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战略、战役、战术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战略、战役、战术有什么区别?
战略讲的是大的方向即治国理兵的长远规划和谋略,战略一般时效性很长,如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和明末清初的《揭子兵法》讲的就是战略,虽然距今数百年乃至2000年,但至今依然很实用。若要“争一世之雌雄”,就需要从全局出发去规划,这就是战略,如汉将刘邦,虽百败百战,但一胜得天下。毛泽东就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他亲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役比较好理解,战役讲的是战争与战斗间的作战行动。它是战争的一个局部,既直接服务和受制于战争全局,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战争全局。如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等等。
战术讲的是如何实现战略目标即治国理兵具体的方式方法,战术一般时效性不长,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明代的《百战奇法》和明末清初的《揭子战法》讲的都是战术,《揭子战法》被誉为战术百科全书,共有650多种战法,这两部著作中的战术讲的都是冷兵器时代的战法,到当今信息时代基本上都过时了。争一时之长短,用战术就可以达到,如楚汉之争时的项羽,虽百战百胜,但一败失天下。
战略、战役和战术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一个战役的成败,与战略的正确与否和战术的高低有关。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对战略与战术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何运用?毛泽东强调,“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1946年8月,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说,沙皇、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帝国主义是纸老虎。蒋介石和他的支持者美国反动派也都是纸老虎。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在战略上要敢于藐视敌人。但是,在战术上必须重视敌人。后来,他在多次阐述战术问题的重要性时又强调,打仗只能一仗一仗地打,敌人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工厂只能一个一个地盖,农民犁地只能一块一块地犁,就是吃饭也是如此。原子弹又是活的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因此,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于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下面详细谈谈战略、战役和战术,并举例说明。
战略首先指的是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施诈”。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 唐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一:“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清叶名沣《桥西杂记·杨忠武公训子语》:“公一生战略,具载国史。”其次,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相对于战术而言。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五:“兵书上说得好:战略与战术乃二个全异之行动。战术是关于战斗诸种行动之指导法,战略乃连系配合各种战斗之谓。战略为作战之根源,即创意定计;战术乃实行战略所要求之手段。”再就是比喻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 邓小平《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
例如:毛泽东是自古以来少见的伟大的战略家。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战略 是抗日战争中我们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战开始。当时,国内流行着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亡国论,认为战必败;一种是速胜论,认为依赖外援可迅速结束战争。到底中国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如何,应该怎样去看?当时人们的思想很迷茫、很混乱。这个时候,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发表了著名的军事哲学著作《论持久战》,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根据中日双方力量对比、战争性质、人心所向、国际条件等因素,得出正确结论:中国既不可能灭亡,也不可能速胜,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个战略思想的科学预见性最终被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所验证。
战役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大小战斗的总和。战役是军队为达到战争的局部或全局性目的,按照总的作战意图,在统一指挥下实施的。属于战争与战斗间的作战行动。它是战争的一个局部,直接服务和受制于战争全局 ,也不同程度地影响战争全局。它由多个战斗所组成,也为战斗的成败所直接影响。现代战役,通常是诸军种、兵种共同进行的合同战役。按作战的目的和性质分,有进攻战役和防御战役。按参战的军种分,有陆、海、空等军种的独立战役,有陆海、陆空、海空及陆海空等几个军种的联合战役。按作战行动空间分,有陆上战役、海上战役、空中战役等。按作战规模分,有大型战役(如大的战区或方面军群进行的战役),中型战役(如中等战区或方面军进行的战役),小型战役(如小的战区或集团军进行的战役),等等。
在外国,17世纪以前,多把大规模作战称为“会战”。“战役”一词,在中国始见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史料中,当时称甲午海战为“甲午战役”、“日清战役”等。1908年,蔡锷提出战役是一个作战等级,并指出:“军者,战役中能独立专任一方面之战事者也。”此后,战役作为一个军事术语使用日渐广泛。在前苏联,使用战役这一术语始见于20年代。美国长期不使用战役概念,直至1982年才在其《作战纲要》中使用了“战役”一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役是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之上的,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役,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单一的陆军战役到诸军兵种合同战役的发展过程。战役通常由战役准备和战役实施两大部分组成。
例如,在辽沈战役中,在毛泽东、林彪指挥下,解放军采取关门打狗的作战方针,歼敌47万,解放了全东北;在淮海战役中,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谭震林指挥的解放军集中兵力中间突破,在运动战中分批歼灭敌军,此战国民党军损失55万人,解放军损失13万人;在平津战役中,毛泽东、朱德、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指挥的解放军采取“围而不打”“隔而不围”战术使北平和平解放。
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主要包括:战斗基本原则以及战斗部署、协同动作、战斗指挥、战斗行动、战斗保障、后勤保障和技术保障等。按基本战斗类型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按参加战斗的军种、兵种分为军种战术、兵种战术和合同战术;按战斗规模分为兵团战术、部队战术和分队战术。
战术反映战斗的规律,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从属于战略、战役,又对战略、战役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战术的形成和发展,受军事技术、士兵素质、军队组织编制、训练水平、民族特点、地理等条件的影响,其中军事技战术和士兵素质具有决定作用。但是,战术特别是现代战术,又促进军事技术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
战术有一般规律,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战争性质、不同国家和民族,战术各有其特殊规律;在不同地域、不同战争阶段和不同战斗规模的情况下 , 战术的运用也各不相同。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根据时机、地点、部队等情况,灵活地运用和变换战术,对夺取战斗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毛泽东提出的歼灭战的战术,是土地革命战争及以后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多次战役战斗中打败敌人、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战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领导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歼灭战的战术。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战术呢?因为敌我力量悬殊。毛泽东同志提出不要打消耗战、击溃战,而要打歼灭战。“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他强调:“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从总体力量上看,敌强我弱;但在每一个具体的战役或战斗中,如果我们用三倍、四倍、五倍甚至六倍于敌人的力量包围和打击敌人,打歼灭战,就会不断消灭敌人,把敌人一点一点吃掉,最终就会将局部优势逐步扩大、转变成全局和整体优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正促使军队的武器装备继续朝着装甲化、自动化、导弹化和远射程、高精度、大威力、抗干扰、多用途等方向发展,对战术的变革将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利用核武器、化学武器的突击效果和力求减少这些武器给己方造成的损害,成为战斗的重要因素;攻防正面和纵深增大,兵力兵器部署更加强调疏散和迅速转入地下;部队的合成程度和独立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合同战术进一步向分队范围发展;地面装甲突击和空降突击相结合的战斗将成为主要样式,空中机动、纵深攻击、垂直包围等手段广泛采用,远战地位加强;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进一步电子化,快速反应能力将迅速提高;电子对抗在战斗范围内的广泛展开,不仅使战术更加复杂多变,甚至直接影响到战斗的成败。
展开来讲,战略、战术都是为战役服务,战役又为政治服务,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是敌对双方多种斗争的综合较量,而不仅仅是由战役、战斗所构成,作战不等同于战争考察战争实践可以发现,在一些战争中,虽然战役战斗打赢了,也就是作战胜了,但却没有赢得战争的胜利。最明显的就是号称赢得了战役战斗却输掉了战争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在越南的惨败。本世纪初爆发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也在相当程度上重复了上述状况。其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战争绝不仅仅是由战役、战斗所构成的战场较量。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是敌对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舆论、法律和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的综合斗争,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敌对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抗。
实施战争的主体是国家或政治集团,实施作战的主体是军队或武装集团,军队或武装集团只是国家或政治集团这一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战争和作战实施主体的不同,使得两者所追求的目标不尽相同,所拥有和使用的力量手段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作战活动只是战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表现为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此逻辑上讲,作战决不等同于战争。战争,绝不是仅仅限于军事范畴的斗争,更不等同于战场较量。将作战等同于战争,于理论上不通,与实践也不符。
战争是解决国家、政治集团、阶级、民族、宗教之间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战争是服务于政治的。战争是军事斗争,但归根结底是政治斗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本质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明确提出: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手段必须服从服务于目的。因此衡量战争制胜的标准是通过战争实现了运用战争这种手段所谋求达成的政治目的,是政治收益,而决不仅仅是赢得了作战这种军事收益。因此,作战制胜不等同于战争制胜,作战制胜不能必然导致战争制胜。
岁月悠长
2022-10-22战略是由统帅部决定的,战役是由司令部决定的,战术是军、师一级指挥实施的,战斗是团或团以下基层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