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朱家骅在民国历史上有什么评价?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小巷,流水小桥,这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小城。江南小城时刻都以这种温婉的性情,荡漾在你的眼晴内,而始终感动着你的内心。
回城了,脚步不由步向小西街而溜达到状元街。摸摸石桥蹬,看看小河水潺潺,不免地有些心潮起伏而五味杂陈……
这城就是座落在南太湖之滨的浙江湖州。古称:菰城、乌程、吴兴。它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
[ 清 ] 阮元有《吴兴杂诗》咏之: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可见其江南水乡一地风景的清秀潋滟。
还有句话说的是:“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所以这么说,是湖州是”文房四宝”之首:湖笔的原产地。自从传说中蒙恬造笔始,笔改变了中国人的书写习惯。而中国书画,更是一门在毛笔笔尖上流动的艺术。
湖州,自宋元时湖笔取代宣笔成为了中国毛笔的代表后,就一直与中国书画同呼吸。由此诞生了许多书画大家。三国曹不兴,唐代高闲,南宋钱选,元代的赵孟頫,清代吴昌硕等等。
自然,湖州一地不光是柔情的一面,也俱备其刚性的一面。项羽起兵抗秦,就是率八百湖城鸟程子弟兵,由北城奉胜门而出直击暴秦。
到了民国,更有“一部民国史,半部在湖州”之说。之所以会有一部民国史,半部在湖州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当时国民党的很多元老,比如说戴季陶、张静江等全部都是湖州人。
而且在最开始孙中山创立国民党的时候,所有的活动经费大多数都是来源于湖州的丝商。湖州和孙中山创立的国民党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给我最切身的感受,莫不于来自对辛亥义士民国英杰:“沪军都督”陈英士的认识。因为,我从小就在白地街陈英士故居长大。打小就听了他好多推翻帝制的英雄事迹(下图三红箭头所指处,就是我小时候所居住陈英士故居的厢房)
的确,湖州的人文情怀是很浓郁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古以来,文人名士辈出。近代的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近代教育家朱家骅,民国法学家沈家本,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的“龙潭三杰”之一钱壮飞,等等都出自于湖州。
然而,归根结底。湖州是个慢节奏生活的城市。本地方言“百坦”,是常挂在人的嘴边。这意思即是“慢悠悠,别着急”。碰到熟人打招呼:“百坦”,分别时“百坦”。百坦来百坦去的性情,是源于江南鱼米之乡,四季温和及历古以来“苏湖熟天下足”的内心底蕴。
就个人而言,实际更在意的是,这个城市,给人那种温情婉约的境界,及自小因环境氛围而从骨子里生长出来的诗意。看下图中小巷通幽,河埠头流水曲觞。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雨巷,丁香花,碎步踏响青石板及很多的其它。
今番回城穿行于那条状元街,就是160年前,清道光18年4月25日(公元1838年5月18日)钮福保中“戊戌科”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八十四名状元,而成府弟“状元厅”而得名。当留连于状元厅而抚今追昔,这个时候会有一个对你声音说:倦鸟当思而归。
是的,因为生计,我离开小城外出到山区打工,一个不经意之间,已有20年了。在即将回到离之久矣的小城时,内心却多了许多复杂的情绪。但诚实地说,更多是想快一步扑向小城的怀抱,而重新获取这座小城温馨的呵护和融入感。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的诗,说出了我的心里话。的确如是!
#湖州头条# #微头条日签# #我要上头条#
朱家骅(1893年5月30日-1963年1月3日),字骝先,浙江省湖州府吴兴县(今湖州市吴兴区)人,中国近代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中国国民党内亲德国派人士。
朱家骅曾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代理院长,还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及考试院副院长、教育部部长、交通部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务。他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中德合作中的重要人物。他还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
他才华过人,经历丰富,担当过教育、学术、政府、政党等多项重要职务,与中国政局的演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现代中国甚巨。
。胡适曾经对他的秘书胡颂平说“没有朱先生,就没有中央研究院”
1963年1月2日,朱家骅在台北病逝,蒋介石吊唁,赠“怆怀勋硕”挽额。
中研院自1972年起每年朱家骅诞辰前以其名举办《朱家骅院长讲座》。
台湾建有“朱家骅先生纪念堂”,台湾淡水大学建有“骝先纪念科学馆”。
在那个年代来说, 朱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杰出人物
曾国藩号称晚清的中兴名臣,他的言行、家书流传后世,备受追捧。曾国藩的后人中,有个曾孙辈的人物叫曾昭抡,曾留美求学多年,后回国任教,是个了不起的大科学家,还担任过高教部的副部长。
但曾昭抡在个人修养方面与他的祖辈不同,曾昭抡平时穿衣戴帽极不讲究,头发也不梳理,穿的鞋子经常是前后有洞,被同事们戏称为“空前绝后”。
民国初年,朱家骅上任中央大学校长后,有一次召集各系主任开见面会,并讨论教学事宜。曾昭抡前来参会,当时朱家骅不认识他,问他是哪个系的,曾昭抡答是化学系的。朱家骅看他不修边幅、邋里邋遢不像个官儿,就说:“去把你们系主任找来开会。”曾昭抡二话不说起身就走,回宿舍后,卷起铺盖就离开了,之后很快被聘任为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
1934年起,在曾昭抡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开始做毕业论文,不完成不得毕业。
也正因为曾昭抡这一教学上的改革,我国高校开始先后实行毕业论文制度,如果说毕业论文非要追根溯源的话,那曾昭抡确实是创始人之一。
北大化学系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化学专业,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人才。

岁月如梦
2022-11-12#呼和浩特头条#民国绥远人物志之一,中统特务头子潘秀仁
民国时期,归绥市有一位土生土长的民国政要,曾任职国民党绥远省党部主任,以后又任绥远省教育厅长,建设厅长,国民党中央后补执行委员,他就是潘秀仁。潘秀仁,现呼市土左旗毕克齐镇人,出生于1893年,卒于1965年,享年七十二岁。
潘仁秀毕业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可并没有研究种田育苗,而是加入国民党,步入政坛。那时候,国民党选用人才,也找知识分子,潘秀仁以后又搭上中统CC系红人朱家骅,仕途一帆风顺。国民党省党部,实际就是中统大本营。潘即中统在绥远省的主要负责人。
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占领了归绥,潘秀仁等人转入地下,组织抗日武装,坚持抗日,并筹集物质,支持抗日,以后又随傅作义将军撤退至陕坝河套地区。
一九四九年一月,傅作义将军于北平接受和平起义,绥远省九一九起义也水到渠成,董其武将军也积极响应,与共产党代表协商起义。潘秀仁与张遐民等顽固派竭力反对阻挠和平起义,不愿意背叛所谓的党国,以后见大势所趋,回天乏力,只好西撤,从兰州乘飞机去台湾,任一些闲职,苟延残喘,于一九六五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