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相比两汉时期,建安时代的骚体文学有哪些变化?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骚体文学从战国时代产生开始,经由两汉,发展至建安时期,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艺术手法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建安骚体文学与两汉时期相比较,题材大大扩展,社会责任意识与愤世疾俗精神日趋淡化,体制短小精致,句法骚散结合,艺术风格由典雅平正转向慷慨悲凉,这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个性化与抒情化的鲜明特征。
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变,根本原因在于独立开张的建安人格的形成、昂扬奋发的文学精神的复兴和悲歌心态的激发,也即创作主体总体素质的深刻变化。此外,也与骚体文学自身传统和发展演变逻辑的制约有关。
在题材内容方面,原初及两汉骚体题材多集中于国家政事、悲士不遇、悼骚寓志、玄思神游,建安骚体则普遍地自开生面、无复依傍,描写现实百态,兴发人生百感...
而骚体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专门文体,它在建安时期向个性化与抒情化的转变,其原因不仅系于整个建安文学所共...
骚体文学发展到建安时期,题材和艺术手法都发生了变化。从两汉的国家政事、悲士不遇,到现实百态、人生百感。艺术手法上是五言诗歌大放异彩,多为慷慨悲凉壮,清真自然。
先秦两汉文学#历史文化常识#
楚辞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它得名于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较短,风格朴素,采用散文化的句法;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作品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屈原吸收民间文学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以及他们的仿真者的作品16篇汇编成书,取名《楚辞》。东汉王逸为16卷《楚辞》作注,并增入自己创作的《九思》,成《楚辞章句》17卷,这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宋代黄伯思《校定楚辞序》认为:“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家是屈原,其作品直接影响了后代辞赋和骈俪文的发展,其比兴寄托的方法对后代诗歌影响深远。刘勰于《文心雕龙·辨骚》品评其为:“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山海经》
我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该书约是由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由西汉刘歆编校。《山海经》全书18篇: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又海内经1篇。大致可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山经》主要介绍山脉等自然地理资源,《海经》、《大荒经》主要都是神话传说,如女娲神话、夸父神话等。该书对于神话学、宗教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文字想象力丰富,是优秀的散文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影响。
汉赋
汉赋是汉代最主要的文学体裁,一般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汉赋一般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闳阔壮丽,但也好堆砌词语,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汉赋的形成受到了《诗经》和《楚辞》的巨大影响。汉赋的三种类型代表了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骚体赋主要盛行于西汉初年,受骚体诗或者楚辞的影响,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散体大赋又称做汉大赋,也是人们一般意义上所认为的汉赋。它主要盛行于西汉中叶至东汉初年,代表作家作品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等。抒情小赋是汉赋的新发展,它的出现预示着汉大赋的衰弱。但是抒情小赋篇幅短小,比起汉大赋的恢宏壮丽自有一番情趣。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杀赋》等。
汉乐府
汉乐府指汉代乐府机关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亦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代表作有《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和《孔雀东南飞》等。班固认为汉乐府的特色在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最基本的艺术特色就在于它的叙事性,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和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与这种叙事性相伴随的则是汉乐府民歌所体现出来的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形成了一次情感表现的解放。同时这种精神也开启了后代法门:建安曹操诸人古题乐府的“借古题写时事”,杜甫新题乐府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以及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歌诗合为事而作”等均源于此。其次,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这也对后代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后代杂言莫不源于汉乐府,而五言体则逐渐取代了《诗经》的四言和《楚辞》的骚体,成为我国诗史上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总之,作为汉代非主流的民间创作,汉乐府深刻影响了后代文人的创作,促进了诗歌的发展,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既非一人,所以它们反映的思想内容是很复杂的,其主题有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但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大有汲汲惶惶、如恐不及的忧虑,这些都反映了社会大动乱的前夕,失意士人对于现实生活和内心要求的矛盾和苦闷。《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十分突出,被誉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其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情于景;又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同时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着墨不多而能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其高度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古诗十九首》也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
陈楚涵Royal.Free
2022-10-25建安骚体文学与两汉时期相比较,题材大大扩展,社会责任意识与愤世疾俗精神日趋淡化,体制短小精致,句法骚散结合,艺术风格由典雅平正转向慷慨悲凉,这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个性化与抒情化的鲜明特征。之所以出现这种转变,根本原因在于独立开张的建安人格的形成、昂扬奋发的文学精神的复兴和悲歌心态的激发,也即创作主体总体素质的深刻变化。此外,也与骚体文学自身传统和发展演变逻辑的制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