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元代玉器有什么特点?,元代玉器的几个特点,元代鳜鱼玉器特点,元代玉器特点总结,元代圆雕人物玉器特点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每日一文物##微头条日签#青玉翼龙纹双耳壶,高15.5厘米,宽12.4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5.3厘米,为元代玉器陈设品,造型端正,纹饰茂美,刀法劲放,典雅高贵,现为天津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
该壸由青玉雕琢而成,呈椭圆体,器表面有褐色斑缕。直口,壶颈的两侧有云纹半环耳,口颈部浅浮雕莲瓣和草叶纹,腹部浮雕翼龙、海水。翼龙首上有鹿形角,飘长鬣,张大口,上唇长尖而下卷,身有鳞纹和鸟形翼,舞三爪足,鱼形分支尾,尾后有火珠,龙身下有海水波涛翻卷。玉匠采用浮雕兼阴线刻技法,把翼龙卷曲飞舞的姿态、海浪翻卷的气势,琢刻得惟妙惟肖。壶身的下部雕饰莲花瓣纹,壶底部琢成椭圆圈足。通体琢制六层纹饰,雕缋满眼,纹饰总体布局叠罗渐递,层次分明。
清乾隆年间,一大群官兵突然冲进了北京真武庙中。道士们惊恐不已,领头的官员道:"莫慌,你们是不是有个咸菜缸?"道士们点头,将咸菜缸给了官员,换来了足足1000两黄金!
这个咸菜缸在庙中已经传承几代了,据说是从荒地里捡来的,糊满了泥巴,洗了好久才洗干净。
洗干净了也没多好看,像是个被火烧过的石瓮,上面还有很多划痕,好在东西够大,就凑合用来腌咸菜了。
怎么会有人要这个咸菜缸?
疑惑归疑惑,道士们还是让官员把这个咸菜缸给抬走了。
而这个缸被抬进了紫禁城,乾隆一看到它,可谓是痛心疾首。作为美玉的狂热爱好者,他当然看得出来: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石头,是由一大块玉雕琢而成的无价之宝——渎山大玉海啊!
渎山大玉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忽必烈攻城掠池,收获了许多稀世珍宝,其中就有一块重达5吨的极品玉石。
这块玉质地细腻,光泽惊人,可谓是天赐之宝,细细打磨一番,便可做镇国之器。
由于蒙古族爱酒,忽必烈便命工匠将这块玉石制作成一件巨大的盛酒器,作犒劳将士之用。
重5吨的玉石实在太过于巨大,哪怕数十名工匠不眠不休地雕琢,也花了整整5年才打磨出这件国之重器:重达3500kg的渎山大玉海。
忽必烈将大玉海置于琼华岛广寒殿中,每逢佳节胜仗,便往大玉海中倒满美酒,以此犒赏三军,宴请大臣。
这样的宝器,又怎会沦落成一个咸菜缸呢?
原来,明朝末年,广寒殿中起了一场大火,渎山大玉海被火海包围,高温烘烤,表面出现了许多裂痕、黑灰,被不识货的宫人丢弃于瓦砾之中。
从此,这件宝器就与碎石、荒草为伴,经历风吹雨打,百年之后,被真武庙的道士发现,却成了腌咸菜的容器。
直到有识之士在庙中认出它疑似珍稀玉器,上报给乾隆皇帝,这才得以重现光辉。
庙中道士虽然用大玉海腌咸菜,但也避免了它继续风吹日晒的命运,乾隆认为道士们保护文物有功,最后用一千金买来了大玉海。
得到渎山大玉海后,乾隆命工匠们先后进行了四次修复:
第一次修复,是洗苔涤垢,将大玉海上的苔藓植物、污垢等清洗干净。
第二次修复,是将水兽、水纹俱着磨细,大玉海上雕刻了许多水兽、水纹,这一步是将它们的痕迹重新打磨清晰。
第三次修复,是修琢、磨做异兽鬃毛、花纹,只有将动物的鬃毛、花纹重新雕琢精细,才能恢复那种栩栩如生的形态。
第四次修复,是将大玉海上的龙鳞、海兽的鳞甲按照清宫收藏的小玉瓮龙鳞那样,进行雕刻。
除了4次修复以外,乾隆还命人在承光殿建造了一座“玉瓮亭”,专门用来放置渎山大玉海,还给大玉海配备了一个汉白玉雕花石座,足见对大玉海的珍惜。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玉海,就是经过4次修复以后的。
它的口径约有1.5米,高0.7m,深0.5m,颜色青白,光泽柔润。
经过修复后的十几种动物:龙、螭、鲤鱼、马、蟾、犀、牛等姿态生动,水纹细腻逼真。(见图3-6)
众多动物在海中向龙臣服,仿佛象征着四海臣服,万国朝拜的神威。
2021年,九位专家认为,渎山大玉海是现存最大、最早的玉器,历经元明清三代,有700多年历史,既展示了元代玉器的雕琢工艺,又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综合考虑,可作我国镇国玉器之首。
渎山大玉海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关于它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它为什么以“渎山”为名?“渎山”究竟是什么地方?
这些谜团依然等待着今人解答,也许,当我们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时,我们又会在尚未发现的历史中填补上新的一页。
如今的大玉海展览于北海公园团城玉瓮亭内,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前往一观。
参考资料:《国宝档案·渎山大玉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坏人。
2022-11-07#北京头条#明代螭虎纹玉带扣,为和田青玉,玉质致密,油润光洁。器物呈椭圆形,正面上浮雕一头螭虎,提油工艺。螭虎作匍匐状,造型生动,周身光素无纹。宋、元兩代,特別是元代后,玉器上的螭紋又多起來,凡此期的带扣、带钩、剑饰等,都常有螭紋出现。这件带扣的用料与工艺均十分考究,代表了当时玉器制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