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7

上海大学一博士生连发2篇论文申请博士学位遭拒起诉母校,该案正在审理!你怎么看?

想咨询一下关于上海大学一博士生连发2篇论文申请博士学位遭拒起诉母校,该案正在审理!你怎么看?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0 个回答

  • 金毛大汪汪

    鱼死网破的决定,但结果大半是鱼死。如果是院方故意刁难,这样拼一下也算可取。如果自身努力不够,没达到要求,那还是省省吧。学校的规定应该是最低要求,跟的课题组不同,项目背景不同,发论文的难易程度也不同。省市级的项目与国家级的项目肯定区别很大。发论文时要注明课题背景的,重点项目发论文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没有偷懒本人和导师最清楚。

  • 岁月留声

    【台大审定林智坚抄袭赢得掌声 校长管中闵:此事件对学校名誉伤害甚巨】台海网8月10日讯 综合台媒报道,台湾大学扛下四方压力,9日公布民进党桃园市长参选人林智坚论文审定结果,认证林智坚严重抄袭。昨日上午,台湾大学召开记者会,认定林智坚的硕士论文严重抄袭,已正式撤回硕士学位。台湾大学校长管中闵就此表示,此事被举发后,他曾明确表示台大对此事的态度:学术伦理与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台大一定坚持此一标准,不会含糊以对。学校一旦调查完毕,也会对外公布,以昭大信。这就是今天记者会的目的。

    台大校长:学校名誉受损严重

    管中闵说,这次的论文涉及抄袭事件对学校名誉伤害甚巨,而外界许多捕风捉影的臆测和情绪性的攻击,对学校名誉又造成另一种伤害。对于学生论文涉及抄袭时该如何处理,台大早有规定;学校在接获检举后即按照相关规定启动调查,并无任何迟延。

    管中闵表示,他要特别感谢审定委员们能在不受外界影响下,投入大量时间和心力,依照严格的学术标准,完成了调查与审定的工作。他也要再次强调,台大深信:没有学术伦理与诚信,就没有学术名誉,所以台大一定坚持学术伦理与诚信的标准,以维护近百年的学术名誉。请社会大众信任台大处理学术事务的能力,也尊重台大的专业判断。

    管中闵说,学术伦理的维护,主要必须仰赖学者(包括老师和学生)的自觉和自主判断。这次事件带给我们很大的警惕。在未来,台大会加强对学术伦理规范的宣导和教育,避免再发生违反学术伦理的事情,伤害台大的名誉。所有台大师生也将更加努力,坚守诚信,追求真理,不会让社会失望。

    值得一提的是,9日下午,林智坚律师黄帝颖还对此发表4点声明,认为学术伦理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组织及程序不符合程序正义及比例原则。对此,台大表示,“本校没有回应”。

    政界校友呼吁民进党抹黑适可而止

    对于台大此次给出的结论,政界台大校友齐发声力挺台大。台北市副市长黄珊珊表示,身为校友以台大的风骨为荣;同为校友的台北市议员游淑慧则发起“全民一起挺台大”,支持台大别被政治打败。游淑慧昨日坦言,先前蓝绿私下讨论林智坚论文风波时,皆认为台大可能只会做出“有瑕疵”的模糊认定,让蓝绿一本论文各自表述。但台大昨快速且明确认定抄袭,恐怕是因为事证太过明确,没有模糊空间。

    台大原定需两个月审查论文,结果在短短一个多月即出炉。游淑慧昨发起“全民一起挺台大”并表示,这段期间民进党为了护林智坚一人,不惜摧毁台湾“最高学府”的专业及风骨,先是指控教授苏宏达偏蓝,更有绿营抹黑台大宣布时机,是为了配合转移解放军军演的焦点。游淑慧强调,台大是她的母校,也是民进党许多政治人物的母校,为了选举,蔡英文真的要谋杀孕育自己的母校?

    国民党桃园市长参选人张善政呼吁,民进党对台大铺天盖地抹黑应适可而止。台北市议员王鸿薇说,感佩台大坚持学术伦理,不畏政治压力而折腰,出面捍卫校誉和台湾学术伦理,林智坚应退选,替他辩护的桃园市长郑文灿应退出政坛,提名林智坚选桃园的蔡英文应向外界道歉。台湾“中广”董事长赵少康提醒台大,除了撤销林智坚硕士学位,也要追究民进党当局“安全局长”陈明通放任门生抄袭、还发文三次意图掩盖事实的责任,“陈明通应知廉耻,主动请辞台大教职,蔡英文也要拔掉他职务”。

    此外,台湾东华大学施正锋也提到,台大校长管中闵下台前的作为算是漂亮,尤其管中闵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毕业,如今可以教台大什么叫学术,应帮他鼓掌。(张薇/整理)

    #台湾##林智坚抄袭情节严重,台大建议撤销硕士学位#

  • 金色岁月

    答辩通过-毕业证

    院系专业的培养计划满足要求-学位证

    培养计划包括学分,参与会议,发表论文等各方面要求,不同的专业会有自己的不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学校材料专业和机械专业毕业要求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导师是不确定毕业要求的(周围一大堆),很多时候是靠自己去和学校,院系确认。

    周围很多博士在培养计划不符合要求(大部分是小论文没发够)都是先拿毕业证,也就是顺利通过答辩,而只拿到毕业证。后续等在投的小论文中了,再申请学位证。所以不是通过答辩就一定有学位证。

    至于培养计划是完全按照学校最低要求,还是要看院系专业的具体要求,就看后续的诉讼结果吧!

  • 沉稳内敛

    这不太知道上海大学对博士生的具体条件要求!首先,这个博士生因为母校不给博士学位就起诉学校,有示范效应,也有教育意义。因为现在国内博士生、硕士生众多,授学位都是学校说了算,很少上了法律层面。现在有人上了法院,请法院和法律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很有积极意义。对社会有教育意义!但如果从学校和博士生角度看,要看上海大学的博士授予条件!如果在具体条款里,对上课多少、发表几篇论文等详细条款,人家博士生达到了,就恐怕上海大学要输理!所以,有点意思!

  • 点石成金

    【也曾经历“论文门”,李眉蓁谈林智坚:民进党就是双重标准】
    国民党籍高雄市议员李眉蓁前年参加高雄市长补选,也历经“论文门”事件。她昨天(28日)接受台湾广播节目专访,谈到论文风波时表示“我想要做人,不想为了政治是非不分。”李眉蓁说,自己重回母校攻读硕士,想把学位读回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孩子未来滑手机,“我不是被停留在乱七八糟的事”。
    李眉蓁当初补选时被爆硕士论文涉抄袭台北大学公共事务研究所硕士生雷政儒的论文,她昨天接受广播专访时透露,曾透过律师仍无法向雷政儒致歉,后续已达成和解,对方撤告。她最愧疚的,是自己的指导教授当时遭受网络霸凌。
    李眉蓁也说自己两年前的回应不够成熟,相信林智坚现在跟她当时一样煎熬,他过去非常阳光、正面,但论文怎么样自己最清楚,论文还是要回归学术审议。近期也有人跟她谈及林智坚论文门,这也再次显示民进党就是双重标准。
    李眉蓁指出,现在民进党花很多心思力挺林智坚,但这会让当事人听不到外界的声音。

  • 黑白

    中国的教育,现在怎么看都是一个笑话。大学不看能力,而是只看重你的学历和资力。这应该说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体现出了大学管理体制的僵化呆板,不思变通。所以现在要改变的,不是我们的学生,而是僵化的教育体制。大学不应成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地方。

    现代社会,正在经历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了社会的形态。但我们的教育,却依旧在很多方面循规蹈矩,因循守旧,在很多方面给学生设置障碍。

    想当年爱因斯坦关于质能方程的论文,只有短短的一页纸。照现在的标准,估计连毕业证都拿不到。更别说就凭这一页纸,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正是这一页纸,将人类社会带进了原子时代。

    党和政府一惯强调要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而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却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人才的产生。延缓我国在科技,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发展。

    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信哉!龚自珍也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当真正的人才降临在你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管理者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能不说,这对我们国家和民族都是巨大的损失。

    看来是非常有必要对我们的大学和教育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了。

  • 风去了无痕

    欺师灭祖!在古代直接拉出去剐了!

  • 秋水共长天

    等司法审理结果吧

  • 风华依旧

    毕业时,我曾有个留校机会。我的职业起点,应该是大学老师。在我的价值观里,毕业留校不仅是优先落实就业,而是一种被母校认可的荣誉。其他的,那个城市,那个大学,对我都没有吸引力。所以,本篇是:那一场莫名其妙的留校闹剧。

    说,校图书馆要招一名馆员。条件是:一成绩不用太突出、二不能是学生干部、三为人忠厚老实。馆长的选人标准,体现着他的价值观。
    这是我们系主任告诉我的,图书馆并没有公开招考,只请了几个系的领导推荐。我的系主任,一位儒雅精致的中年帅老头,认为我的文章非常好,文笔也还不错。学术能力也好,给了我“优秀毕业论文”的成绩。
    之后,馆长和我们候选人见了面,类似于小座谈,中间还有几轮什么过程,我忘了。最后剩下我与一位同学L。馆长让我俩回去准备一堂课,什么内容都可以,下次来给图书馆老师讲课。
    我在学校里不显山露水,很多人以为我会怯场。然而,并没有。反而,另一位候选同学紧张得不行,一直在图书馆楼外徘徊,午饭都没吃。我去和他招呼,他也不苟言笑。
    我发挥得很好。
    图书馆全体职工饶有兴趣地满满坐了一教室。L讲的什么我不知道,他事前事后都拒绝与我交流,躲我。我讲的时候,可以通过台下老师们的反应看得出,他们对我印象很好。结束的时候,我几乎可以认定,最后留下的就是我了!
    毕业前的日子很悠闲。再去图书馆,老师们对我态度都不一样了,显然已经拿我当未来同事招呼了。
    可是,结局突变。某天突然接到通知,图书馆长叫我去。
    很意外,第一次看馆长那么严肃,一反温和谦逊平易近人的态度,满脸的兴师问罪。事后,我才读懂这种表情意味着什么。

    这种表情,多年后又见到一次。
    那是刚在北京工作时,租了间筒子楼住。房东怕邻居举报他公房私租,对外谎称是我舅舅。平素对我非常友善,多次叫我去吃大妈的炸酱面,去大兴乡下吃樱桃等。虽然我没去,但我知道他不是客气,是真的对我很满意。
    他家女儿,为收房费也多次接触,和我交往得好朋友似的,一再嘱咐我拿他家当自己家,别见外。
    后来,我买了房子,要搬走了,提前电话房东打招呼,约定搬走日期,还向他讨教装修问题。他对我住了两年半,这么好的孩子要走了感到惋惜,让我帮他物色别的房客,等等。
    还房子交接钥匙那天,我兴冲冲地赶来,像以往一样亲热地打招呼,打算依依惜别。而他面沉似水,冷冰冰像换了个人。这才想起,大门口见到的横横的陌生人是他女婿。
    为什么呢?
    先听他数落我些什么。说他给我单位打电话了,知道我单位在哪了。我虽然提前告诉他要走,但也耽误他出租了,至少影响一个月租金了。哦,原来想扣掉房押金!
    我当时很气,我犯了什么错,给我单位打电话?让单位人怎么想我,用你房子干了什么不检点的事儿了?不就找茬儿扣押金吗,那也没必要用这招儿啊!还带个人堵门口震慑,准备吵起来动手吗!
    我把钥匙拍在桌上,推门就冲出去了。没什么好说的,多说一句都是废话。
    路上,心里非常难过,原以为和房东一家结为善缘,搬走后也能友好往来。结果发现,他们表演了两年多的亲热,只是维护不被举报的钱袋子而已。

    回到馆长的态度上,与这房东如出一辙。
    他让我坐下,开始历数我的缺点:不参加集体活动,校运动会不报项目,广播操表演借故不参加;不注意团结同学,还调换过一次寝室;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还泡病号请假回家住了十来天……
    我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这都谁说的啊?这么鸡零狗碎的事情咋能从中文系传到图书馆?四年的事情咋花时间搜集来的?听了几条我就试图辩解,他做手势不许我插嘴。
    论据完,结论是:鉴于你的这些缺点,我们决定不录取你了。之所以不要学生干部,我有我的考虑。但你也太游离于组织之外,不适合工作。
    馆长不给我任何反扑机会,就草草结束了谈话。 
    有什么了不起!
    我轻轻松松地离校,回家,进我们市最好的省重点高中,拿高薪去了。九十年代初,正是大学老师清贫到顿顿吃素的年代,清贫到学报编辑发表学生论文要收两袋奶粉。
    这个末流大学在一个偏远地级市,留校于我只是虚荣心的满足。之所以最后被放弃,就因为把留校机会看得可有可无,没做一丁点争取和维护。

    转眼进入新世纪,陈年往事都解密了。
    说回当年留校闹剧,是源于和我竞争的同学做了“工作”。
    他听人劝,准备了厚礼去找馆长,痛陈自己来自农村,年纪也比同学大好多岁,留校也就是留城,这是唯一机会。而这个机会对别人可有可无,对他则改变家族命运。然后再把我平素那些“无正府主义”的“姿产阶级自油化行为”一一列举一番,成功地说服了馆长,留校了。
    馆长未必能看得上农村学生送的礼,也许他看重送礼者那副感激涕零知恩图报的心意。
    无论当时,还是事后,乃至今日,我对失去那份大学教职,一点都不遗憾。留校任教的未必适合高校做学问,走掉的未必就不能开启其他绚烂的职业生涯。
    今天回顾这事儿,只是觉得这是人生的一个体验——体验社会,体验人性,体验无常。
    一切的一切,都是阴差阳错的机缘,而已。#欢迎光临我的生活#

  • 教育

    无论最后结果如何,这是好的开端,至少加大社会关注度,增加透明度和公平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