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1

朱熹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不益的?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想咨询一下关于朱熹对后世有哪些影响?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不益的?他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0 个回答

  • 风华绝代

    程朱理学影响很大,之前是黄老之学,再之前是老子的道德经,一步步演化,一步步变味。。。各人理解不同,修为不同,所以不下结论。。。

  • 教育

    王阳明最大的希望就是,弟子们不要为古人争长短。在后来他给弟子聂文蔚的信中,他这样说道:“为朱、陆争是非是枉费心力……朱熹与陆象山两位先生之所以招致后世的众多议论,是因为他们的工夫还不精炼、纯熟,其中有感情用事的成分也在所难免。而程颢在这上面就表现得比较公正。他与吴涉礼谈论王安石的学问主张时说:‘为我尽述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这种气象何等从容啊!……希望你能让同仁们都知道,各人只管把握自己的对错,不要理睬朱、陆的是非。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就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现在,天下的人都在议论我,如果能因此为善,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过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进德。古人云:‘攻我短者是吾师’,作为学生,怎能连老师都不热爱呢?”——《知行合一王阳明(全五册)》

  • 岁月沉香

    浅谈程朱理学的正统化实现及其历史命运(2)
    2、程朱理学自身的优越性使其逐渐开始得到重视
    从故事的初期来看,程朱理学可谓开了个极坏的头,这似乎使其很难找到翻身的机会。然而,凭借自身的优越性以及当时宋朝政府所面临的具体局势,
    程朱理学终究还是在之后成为了宋朝的官方正统思想,包括程颐、朱熹等人在内的理学创始人也纷纷得到了后世的推崇尊敬,这也算是告慰了他们在天的亡灵。
    为了维护自身政权的稳固,统治者往往会从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在内的各个方面入手,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选取什么样的思想体系?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选取这种思想体系?以及怎么样来推广实施这种思想体系,都是当朝统治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程朱理学则恰巧解决了这几个问题。
    一方面,在数千年的发展变化之中,每次社会局势的剧烈动荡都会伴随着一次思想领域的巨大变革,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之后于隋唐时期兴起的佛学都是在不同时代下的产物。
    但是,直到宋朝时期,当社会迎来了新的变化之时,这几种思想却都不可避免地迎来了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完全适用于宋朝的社会情况。
    相比之下,程朱理学却是程颐、朱熹等人在以往历朝历代的思想基础上、再根据宋朝本身的社会情况发展而来,这导致其对宋朝社会天生就有着更强的适应性。相比之下,如玄学那般崇尚清谈的思想理论就与宋朝显得格格不入,当然无法拿得出手。
    另外,经过程颐、朱熹等人的数年来的完善,理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也要显得完整得多,完全可以被直接采纳使用,这对封建统治者来说可谓造就了极大的便利,也能够在维护自身统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三纲五常为例,朱熹在其理论当中对三纲五常持极为推崇的态度,如他在《跋三家礼范》当中,就曾有过这样的言论:“呜呼! 礼废久矣。士大夫幼而未尝习于身,是以长而无以行于家……施于郡县,退而无以教于闾里……”

  • 黑白

    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理”相对的是“欲”,欲望要在正常的范围内才被允许,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应该被禁止。这个学说被统治者截出来,用来约束人民。短期来看,有利于统治者管理百姓,使百姓能够安分守己,达到国家稳定的目的;长远来看,人的正常欲望得不到实现,人没有积极性,做事很消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朱熹提出的“四书”,四书是中国古代的四本典籍,他认为这四本书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不读这四本书不能称之为读书人。这四本书后来被作为封建社会必读的教科书,每次的科举考试都是从这四本书里面找考点,读书人的思想都被这四本书禁锢了,直到封建社会结束才逐渐被废除。

    朱熹提出的“三纲五常”,他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都各自遵守应该做的事,大臣对君王、孩子对父母、妻子对丈夫都要绝对服从,从某个程度上约束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从短时间来看有积极作用,从长远来看,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人变得迂腐和封建。

  • 沉稳前行

    朱熹的理学究竟是干啥的?为何那么受后世统治者欢迎,以致成为科举的“标答”?过去一直不明白,总觉得理学谈的也是“仁义道德”,和孔孟能有多大区别;后来知道,不光我这么想,朱熹同时的人也用这个理由攻击他——说的不还是仁义道德,有何特别?

    直到真的读周敦颐、张载、“程朱”、“陆王”的书,才粗略地知道,理学和先秦儒家区别太大了。孔孟之道更像今天的伦理学或政治学,主要谈的是国家应该如何建设、社会应该如何建构;理学更像纯哲学,追问世界的本源、知识的本质、认识的形式等等。

    当然,理学是从先秦儒学来的,但不是直接继承的关系,而是取了孔孟一些言论或观点,另起炉灶,造了一套“三观”体系。钱穆先生称之“别出”。孔孟如莱特兄弟的飞机,程朱如今天的C919或歼20——更多只是历史性的联系,而非实质的内涵上的联系。

    为何明清那么尊崇理学?对于知识,理学明确区分“生而知之”的先天知识和“闻而知之”的后天知识。先天知识存在于内心,无条件。统治者看重此“无条件”。冯友兰先生解释为,没发明舟车之前,舟车之理早已存在,所谓发明舟车,不过依其理做出实物。

    舟车之理能否认识?有两条平行的办法,一曰“格物致知”,一曰“居敬养心”。这两条办法都是向内的,不主张变革外部条件,便不至引起统治者的惶恐。这该是明清特尊崇理学的主要原因。相比近代的马克思主义,理学只要动态的个人,而不要动态的社会。

    以现代的哲学分类看,理学或它的重要分支心学(王阳明后成并行状态)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看得出很多“三教合流”,尤其是禅宗的“顿悟”和唯识宗“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影子。先以儒、道千年传承打底,继之佛家纯思,始有宋明之世孔孟的哲学化。

    【主要参考文献】张载《正蒙》,朱熹《近思录》,王守仁《传习录》,钱穆《中国儒家与文化传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卡尔•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

    【配图】从左到右,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画像。

    #历史# #国学# #儒家#

  • Zhang123

    1.朱熹思想及学说的特征:

    (1)哲学上继承二程的“天理”学说,改 造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的理论,吸收张载的气化思 想,铸成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以“理在先,气 在后”,理为宇宙的本体和本原。

    (2)认为心是思维 意识活动的总体,其内在道德本质是性,具体思维情感 为性的表现。强调“格物致知”,认为学问要即物穷其 理,今日格 一物,明日格一物,积累之久,自然豁然贯 通,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 无不明”(《大学章句》)的境界。

    (3)修养方法上注重“居 敬”、“主敬”,主张使心收敛安定以明理,庄整慎畏以去 欲。又发展了程颐“理一分殊”学说,认为“合而言之统 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太极图说 解》),太极(理)为宇宙本体,每个人又全具一太极以为 性。

    (4)提出宇宙运动有“对待”,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有 “流行”,即对立面交替往复,认为宇宙是“对待”与“流 行”相统一的运动过程。在知行关系上,主张“论先后知 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语类》卷九),注重道德意识对 行为的指导,又强调对封建道德躬行实践的重要性。

    (5)在 心性论上,认为天地之理、气聚合为人,理为性,气成 形,故有“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又有“道心”和“人 心”,要求以“道心”为统帅,发挥本然之性,用主敬穷理 的方法明天理、去人欲。


    2.朱熹在文化史上的影响

    (1)其学说自南宋末起,为元、明、 清时期官方认可的正统哲学,对社会影响甚深。主要著 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解义》、《周易本 义》、《易学启蒙》、《近思录》、《伊洛渊源录》、《诗集传》 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讲学语录门人编为《朱子语类》,诗文杂著后人编为 《朱子文集》。

    (2)“情”必须严格限制在“理”的道德观念的范围之内。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3)朱熹倡导的“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理论工具,在明清两代被提高到儒学正宗的地位。

    (4)其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在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也颇流行。


    以上回答参考《中国哲学大辞典》、《伦理学大辞典》,仅供参考。

  • 淡定自若

    其益在当时,其祸在永世

  • 金色岁月

    朱熹 (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遍注典籍,经学,史学,文学皆有成就。是宋以后儒家理学大师,其学说为当时正宗。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读本》,《通书解说》,《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元明清时代钦定的教科书和封建科举考试的标准。

    主要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以研究儒家经典义理为宗旨的学说,总结了先秦以来各家的学术思想,尤其是针对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朱熹本人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朱熹的哲学体系,是以程颐程颢兄弟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并兼收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体论,以及佛教,道教的学术思想汇聚而形成。他明确指出,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是事物的发展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的哲学理论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伦理,通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形于外,与内在道德的善相互统一的结论。确定了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论断。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传经布道。无论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主持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编撰教材。为封建统治者培养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对后世的国学传承产生极大影响。

    作为封建社会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历法等许多自然科学领域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纵观朱熹一生,共撰述编辑各类图书600余册,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极为罕见的。为我们研究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价值宝贵的信息资料。

    治学教育的历史贡献

    朱熹在文学创作,理学思想,哲学研究,书法技艺以及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由于受篇幅所限,在此不便赘述。重点阐述其治学兴教实践探索活动中,对后世所带来的裨益。

    公元1179年,朱熹弹精竭虑,不遗余力,亲自主持白鹿洞书院的修复工作。他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其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做了明确的阐释和详细的规定。他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所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公元1182年,朱熹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从此,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朱熹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朱熹将《四书》定为封建士子修身的准则,初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学思想理论体系。至元明清时代,《四书集注》遂长期为封建王朝所垂青。即作为治国之本,又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考的标准教科书。为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元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改建和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他还从湖南各地聘请了一些知名的教育家充任老师,开门办学,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不下千人。对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直至明清时期仍然是一处著名的高等学府。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个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他重视自学,大力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对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对建立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教学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学术思想对后世的负面影响

    作为封建社会伟大的社会教育家,由于受儒家一些消极思想的束缚,和历史的局限性,朱熹秉承三纲五常,墨守成规,崇尚人治,以义代利,以理灭欲的论断。他以“传注为宗”的科举取士标准,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日臻完善,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进一步强化“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王阳明的心学产生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术思想,也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如此,朱熹仍然是中国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

    今天,当我们进一步考察所精心表达的自然体系时,不得不承认宋代哲学家所研究的概念,和现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至少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这一点决不能否认。朱熹的理学思想,本质上是科学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史无前例的统一。

  • 淡定人生

    朱熹注校的论语等古典文学对后世影响甚广,至今各大出版社《论语》注解仍在沿用,然尔看过台湾南怀谨大师的论语注解而觉得更有一番新意,更切实际!

  • 教育

    朱熹。1ll30一1200,宋代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开创了一代理学之风。与程颐程願两兄弟的哲学思想并称,后世称之为程朱理学。

    关于朱子对后世的影晌,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格物致知理论:也就是探索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明代大儒王阳明心学的形成起到巨人肩膀的作用。其次: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理论,主张以人的私欲为治理的核心。以理为最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比如三纲五常)从而奠定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糸。但却严重束缚着世人的思想,特别是对妇女的毒害最深。比起唐朝时期来,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是历史的倒退。其消极影响在中国历史上长达七八百年之久。直到二十世纪新文化运动的冲击。才基本上寿终正寝。

    当然,我们应该看清这一主张的本质,其实就是维护皇权,维护封建专治统治的宣言书或麻醉剂。还是王阳明先生的天理就是人欲,人欲便是天理,才是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性规律的醒世名言。

    最后,朱熹在治学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一些好的精神遗产。比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永不能忘。并且在阅读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上疏皇帝,确定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起到了文化传承和丰富科举考试内容的历史作用。

    至于他对我们精神生活的影响,主要还是道德建设方面的。(至于治学方面,孔子和荀子的观点就比他的影响力大得多,也高明得多。)比如:忠孝悌善,仁义礼信等内容中的许多积极因素,值得我们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加以借鉴和吸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