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民国时期的主要医学专家都有谁?有什么历史记载吗?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晚清时期,有一奇才,不缺钱却喜欢四处借钱,到期后连本带利归还,这看似亏本,可他却靠此成为亿万富翁,他如何做到的?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民国时期的商业奇才,上海大世界的创始人——黄楚九。
1872年,黄楚九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医生世家,父亲是一名手艺高超的眼科医生。
原本在父亲的指导下,黄楚九学一些医学知识,继承家里的衣钵不成问题。
然而,14岁那年,父亲却突然离世,只留下母子俩相依为命。
黄楚九的母亲原本是父亲纳的二房,父亲一死,大房就更容不下她。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带着黄楚九来到上海。
来到富贵迷人眼的大城市,黄楚九的内心也开始动摇。他渴望赚钱,思虑一番后,黄楚九决定还是从老本行卖药开始。
他在城隍庙前摆了个药摊子,按照祖传秘方,制售各种药丸。但同行太多了,所以刚开始创业黄楚九就遭遇了重创。
痛定思痛,黄楚九开始潜心研究,到底卖什么样的药能吸引人?
这时候,他发现人们非常热衷于“补脑”。于是,他就利用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推出了一款“艾罗补脑液”,还斥巨资以一个洋人的形象打广告,让人们感觉这是舶来品。
结果这药大卖特卖,黄楚九也因此赚了人生第一桶金。
他趁势开了几家药房,一度成为上海制药业的翘楚。后来,黄楚九又抓住了人们的抗日情绪,推出了一款和日货仁丹对应的药品。
这款药品,他直接印上了龙虎的造型,还展开激烈的广告攻势。短时间内,就把日本仁丹给打压了下去。
这引起了日方的不满,他们指责黄楚九抄袭。但黄楚九也没在怕的,耗资10万银元,坚决地和日本人打起了官司。
结果,大获全胜,而黄楚九的名气再一次打响。
在医药行业站稳脚跟之后,他又开始进军其他产业。
他先是瞄准了休闲娱乐方面,因为那时候老百姓有了一定的积蓄,消费情绪空前膨胀。
于是,他从一位国外朋友那得到灵感,打造了上海第一座“屋顶花园”——楼外楼。
就是将楼顶清空,摆放一些花花草草、奇石珍玩,弄得精致、小资一点,刚好可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果不其然,前来消费的顾客络绎不绝。黄楚九再一次成功。
看到这,你可能感觉,为啥黄楚九干啥都能成功呢?
除了他对人心的深度把握外,有个行为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黄楚九很喜欢借钱,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但他借了钱从来不花,而是锁在保险柜里。
等到还钱的日期一到,他就连本带利地还给人家,然后过段时间再借。
这不白白丢了利息嘛?你说他是不是傻?
其实黄楚九聪明着呢,总是按时还钱,让他树立了良好的信誉,人家觉得这人实诚,就愿意和他合作。所以,黄楚九虽然损失了点利息,但赢得了口碑啊,这可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但是,黄楚九的事业也并不是总那么一帆风顺,他曾遭遇了一次事业的滑铁卢,损失惨重。
黄楚九当时想建一座游乐场,机缘巧合之下结实了商业大亨经润三。
经润三手上有大把钞票,可花不出去。黄楚九就对他说了自己的规划,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于是,经润三投资,黄楚九做总经理,新世界游乐场就风风火火地开建并且顺利开张。
那时候,游乐场是个新生事物,所以盈利能力也是惊人。
正在俩人忙着数钱的时候,经润三竟然脑溢血死了。
这之后,他的遗孀继承了股份,顺便把总经理的职位也换成了自己的外甥。
黄楚九知道自己无法逆转,并且不想和自己朋友的遗孀产生争端,于是就退出股份,只拿了自己当初投资的十万元离开了新世界。
然而黄楚九内心却憋着一股气,毕竟新世界是自己的心血呀。于是,他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建一座更大的游乐场!
经过多方考察,黄楚九把游乐场的位置选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块地。
这次,他吸取了教训,没有大规模地找人投资,而是自己承担了大部分费用。资金不够,就从药厂挤,前后投资了大约90万元,历时大半年,终于竣工。
1917年7月4日,这是黄楚九跟随母亲到上海闯荡的30周年纪念日,上海大世界开张了。
他在门口放置了12面哈哈镜,人们走到跟前就被镜子里的自己逗得哈哈大笑,进而产生进去游玩的兴趣。
大世界主打平民路线,所以生意异常火爆,很快就成了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与此同时,黄楚九在大世界旁边开了一家“世界日夜银行”。
不过火爆的生意让黄金荣眼红,他们原本是合作关系,黄楚九雇佣黄金荣,负责大世界的治安。
随着三十年代末经济危机的到来,黄楚九的许多生意出现了资金短缺的现象。
此时,黄金荣命令门下小弟把存在日夜银行里的钱全部取出来,这直接导致了黄楚九资金链断裂。
不久,黄楚九去世,享年59岁,而上海大世界也落入黄金荣之手。
一代商业鬼才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成功,是头脑、运气和勇气的加持,缺一不可。#人物# #头号周刊# #故事#
作者:果果
编辑:薄荷
提起经方大家,你都想到了谁?胡希恕?刘渡舟?大冢敬节?倪海厦?今天给大家介绍自学中医成为一代经方大家的曹颖甫,他在晚清和民国时期非常有名,近代名医秦伯未的医术都是跟他学来的,
曹颖甫是个文人,1866年出生,29岁就考取了孝廉,就是举人,相当于我们现在本地区的高考状元,很厉害了!曹颖甫既然都已经考上孝廉了,为什么后面又学医了呢?
原来曹氏早年就喜欢读张隐庵的《伤寒论注》,并且一读就爱上了这本书,他的想法是如果读书之余能懂点医术,也算掌握了一门济世之术,后来发生了两件事让他彻底转向了医学。
一个是在他十六岁时,他的父亲患上了“洞泄寒中”,也就是痢疾,结果请来的医生用黄芩、黄连等苦寒之剂,让父亲的病越来越重,到了快死的地步,最后,请了赵云泉医生来,只用了一剂大剂量附子理中汤加味,父亲就被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又吃了几副病就好了。赵云泉用的就是《伤寒论》的方子,经方强大的效力让曹颖甫对中医产生了信心。
第二件事是他在去金陵赶考的路上生病了,同行的人中也懂些医术,给他开了藿香、佩兰等祛湿药吃,效果不佳,等到金陵时,病情加重了,碰巧他的表伯陈葆厚来到金陵,把脉诊断后,陈葆厚说,你的病应该速战速决的,现在多次发汗后,津液耗损太严重了。陈氏就给曹颖甫买来荷叶露和生梨十几个,让曹颖甫吃,半天时间,曹氏就吃完了,傍晚,陈葆厚带了药煎给曹氏吃。睡到半夜,曹颖甫出了一身大汗,病就好了。
第二天,曹颖甫问他表伯给他吃的什么方,赵葆厚告诉他是《伤寒论》中的桂枝白虎汤,原来吃的还是经方!经历了这两件事,让曹颖甫更加艰信中医的疗效,对经方产生了仰慕之情。
后来,曹颖甫的父亲去世了,他决定放弃科举考试,专心学医,此时,他已经38岁了。他从《伤寒》、《金匮》开始自学,期间多次用经方治好了母亲的病,此时,正值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曹氏产生了救世之志,50岁来到上海,用经方为人疗疾,有效率竟达百分之八九十,慢慢地,曹颖甫在上海出了名。
曹氏的中医完全是自学的,这说明自学中医这条路上可行的,只要有了坚定的信念,专注于经方,敢于实践,也是一样可以成为一代名医的。
曹颖甫医学三书正版
教育
2022-11-12什么时候孙中山拥有博士学历了?其实孙中山只是香港大学的一名本科生而已,其博士头衔十有八九是人们把Dr.(医生)误译成博士所致。尽管未曾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但孙中山还是不失为一位晚清名医,他行医的故事不少,其医德更是有口皆碑。——《历史深处的民国(共3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