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古代学校有哪些称谓?_古代学校有哪些称谓?有何区别?

想咨询一下关于古代学校有哪些称谓?,古代学校有哪些称谓?有何区别?,古代学校的称谓有哪些 太学,中国古代学校的称谓有哪些,古代对学校的称谓有三种,古代对学校的称谓有三种分别是什么,古代学校称谓变化,古代学校的常见称谓,古代学校的官职和老师的称谓,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1 个回答

  • 秋实累累

    私塾,学堂,学院,

  • 撩人心.

    书院,学堂,

  • 岁月悠长

    塾、庠、序、冸宫、辟雍等,不同时期略有变化。

  • 岁月如酒

    人民网太给力了,公布一份古人年龄称谓,什么而立之年、白寿、上寿、从心之年等都有详细的讲解,看完之后,真是大涨知识,家有孩子的,保存下来,让孩子多看看,了解这些古代年龄称谓,不要忘了这些传统文化,增长见识。#头号周刊# #大有学问#

  • 给未来的自我拼路

    收藏!古代常用的称谓。

  • 沉稳步伐

    私塾、学院、玉堂、石室、大学、宗学馆、学馆、塾堂、书局、官学、太学

  • 教育

    看完这张图,终于把年龄称谓搞清楚了,这些常识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回答不上来,就更别提学生了,父母陪孩子一起看一看,学一学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见识眼界远超同龄孩子。#大有学问# #头号周刊#

  • 秋实累累

    谢邀!我国历史悠久,对学校的名称随时代变迁而名目繁多。大致有如下称谓:痒、学、东序、西序、校、右学、左学、序、太学、东学、西学、北学、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蒙学、书院、书堂、私塾;王府里的学校称谓:辟雍、成均。

  • 沉稳前行

    中国古代的学校,是按照礼制和规模来称谓的,分为塾、庠、序、泮宫、辟雍等,这些称谓,大抵是在上三代(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落定为礼制规范。

    塾:是形声字,“孰”通“熟”,意思为瓜果等作物成熟了,可以享用了;“土”指园地、地方;这两个意思合起来表示享用成熟瓜果的地方。古时,瓜果作物成熟后摘收回来,就堆放在宅门内两侧的走廊或堂屋里,是家人、族人们聚合尝鲜的地方。但是这种地方一年中只会在特定的季节使用几次,平时大都空闲着,于是也就被兼做教书就读之所。西周时,这种规制已经被确定下来,成为家族设置的初级学校,也称为家塾或私塾。《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塾的规模,按周礼的规定是“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就教于塾”(见《礼记·学记》郑玄注、孔颖达疏)。古时地广人稀,方圆百里之内以二十五户人家为单位,找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门内东西两侧的堂屋作教室,就是最基层的学校,叫做“塾”。想来这“塾”的规模也堪可观,如若是每户有四、五个学龄孩子(在非计划生育的年代很正常),那就是一百多学生呢。

    庠(xiáng阳平 ):也是个形声字,“广”字就跟房屋有关。根据《礼记·学记》的描述,“庠”是比“塾”规模和等级更大更高的学校,叫做“党有庠”。所谓“党”,是五百家的居所,也称乡党,这样的规模,大概是二十个“塾”。在夏、商时期(距今4000~3000年前),庠就已经广泛存在了,可见中华教育体制之悠久。

    序:本意是指房屋的东西墙,引申为场所,也做为学校的别称。《周礼》记载:“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序”那时也是教习射箭的场所,其部分功能类似于今天的体校。东汉大儒郑玄解释:“序,州党之学也。”庠、序在古代并称为学校,也有解释为:“殷曰庠,周曰序”(《孟子·滕文公上》),殷商时叫“庠”,周朝叫“序”,也有“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之说(《说文》)。总之,庠、序是比塾格制更高、规模更大的学校。

    泮(pan,去声)宫:是贵族子弟学校,大概贵到诸侯级别。《礼记·王制》:“诸侯曰泮宫”,所谓“泮水”,反映了当时的礼制,诸侯创办的学校建筑格局只能是三面环水。这类学校注重的不是规模,而是地位和档次,后来的科举制度中,生员入学也称“入泮”。

    辟(bi,去声)雍:《礼记·王制》:“天子曰辟雍”,所谓“辟”,汉班固在《白虎通·辟雍》的解释:“辟者,璧也。”它象征着天圆地方,又有流水环绕,意喻为阴阳拱合、教化流行。辟雍是在诸侯之上的、最高层的皇家子弟学校,是最高学府。至少在西周时期(距今约3000年~2700年)辟雍就成制式了,它是个圆形建筑,四面环水,凡周天子的子弟都要也只能在这里学习,所教大概也是帝王之学。后来,历代皆有辟雍,只是功能逐渐演化为祭祀场所。唯一保留其本来功能的,应该是乾隆时建造、历朝清朝皇帝的讲学之所、现今北京国子监内的辟雍。

  • 金毛大汪汪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

    到了夏朝,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商朝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 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清朝,“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 岁月沉香

    古代学校的称谓有多种,有以下的这些:

    左学·右学·辟雍·泮宫

    左学:左学就是小学。殷周时期,小学设在国都内王宫南面的左首。

    右学:右学就是大学。殷人崇尚右,崇尚西,把大学设在都城的西郊以示尊崇,因而称大学为右学。

    辟雍:是西周时期的大学,又称“射庐”、“大池”,也设在都城的西郊,因而又称西雍。

    泮宫:是各诸侯国内设立的大学。

    上述的左学、右学、辟雍、泮宫是殷、周时期的各级学校,都统称为国学。


    庠·序·校·塾

    庠、序、校、塾也是古代学校名字。《周礼》:“乡有庠,州有序,党(五百家的地区)有校,闾(二十五家的地区)有塾。”最初,它们的职能和教育作用曾有某种不同,“庠”和“序”有分工,一是养老,一是习射,到后来这种分工便消失了,只是名称的差别而已。

    这些都是贵族学校,教养贵胄子弟的场所,是为奴隶主阶级培养人才的,殷商时期的学校,以祭祀、军事、乐舞和文字的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


    太学·郡国之学·国子监

    太学:汉代创办了太学,是中央学校。教学内容以五经(《诗》、《礼》、《易》、《春秋》)为主,《论语》和《孝经》可能列为公共必修科目。

    郡国之学:汉代创办了郡国之学,是地方学校。可能相当于今天的中学,教学上以《论语》、《孝经》、《尔雅》为主要内容。

    国子监:创立于隋朝,是设在京师的具有定综合性的最高学府。

    所以,我国古代学校的称谓有左学、右学、辟雍、泮宫、庠、序、校、塾、太学、郡国之学、国子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