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规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

想咨询一下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说的规律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10 个回答

  • 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规律,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当然也包括因果律、内容与形式、可能与现实等具体一些的规律。

  • 教育

    既然是规律就不该是马克思主义的而应该是整个人类,所以我们在谈规律时,就应该是出于人性的去思考,而不是出于政治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马克思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得到整个人类的共识,但是依然是希望的阶段。实现它的过程就是一个试错的的过程,而且是不断的试错也是前无古人的。这就需要极大的韧性当然时间够长一定会实现的。试错就是一个纠错的过程最后大家殊途同归而已。

  • 淡定自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对立统一,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这三大规律,是从世界先哲们的哲学基础上对事物更进一步的认知和修正。

    任何事物都处于矛盾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矛盾的双方在运动中相互作用和转化,这种转化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产生了质变的往复转化。这也就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消长,相互否定。

    其基本形式是在螺旋式的上升中发展。这种发展,是事物由于内外因素作用下存在的最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性,其最伟大的思想传承和发展者,是中国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在史历发展的具体社会实践中,更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中,揭示事物规律问题的具体认知、运用和解决方式。正是社会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毛泽东写下了世界著名的一篇《矛盾论》。

    毛泽东一生,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主义者的一生。正是如此,形成了人类世界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座灯塔。

  • 教育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客观规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规则。

    客观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独立于意识之外。

    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任何资本力量都无法操控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殊死较量注定人民意志战胜资本力量,这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开辟人类自觉创造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

    历史前进的车轮是任何反动势力都无法阻挡的,社会主义革命必将在全人类取得最终的胜利!

  • 点石成金

    东方的儒释道是把个人作为起点,研究人之间各种社会关系!这对于农耕历史阶段当然没有问题。是一种对现实的人之间关系问题的解决之道。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从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发展程度,标志是生产力水平,研究人之间各种社关系的表现形式。发现个人之间的各种现实关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人性其实是历史的产物,没有固定不变的人性。马克思认为这是规律。
    对历史中的每个个人,你清楚还是不清楚规律的存在,规律都在起作用,且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在马克思哲学看来:说历史,就是说规律,说现实,就是说思想。现实中的思想是多元的,历史中规律是唯一的。
    二者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的常态多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完全一致多半有战争伴随!
    ​这样的能使人类历史上台阶的战争,在我看来,并不太遥远。

  • 陈楚涵Royal.Free

    我本人是一个最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我觉得马列主义对于代表未来大同方向的共产主义社会而言,只是道德体系的半成品,是代表阶级立场的以成败、利害、得失为核心的最先进最顶级的哲学道德,还不是具有普适意义的以是非善恶来去为核心的宗教道德。

    综观人类文化发展史,以两河流域人类活动区域诞生的苏美尓闪米特文字文明是起源最早的文化,也是迄今为止发育最完整的道德文化。

    其第一代道德发育最顶峰的是公元前一千四百年就已经基本成型的旧约,摩西就代表着第一代天启,天启内容包括着生存,孝道,秩序,诚信,利已,成功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当时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时过境迁,原道德价值不适应新的物质文明水平及人际交往社会分工状态,人类对其产生了怀疑,人文哲学开始兴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利士多德为代表),但人文哲学以人为本,以自我观察总结思考为径,难免带有时空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难以形成社会共识,压根不能上升为普适道德调整社会,因此当时的世界(地中海中心世界)依然在混乱无序中。

    此时第二代天启者耶稣应运而生,觉悟传播践行了以死亡,博爱,平等,虔诚,利他,失败为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代主流文化,特别需要提出注意的是,这一文化,诞生于犹太族群与地域,但却是在古罗马族群和地域生根,并通过北方蛮族发扬光大!这就是文化上弱者道之用的典型表现。

    时空穿梭一千多年,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昭示了耶稣道德的虚弱,已经不能肆意调整社会生活,人文哲学又一次兴盛,自笛卡尔起至黑格尔止,不同地域不同阶级的哲学家们重拾古希腊人本哲学的衣钵,摒弃了经院主义哲学家们以天启为本源的认知思考,但却依然在耶稣的旧道德观框架下,以伦理逻辑的新方式用旧概念,旧价值体系来解释其存在时空的社会现象。从尼采到海德格尔维特根思坦,上帝已死到语言和解构概念本身成了哲学的全部世界的本质,这段哲学发展史一方面意味思想家们用现实的新社会现象新逻辑科学摧毁了旧的耶稣道德体系,另一方面更意味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他们一翻折腾,未有任何新道德的建树,两次世界大战和热核武器的产生就是道德失序失效的最好证明。

    在这许多人本哲学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尼采哲学是稍有新天启功能的,特别是前者甚至代表了天启的方向,即大同的共产主义方向,已经具备了传承于新旧约道德教统的二代半水平,是迄今传世的高思想,但其立根基础和表达方式,悟道程度和布道载体还需要再探索再发展,才能成为完整的普世普适的宗教。

    比如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定律,有点象空中楼阁,不全且无根,在这里我尝试象数学领域那样也提出三大猜想,希望和各位宝瓶之士同谋:

    一,天道循环猜想,就是本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方式都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这是我的世界观;

    二,天人感应猜想,人类个体和整体的所有秉性情感意志认识知识思想文化,其根本来源是天人感应,对此,康德和王阳明略有所悟所表。

    三,人性三分论,人性在不断进化,进化的本质和原力是由人性的三个内部结构的由虚向实而成:

    1,实在的万世化育之秉性,包括食色好奇心等生物欲望,此性已沁入血脉,衍生物质文明和自由,差异。

    2,较虚的本世道德物象之理性,包括宗教道德,政治治理,经济和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逻辑思考及人格等,此性由教化感受而来,衍生秩序自律和相对平等。

    3,最虚最玄的天性,是天启圣心觉悟而来,是每个人在忘我后都能或多或少得到的内容一致的天启,他代表未来,而且过去的一切知识和真理也都由此产生。天性衍生幸福快乐和正义。

  • 黑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总结出了三大规律,分别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里不再详述(可百度一下)。下面从另一个视角,简单讨论一下事物的发展规律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且具有规律性。

    1. 自然界的规律性: 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年四季分明,水往低处流等等。

    2.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不管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人类虽然不能彻底改变它,但是能遵循它、促进它,促进它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违背它就会受到惩罚。

    自然方面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社会方面提倡大公无私等,都是顺应规律的。

    气温变暖,气候异常,雾霾严重等就是破坏大自然的恶果。如果男尊女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社会顽疾有所回归,也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反动。

  • 沉稳之选

    《道德经》——构建出中国朴素的辩证客观唯物主义
    看《道德经》,先得弄清楚道、德、圣人之间的关系
    道,指的是一种莫可名状,贯穿于世间万物之间的朴素的客观变化发展规律。相比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也作为这种规律的一部分,老子的“道”是把人排外的,所以提倡“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认为人只有不再“自作聪明”,回归自然的“动物”秉性,才能成为客观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部分。
    圣人,指的是通晓“道”、遵循“道”的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从来不是一个讲究“仁义”的人。对于圣人来说,人和世界的一花一草是同等地位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把自己排除于世间万物之外,不会刻意想要改变什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圣人认为人的“知识”会破坏“道”,所以圣人治世“为无为”,引导人回到“道”,回归自然状态,这就算“救人”了,这就是圣人的“善”。
    德,当个人根据“道”,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行动,这个人就“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这段话应该是《道德经》最好阐释德、仁、礼、义的不同了。高层次的“有德”的人,遵循客观规律做事就好,不会刻意去做。低层次的“有德”的人,都是带着个人目的(求德)刻意去做的。“有仁”的人也会刻意去做,但没有个人目的。“上义”有个人目的刻意去行动,而“上礼”的就是做给别人看的,没人理,也就扔一边了。
    当然,我们要看到《道德经》中的局限性,即便再抽象,古人的目光所及之处和思考范畴还是基于周遭的生活环境的,认为人的生活和欲望造成了对于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甚至会导致人的灭亡。而如果把人类的欲念和毁灭也作为“道”的一部分,“道”不会因为人的灭亡而不存在,那就是更广阔的“道”的概念了。“道是无情却有情”,可能也就是基于这一点吧,不拘泥于个体的存在而更专注于群体的自然延续。可以说,《道德经》的“道”,通过辩证看待世间万物的阴阳两面,对立统一于一体,以追求人类社会的存续为出发点,希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改变,这个环境也包括作为客体的人,不能随意去改变和影响他人的自然生存。
    所以,《道德经》不提倡通过传教等活动去大肆宣扬自己的主张,更不会去强行要求规范他们的生活举止。即便因为知道了而仰慕求取道德,也终究落得“下德”之选。放到现在,宣传“消费主义”,刺激人的欲念是“无道”的,所以有人开始主张“断舍离”;军备竞赛是“无道”的,所以强调“控制核武器”;塑料等对自然不友好的化学垃圾是“无道”的,所以开始追求“可降解”;君主不得过度剥夺百姓生存权力,百姓也多与世无争。一部《道德经》,虽然没那么容易理解,但数千年来的潜移默化,可以说奠定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思想内核。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道德经》的一脉相承,才使得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上得以生根发芽。

  • 沉稳步伐

    马克思的哲学说的规律是人类社会进化規律,那就是人类从.原始社会.部落.封建.资本主义到現在的社会主义社会。

  • 沉稳步伐

    规律,是客观事物之间或者同一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促进着所有相关事物的矛盾和运动的发展与变化。比如市场规律,就是商品价值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说,凝结于商品中的一般劳动时间越多,价值越高,价格越高。当然,有些时候,价格同时要受市场供需的左右。但这只是表面的、暂时的。如果供大于求,价格低于价值,不能体现凝结于商品中的一般劳动时间,那未,生产积极性就会受挫,产品数量下降,价格回归;反过来,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价格溢出价值,超过了凝结于商品中的一般劳动时间,生产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产品数量上升,价格回落。所以,价值–也就是客观存在的市场规律,总是在无形中支配着市场的价格。另外,也有特殊情况,那就是违背市场规律,故意垄断市场,操控价格,肆意抬高物价。可是,从本质和长远看,这种凭人的意志,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的鲁莽行为,最终必然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