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咨询一下关于博士导师对我没有任何指导怎么办?的问题,大家能帮助我解答一下吗
胡老师您好!我自己在家自行辟谷7天(只喝水不吃任何食物的),是第一次辟谷且没有任何老师指导,辟谷完我瘦了7斤。到现在快3个月了体重没反弹
给你支付研究经费了吗?给你指定研究方向了吗?如果这两件事作了,那他至少尽了基本责任,比竟很前沿的课题他本人也不一定什么细节都清楚,需要你自己探讨!!
太正常了,一句话,靠自己,我前两年也是浑浑噩噩,还抑郁了。后来想通了,后两年连续出文章。没啥难的,做就有结果。
博士导师一般在开题、论文结构帮你把把关就不错了,剩下的研究工作都得靠自己,这很正常。
大龄博士是退还是坚持?
网友分享:
本人工科博士一枚,今年博四上完,感觉读不下去了,跟老板关系很僵了,整天被pua,以硕士的身份找了一个家里那边的大专老师,事业编,讲师一年拿到手后是10w,各位小伙伴,我应该退吗?
存在的问题:
1.自己岁数大了,今年已经35了,如果按照8-9年毕业(自己保守估计),博士毕业将近40了,不知道毕业了以后还能干啥;
2.虽然已经写好了3篇,但是没有一篇论文中的,目前还没有开题(老板要求必须有文章才能开题),看不到毕业的希望,距离毕业遥遥无期;
3.能投的期刊很少,因为一些3区或者4区的期刊老板不认,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好的投不中,老板不让乱投文章,怕影响他的声誉;
4.不清楚这个方向到底应该怎么做下去,或者说可能自己觉得论文写的不错,但是让外人来看可能是一坨屎;
5.和老板的关系很僵了,她瞧不上我,觉得我水平基础等等都很差;
6.有孩子有家庭了,孩子今年上幼儿园,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怎么陪伴她;
7.随着岁数越来越大,其实也没有信心搞了,已经身心疲惫了;
8.实验室没有小老板,老板一个人没有任何团队,没有指导,没有项目,没有课题,全是一个人在探索,搞出来的东西,必须要和他讨论后才能投稿,讨论过程中各种pua,要么觉得没有创新,要么觉得没有意义,整天要求我们投顶刊,但是自己确实没有那个水平。
目前存在的一些优势:
1.已经写好了3篇文章,另外还有一个点子可以继续做和写,至少有4篇文章,虽然不敢说可以投多么好的期刊,但是至少有一些东西;2.即使退了,现在有一个工作保底,也就是一个学校的事业编,待遇很一般,是一个一眼望到头的工作;
3.父母对我做什么样的选择都很支持,让我自己过的开心就好,真心感谢父母,但是爱人还是希望我读下去。
自我评价:1.是不是还是没有努力到位?感觉自己也挺努力的,但是前几年一直没有成果,直到博4才有的一些想法;2.是不是缺乏跟老师的沟通?换句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我是不是不会哭啊;3.脑子太笨,不会来事,不会巴结讨好老师;4.自己的能力确实太差了。
最近一直在想这个事情,大家给个建议吧,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了,谢谢!
现在国内的在读博士生,有相当部分人没有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这是个现实,所以导师不指导你,使得你现在不知道该学什么,研究什么方向,比较迷茫,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尽管说读博士,非常看重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做研究的能力,但是考虑到当下的现实情况,你这种情况并不可耻,仅凭自己就能在学术上发展得很好的学生,毕竟只是一部分,甚至只是很小一部分。
不过,你目前的这种状况,肯定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否则你会变得更加焦虑,再者,也可能会影响学业进度。你的导师已经退休,也早已脱离学术研究,按理说,应该不能再招收博士生了。可是已经入学了,就要想办法克服。读博士当然需要学习上的自觉能力,和探索能力,以及做研究的能力,然而这是一种理想的状况。几乎所有的在读博士生,都需要导师的指导,否则大学里也就不会有导师制了。假如完全靠自己探索,你会面临非常高的不确定性,即使你想到一个研究的话题,找到一个切入点,它到底有没有学术价值,是否可行,具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有时候,如果研究的领域出现方向性错误,而你却一直很努力地坚持,最后发现自己做的东西并没什么意思,时间也耽误了,这种情况将会非常糟糕。所以说,我们一定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我们确立一个研究方向,以使我们在做研究时少走弯路。
你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导师没有任何指导,也起不到任何督促、引导的作用。可以说,这种情况,导师已经失去他存在的意义了。你一定要找个老师来指导你,否则后面会非常麻烦。具体地说,我有以下三点建议,供你参考:
你需要主动去找其他学术能力较强,并且愿意带你的老师。可以和现在的导师商量,告诉他自己现在面临的困境,询问导师,可不可以跟着其他老师做课题。正如你说的,导师人非常好,我想人都是有同情心的,导师自己缺乏能力指导,学生的合理要求应该也不会拒绝。只要导师同意,你就可以放心地跟着中意的其他导师做研究了。前提是,先提前打听好有意向的老师,并且这位老师对你也比较认可,之后再征询导师的同意。这是我能想到的最理想的解决方法。
前面说的第一种方法可行的话,是最好的。假如你现在的导师不同意你这样做,觉得这种行为不尊重他,难以接受,那么你只能选择换一个导师了。一个已经退休,多年不做研究,从不过问学生学习情况的老师,是不配继续指导学生的。如果他再不同意你跟着别的老师,实际上将你束缚在他身边了,他非旦不能在学业上指导你,反而成了你的羁绊。作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就只能选择换导师了。当然,换导师也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先找好下家;二是注意用合理的方式向导师说明情况,切忌激怒老师。一般来说,换导师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选择,但是在你目前的情况下,它可以让你尽早止损。
对于读博士来说,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做研究,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参加学术会议。思想往往在交流中才能被激发,对于文科专业来说,尤其如此。你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习没有头绪,不知道从何下手,也没有明确的研究想法。那么,参加本领域的学术会议,看看别人都在研究什么,可以给你提供灵感,让你处于混沌、迷茫状态的大脑接收一些外界的信息而被激活。再一个,在会议期间,遇到比较感兴趣的老师,最好能主动地和老师交流,多向优秀的人学习,请教。如果有可能,尝试和会议中认识的老师保持长期的邮件联系,或许他(她)就是你命中的贵人呢。不过,学术会议的通行规则都是“以文与会”,就是说,要提交相关的学术论文,审核通过之后才有资格。你可以用自己硕士期间写的论文投稿,或者,也可以旁听者的身份参会,都是可以的。至于花费,尽量看学院或导师给不给报销,实在不行,自费参加也是值得的。有时候,我们必须付出一点代价,亲自经历过,才会有所收获。
我能想到的,大体就是以上三条。题主现在应该非常迷茫,但是也请尽量放松心态,不必过于焦虑。根据题目中的叙述,你硕士的时候,导师也由于太忙而没有时间指导,你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地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还被评为优秀论文,而且只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就通过了博士入学考试。这些事实说明,你的专业基础,自学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其实相当不错,只不过现在的心态不是那么积极,现实与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有些迷茫而已。我上面给出的三个办法,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也祝愿你的博士生涯尽快迎来转机,走向正轨。
现实的困难不会把我们逼到绝路上,一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现实并没有那么糟糕,二是因为我们会积极地反应,采取合理的方式趋利避害,三是因为我们有希望,生活再艰难都能坚持住。
博士生导师对(我)没有任何指导怎么办?
首先,与导师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勇气,查明为什么导师没有时间指导自己?导师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如果自己的导师大忙,或者对你本人不是很了解,获得该导师的同意后,可以向所在学校(学院)书面申请更换自己专业导师。
刚读博一,怎么知道到导师对自己学术研究没有实际指导的作用?这样判断是否为时过早吗?是导师的授课方式有问题?还是自己操之过急的要发表论文的原因,还是导师的学术水平?
再说,能在双一流大学带博士研究生的导师,老师的学术水平及成就、治学方法是不容置疑的。当然有一些(40后或者50后)的文科老教授,都有自己的古怪的教学方式,或者与众不同的带博士生的方式。如果90后的青年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或者无法沟通,可以向学校申请更换导师,或者申请调整自己研究方向和博士专业。如果两者行不通的话,或者干脆申请休学,去工作一两年后再回读博士,总比“混日子”心态去等毕业好,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比博士学位的荣誉,我认为生命更重要,调整好心态和心理,平衡读博与快乐生活两者兼得。
国内双一流大学文科博土毕业难吗?
工学博士、理学博士、艺术博士、心理学博士,法律博士、医学博士,伦理学博土、生态学博士等自科学博士要顺利毕业,实验项目大量数据、和需要在核心期刊一区、二区发表3篇文章以上,而文科博士学位论文还是有优势的,过学校+导师两关,北大在读理学博士生陈更,不仅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冠,并已出版诗歌研究专著(已具备文科博士水平吧),激动人心的消息,应该给国内文史哲在读博士生更多的惊喜和信心吧。
目前国内985.211双一流大学对文科博士生发表论文数量及质量、期刊有严格学术标准,(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天冿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等有硬性规定的)
文科博土生如果缺少导师的厚爱下?学校又不能更换导师,如何顺利毕业并按期完成学业有成获得学位呢?
一。有目标有计划完成高品质论文写作。
首先:一个在读博一的文科博士生,必须培养创新能力,明确研究方向和论文主题。对自身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及时纠正偏科,知识面较窄,或者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改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与理工类、海外的博士、老师、师兄师姐多交流,扩大知识面,有条件的话,去国外名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使本人研究课题更具体国际性、前瞻性、社会性、现化性、人文性、科学性等等。
其次,“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文史哲研究领域必突破社会意识形态的束缚,拓展突破文史哲研究的思维广度、宽度、深度,让文哲史更具交流性、文化性、人文性、国际性。通俗说课程设计“顶天立地”,研究方向必须站在世界、国家层面的高度,又与国家文化规划战略规保持一致,又接地气,人气和差异性。
让古老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古老历史活起来,让古老哲学活起来,“故宫亮灯”“民族文化复兴”转型中,让文史哲博士毕业生,更有发挥作用的、实现自己理想的大空间,大平台。“诗和远方,文化+旅游部合并了,与时俱进,文哲史博士你们的核心竞争力,解决思想,大胆创新,发挥文科生独有丰富的想象力。只有丰富的想象力才有创新力。才能有系列创意创新的观点,有新的方法论。“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北大胡适教授名言)应该是读文史哲博士生的座佑铭。
其三,多听高端、国际的文化艺术的讲座。
现在很多大学研究生院有明文的规定,博士研究生听学术论文讲座算学分,在上完导师的科目外,多听文史哲的学术讲座,利用互联网平台学习学科前沿知识文化交流。
其四。多发表、翻译国外小篇幅小论文、文章。
多发表或者翻译小篇幅文章,写作好论文,需要千里马的非凡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决心,好文章、在日积月累的完成,两年后编成10一20万字的书来出版、亦可为毕业论文做知识储备。
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发表A类文章的确不容易,但是博士生的必修课。
昨天在留言里看到好几个同学说自己的导师不提指导意见,只会在组会上羞辱学生。
我想到个我读书时朋友的经历:他导师的口头禅是“你真是太可笑了!”
这句话单看没有什么,但假如你奋战了一个月,拿出结果和导师讨论的时候,他用两秒钟轻轻一扫,然后手掌重重拍在桌子上:你真是太可笑了!你觉得做的对吗?想不明白?赶快回去好好想!真心劝你别读博了,别浪费彼此的时间!
每次他用“真是太可笑了!”开场后,学生们听完就开始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继而血液全部涌上大脑。我朋友还特意和周围的人说,请不要说这句话,因为他听后会引起强烈的生理反应。
对方没有意识到,成年累月的恶言恶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无法估计。即使我们在旁边反复宽慰,说“你别搭理他,他就是内心极其自卑空虚,只有不断的踩低和羞辱别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得到一种虚伪的快感。” 可这种负面影响会慢慢渗透进你的思想,哪天遇到点不幸,第一反应就是“哎我原来真的是个废物”。
我们要明白一点,不就事论事,只是恶意的使他人蒙羞,不会让人获得额外的尊重和荣誉,只是揭露出藏在身后的愚蠢,卑鄙,缺乏教养。
首先导师不给你指导,不逼迫你,不全是坏事,这样你有足够的自由按照自己的想法,选定你认为可能出成果的方向去钻研,搞出东西来。最坏的情况是导师每天让你按照他的想法做,逼迫你,而他的想法却是错误的,是死胡同,而你却没有时间按照自己的方法和想法做,我当年在美国读博时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形!我毕业前两三年就是甩开导师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发了几篇文章毕业了。 我认为,你可以和本校其他导师讨论,向他们请教,只要大方向大领域相同,他们的一些观点和信息可能会给你有益启发(比如他们可能会提到某人某理论某文章)。另外大胆的向校外甚至国外你从来不认识的该领域牛人们请教,你最好读过他们发表的某篇文章,就他的文章发邮件问问题,顺便简述你的博士课题题目,弄个短的ppt, 向他们请教科研思想,手段和方法,他们的答复经常会使你避免走弯路,节省大量时间。最后,一定要大量阅读文献,找不到方向时更要大量阅读,利用文献后的文献索引扩大你的阅读量,拓宽和深化对你研究领域的认识。说不定什么时候,你的灵感就来了。
我读博时导师给我框架结构的修改,每个培养考核环节按期组织专家委员会。都是我自己学习研究发表论文,努力过关。导师忙要主动发邮件主动交流,不能让老师找你问。导师是看学生程度的,有的放养不管,有的督促多。
我的学生我告诉他们任何问题随时预约来办公室交流,定期开文献讨论会,选题方向讨论会,热点问题和研究方法讨论会,开阔视野,把握前沿。时代不同,现在学生本科研究生阶段普遍读书少逻辑思维能力和科研功底比较弱,要开书单,加压力,补短板。
985工科直博生,今年博四,两篇Ei,准备下个月发第一篇sci,应该能按期答辩。直博五年。你的煎熬我能理解,身有体会。我导师是一位院士,四年见了两次面,开题、小论文全是自己搞。因为不在学校,在另一所单位搞工程,所以几乎没有师兄师姐可以帮忙,每一步都是自己搞,也曾经轻度抑郁,非常迷茫。但我现在也挺过了感觉最艰难的那段时期,把一位科研小白熬成了坚强的斗士。现在感觉没什么困难可以难道我打到我。相信每一位博士生都有一段艰难的时期,挺过去了以后的路就平坦了。相信你也会挺过这段艰难的时期。相信自己。[祈祷]
国际高中/本科规划师
2022-10-10读博是一场修行。
求取真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路上,妖魔鬼怪层出不穷,博士路上打怪升级,总之是要掉层皮的。
给出一个学术公式:优秀博士 = 个人能力 X 研究领域 X 导师
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好的研究课题映衬,没有好的导师指路,读博只能平淡无奇泯然众人。
顺利拿到博士学位,从而开启学术征程,走上人生巅峰,整个过程就像收集龙珠召唤神龙,缺了哪一个环节,都将困难重重。
在读博通关的道路上,你究竟是人民币玩家,还是普通玩家,很多时候,从你选导师的时候,就决定了。
雷军说,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对于读博来说,什么是战略?
选导师,选研究领域,就是最大的战略!
这两方面,都是那个1,而个人的努力,是1后面的0。没有选好这两个方面,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
读博选导师,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如果导师与研究方向没有选好,说句实话,天花板就可以预见,学术之路基本就堵死了。
不过,也不用灰心,虽然在学术上难有大成,但拿博士学位还是可以办到的。
读博既然是修行,考验的就不只是科研能力,更是心态、是信念、是毅力,关键时刻抗不扛得住。
题主运气不算太好,导师提供的指导有限,如果是能改变的,当然尽力去改变。如果不能改变,那就要自食其力。
这里想特别建议题主,一定要先调整好心态!你一定要相信,没有导师的帮助,你通过自己的能力,是绝对可以做出一些科研成绩,达到博士毕业标准的!
当然,心态也摆正放好,目标就是达到毕业要求。不骄不躁,目标明确,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
有奶吃的孩子长得快长得舒服,没奶吃的孩子长得慢长得艰难,但真正能磨炼了你的意志和独立科研的能力。
既然没有别的选择,与其焦虑惶惶不可终日,不如破釜沉舟,放开手脚按自己的思路去做。前面可能会屡屡碰壁,但做着做着总是能找到一些感觉的。
缓解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专注于做事,哪怕这件事离大目标——博士毕业,很远。
但大目标的达成,就是在平凡的每一天,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累积出来的。
能从坑里爬出来的人,一定比别人活得更加精彩。