区。
除了sci要求,毕业论文要求更高,比如要有五部分内容,互相有关联,甚至还要求彼此替进。另外,用来算毕业的sci论文,必须在毕业论文的工作中有体现。综述论文不能用来算毕业。
相比国外就轻松多了,没有sci要求,毕业论文也是很随便,基本导师同意毕业就行。
我的一个博士生,与日本联合培养,拿两国双博士学位,以发表sci影响因子总和50,其中单篇有20的。刚在日本通过答辩,九月回国答辩,心里还发怵呢。
所以,在学位上崇洋媚外,已经过时了
博士现在是宽进严出,能不能发论文是多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能不能顶得住各方面的压力和自己能否脚踏实地的钻研,其次才是你的论文方向和研究方法。博士阶段,其实更注重个人的学习钻研能力,你需要会钻研做课题,帮导师或者自己写本子,会编写处理数据的程序,这些都是需要一定的自学能力。有时候顺带着指导一下自己的硕士本科的师弟师妹,当然,有牛逼的师弟师妹也可以帮博士干点相关的工作。现在的博士硕士的毕业要求比以前严格多了。论文够了,还得看大论文的盲审结果,哪个阶段都是需要真才实学,知识的沉淀。不是以前的心浮气躁,混日子拿文聘的时代。其实说白了,能不能发论文,就是看一个博士生用功程度和对个人专业的理解深度和创新意识。其实,博士阶段对一个人的历练是很难得,曾经看过师兄师姐为一篇论文付出的努力程度,师兄师姐那种许久未出论文的压力,发表论文被拒的痛苦和收到论文录用通知或发表的喜极而泣的状态。希望每一位博士都能顺利毕业。
教学医院的医生,基本都是博士,有的医生一年发几篇sci,很快变成教授,有的在临床骨碌,当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却几十年主治医师。如果你去医院,你想找谁看病?你肯定先看荐医台,然后告诉挂号处:给我挂个最贵的专家号
博士之间的差距可以是天差地别的。优秀的博士可以当他导师的老师,差的博士不如优秀的本科生。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国内大学都在效仿国外设立研究生劝退制度
感谢邀请我这个985在读博士生,简单说一下吧,第一是研究方向,有些方向比较好发论文,即使是一个导师下面的方向,也有成熟方向和培养方向,成熟方向因为有了一定学术基础,相对好发一些。第二就是个人基础与努力程度,数学基础好的,科研更努力的,当然发的就多些。第三就是技巧与运气了,发论文当然有技巧,掌握一种理论,向应用上套相对发的就多些,以解决问题为基础去找对应的理论相对就难些,因为问题不同理论要经常换。论文送审还是有导师和运气成分的。
黑白
2022-10-26和研究方向 导师资源和个人努力都有很大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方向…比如材料,有机 无机 金属都不一样,材料学和加工方向又不一样…金属铸造 焊接 锻造 轧制 3d打印又有很多不同…总体来说纳米 功能材料 电化学的非常好发文章,实验节奏也是短平快…金属方向的你热处理还没做完,人家可能文章都写出来了,你说怎么比?同样是金属,钢铁和轻金属 高熵合金又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传统材料既难做出新意又很耗费时间和经费…而焊接就好很多,随便变一变参数 焊接材料 母材,再做做表征就都来了…但是与此同时,做功能材料的真心不好找工作,高端产业链都在国外,所以要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