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8

名校考研复试中老师最看中什么?

想咨询一下关于名校考研复试中老师最看中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6 个回答

  • 董沫然

    语言表达能力与意识思想。

  • 给未来的自我拼路

    谢邀!

    复试的时候老师对初试成绩还是会重点关注的,特别是初试成绩特别好的学生,只要本科三年不是特别水,挂过科的,大概率还是会优先考虑的。其他同学的话,会被问及本科成绩,尤其是专业课成绩;社会实践经历;是否参与过学术活动;对待读博是何想法(重点!),导师都蛮喜欢要一来就想跟他读博的学生。其他还会被问一些个人情况,这个就因人而异了。

    总之,在复试前,尽可能的先自己模拟下面试,这样不至于那么紧张。

    谢谢!

  • 董沫然

    其实最看重你来自哪个学校

    现在社会上存在学校歧视现象,实际上高校之间的相互歧视更加的明显。

    我们一起读研的时候就这样,导师带了好几个学生,其中有一个是来自211的高校,老师更加比较喜欢,对那种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就比较一般。

    因为从老师的教学实践中来看,来自重点高校的学生,他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会更强一点。所以现在整体的考研趋向就是普通高校考重点高校,重点高校学生都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相互考,要么就考本校。

    笔试面试,仅仅是一个流程而已,如果能够进去面试,比拼的其实是学校。

    一个学校的培养质量会在你个体身上得以体现出来。

  • 9527

    应该是看重个人能力问题,还有一些家庭背景方面的问题。其他的就是一些其他的了

  • 陈楚涵Royal.Free

    这个问题,相信是不少报考名校的考研学子的共同疑问。然而,一些答主也许并没有过参加名校考研复试的经历,回答问题容易想当然,可能会对准备复试的学子们造成某些误导。

    我本科毕业于一所财经211学校金融专业,考研top2学校金融,并且成功,也算是从比较普通的学校进入了名校。因为实际参加了名校复试,有一定体会,在这里,详细阐述一下个人看法,供参考。

    一般来说,名校复试,最重要的是专业课面试(当然,笔试也是重要的,毕竟最终成绩是根据初试和复试的成绩进行加权计算)。因为在这里,考生是直接向面试组老师展示自己的个人素质,而参加面试考核的老师,多数都是研究生导师。这些导师是直接现场观察考生的实际表现。有些表现好的考生,也许面试一结束,就被某个导师看中了,在心里就确定“要了”,这样的情况,考生一般是不可能被刷掉的。

    当然,导师在确定“要了”之前,肯定也会参考一下该生的初试成绩、本科学校之类的背景,但这些,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重要,甚至会起决定作用;真正最重要的,还是实际表现。

    复试中,名校导师们最看重的,主要是两点:本科阶段有没有科研经历及面试展示出来的专业知识深度及思维。

    对于学术型硕士来说,本科阶段有没有过科研经历很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某些考生在本科阶段就发表过有一定级别的论文(当然也许是一作,也许不是一作,都可以的),面试的导师一般很感兴趣,也许会追问一下本科参与课题的经历,这些一般都是加分项。当然,没有论文,也不是太大的事情,老师们可能也会问有没有参与课题的经历,有的话,当然也是加分项。

    对于专业型硕士来说,本科阶段没有科研经历正常,导师不会像学术型那么看重,有当然更好。

    具体的专业面试,是最重要的,无论学术型还是专业型。

    一般专业面试都是随机抽2~3个题目,然后按照相应题目去发挥(每个人的题目可能都不同)。这个时候,需要展示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思维的深度、广度。

    大体来说,对于理工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展示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把题目中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运用,一步步得到经得起检验的结论。深厚的专业知识,严密的逻辑思维,正是理工科导师最看重的。

    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说,名校的面试题目,入口一般都会比较宽,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可能任何考生都能回答出一些东西来,但难度也就在这里:水平较高的考生,会思路清晰地一步步展示出基础知识的扎实和眼界的开阔,加上思维的深度,观点的清晰有力,乃至具有新意;而水平相对较差的考生,可能只能回答一些比较表面和粗浅的东西。高下可能立判。

    比如,我当时抽到的一个题目是:你对金融的量化怎么看?看起来很简单的题目,任何学金融的考生都可以发表一点关于量化金融的看法,但如果要有质量、有深度,必须结合金融的发展,金融量化的历程、量化金融的利弊、量化金融的缺陷、金融量化的前景、金融发展的前景和量化的关系等,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能挂一漏万,也不能主次不分,前面的内容简单几句,中间量化金融的利弊,特别是金融量化的弊端要重点谈;后面金融量化的前景、金融发展的前景和量化的关系,就主要是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了,就需要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而且有一定深度,最好不要说一些陈词滥调。

    总体而言,人文社科类专业,名校导师看重扎实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有深度的思维。

    最后,再提一下,其实越是名校,越不是那么看重本科出身,而更看重实际的表现。我当年考研时,有两个进入复试的考生,初试分数都410多分,属于中等水平,一个是魔都一所名校的,一个是某普通本科学校的,但复试都被刷掉了。后来,我问参加过复试的导师,那两位考生被刷掉有没有具体原因,他回答,跟本科学校关系其实不大,而是他们水平都比较差,回答问题一看就是靠死背,思维没有深度。

    所以,实际的综合表现(包括面试和笔试)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太过在意本科背景如何,更不要轻信“本科学校决定一切”的言论。

    以上属个人观点及经验分享,仅供参考,希望对参加复试的学子们能有帮助~

  • 岁月如歌

    在我校我所在的专业,复试时学生很少接触到导师。复试的笔试是统一考试,只有少数导师参加判卷,复试的面试也只有部分导师参加。很多复试学生此时基本都不认识各位导师。当研究生经过初试(国家统考)和复试,被录取以后。在开学的第一周有一个【导师见面会】,专业所有导师(被暂停招生的导师除外)和新研究生见面。导师介绍自己的经历、成果、研究方向和本届招生人数,并解答学生的问题。虽然有些信息在学校或学院官网上能查到,但是见面会上导师会给新研究生展示更直接的印象。以后会给每位新研究生发下选导师的表格,由新研究生填写。如果每位导师报名人数都符合当年招生人数,一般不会改变。如果有的导师报名人数超过当年招生人数(如当年导师招三人,报名却有五人),要调剂。一般情况导师说留谁就留谁,【导师最看中的的是学生经历,其次才是成绩】。未选中的再报其他导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